來源:sciencedirect | 原研究報告
這個研究結論來自2000多個感染新冠以後,病情中等或輕微的醫院患者。
這些人在感染初期沒有出現血栓症狀。
但是,在四個禮拜以後,每200個病情輕微的患者中,就有1個人出現血栓。
而病情嚴重程度中等的人,每200人就有5個人出現血栓。
該研究人員也藉此提醒廣大醫生,要注意:
就算是那些感染後沒什麼症狀或者情況不那麼嚴重的患者,也可能有血栓風險。

所以如此的話,到底應該怎麼去判斷跟相信?
對於已經打完疫苗的人來說,新冠到底危不危險?
一方面,上周六的講話中我們被告知因為打了疫苗以後,新冠不再是一種危險疾病。
但是另一方面,現在又有研究員跳出來說,非重症有可能也有血栓。
不僅如此,除了感染新冠可能出現的情況各人不一樣。
打完疫苗感染新冠後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情況,也不一樣。

這個月,一個打完疫苗2針滿14天的網友KW Liew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康復後經歷。
他是9月24日確診,隔天被專門隔離。
10月2日結束專門隔離後他在家又休息了5天。據他自己所說,在家休息期間還有一些症狀:
偶爾流鼻涕,頭重頭痛,雙腳無力,有時候心跳很慢,平躺還有點呼吸困難。

其他網友有的出現了沒有嗅覺的情況。

據柳葉刀在9月份的最新一項研究發現: 打完疫苗後確診、並且出現長期新冠後遺症的可能性,跟沒有打過疫苗的人相比要低50%。
在該實驗中,打過疫苗的人僅5%有長期新冠後遺症,包括可能有持續數月的症狀,如疲勞、認知問題、呼吸急促或心跳加速。
而沒打疫苗的人,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比例是11.5%。
所以說,打完疫苗後確診,痊癒以後也是有可能有長期後遺症。
考量標準到底是什麼呢?可能就還是那一句:看你體質。
假設新冠真的不可怕 確診病例數量還需要擔心嗎?
關於現在新加坡的疫情峰值會達到一天多少例,已經沒個准了。
10月的第一個禮拜,抗疫小組顏金勇部長認為,到10月中旬可能會達到一天日增5000例。
而衛生部長王乙康是說,目前新加坡正在抓緊時間提高醫療負荷能力,為可能出現的日增1萬例做準備。
抗疫小組組長黃循財則是說:如果你感染了新冠,沒什麼可尷尬的。因為遲早,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最終都會感染病毒。
到了上周六的講話中,李顯龍總理也提到,現在需要「大家改變心態」,因為清零策略在新加坡已經不再適用。 我們會花3到6個月進入新常態。
而這段期間,因為毒王德爾塔的傳播力非一般變體可比擬,所以新加坡的病例數量只會越來越大。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疑惑:
既然清零不再,堅定共存,遲早很多人都會中新冠,那麼我們還有必要去關注每天病例多少個嗎? 近期有人發文提出質疑。

本地海峽時報健康專欄作者 Salma Khalik ,發文點出這兩個問題:
1)現在用抗原快速檢測(ART)做兩次以後都陽性,表示患者確診。不需要再進行核酸檢測(PCR)。
而且都不用通知衛生部自己感染了。只要在家反覆抗原檢測一直到陰性結果,然後自行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那麼這也意味著,這部分人確診了,但沒有被統計進每天的確診病例。
所以每天確診的病例多少,這個數據有多準確?

來源:椰子小程序 (除了作者所說情況以外,衛生部承認這兩天新加坡病例滑落日增2000例+,也跟周末檢測少有關係。)
2)如果確診者真如官網所宣布那樣,高達98%的病例都是輕微症狀或沒有症狀,那現在的病例數字到底是想告訴我們什麼?
Salma Khalik ,就是提出不然每周公布一次病例的那位。
她早前覺得現在公布每日的激增病例,除了帶來恐慌跟壓抑感以外,沒辦法說明新加坡全部的疫情狀況。
對於這些困惑,一個蘇瑞福衛生公共學院的副教授 Jeremy Lim是這麼說的:
每天統計病例多少,對於衛生部進行預測未來幾天的醫療衛生系統需求還是很有必要的。

李總理在上周也提到,比如日增5000個新病例,可以粗略預計可能有100人(占2%)會重症。
所以,儘管接下來衛生部報告的每日確診病例可能不能反應全部感染的人。
但,每天知道病例多少,至少對於生活在本地的人來說,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及時做出相應評估,決定是否外出活動。
不報病例,並不會出現那種想像中眼不見心不煩的局面。
畢竟當前新加坡的疫情局面還在轉變,病例多少,也關係到我們做自我檢測的頻率高低。

來源:Yahoo
在上周六抗疫小組例行會議中,麥錫威副教被問到:
「衛生部是不是還會繼續每天公布病例,如果不是,我們改要怎麼樣了解新加坡疫情?」
他的回答是「目前還是會每天公布,但希望越往後,大家會更專注更重要的事情。」
這個更重要的事情,預計就是本地重症住院、醫療情況了。
很多人都被動接受了每天會有人死亡的事實。
因為新加坡不會在走回頭路。
關於共存後是不是仍得關注病例多少這一點,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給出了相關回應。
當然,他只是說美國的情況: 美國的日增確診病例到現在都過高(至少一天5萬),所以目前暫時無法恢復正常生活。

咱們可以再來看看新加坡的共存學習對象,丹麥跟挪威。
挪威當局將不再建議不要前往歐洲以外的地區。


所以從這些國家的疫情狀況,我們也能初步得出這一點:
生活要最大程度恢復正常,日增病例一定得降。
不是日增1萬例,5000例,而是降到大幾百例甚至更低。

從這一點來看,新加坡還要走很長一段路。 椰友們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