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抗疫”的新加坡不会成为下一个武汉,反而应该成为榜样

2020年02月13日   •   2万次阅读

大疫之下,一向在城市治理上备受赞扬的新加坡,这一次被骂得“狗血淋头”。 截至2月11日,新加坡已经有45例确诊病例,大陆之外排名第三。

偏偏他们看起来都佛系得很。在总理口中,这只是一场“大号流感”。 大街上并非人人戴着口罩,政府也没有强制要求,甚至不顾万人请愿,照常举行了元宵万人宴会,虽然只有一半人到场。

(万人请愿取消元宵宴会)

政府对民众的要求,只有勤洗手、量体温、有问题找医生。 看得我真是捉急得跳脚。

这么无所谓的态度,跟“中国速度”的火神山医院,和千千万万奋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对比,简直令人气愤。 新加坡这是放弃抵抗了吗?“佛系抗疫”的新加坡要变成下一个武汉了? 不过先冷静一下,这种观点也未免想得太简单了。

新加坡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武汉。

恰恰相反,当地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态度,值得每一个武汉政府官员好好学一学。

如果你花上8分多钟认真看完李显龙的全国讲话,就会发现,之所以称为“大号流感”,是新型肺炎的死亡率略高于流感,但低于SARS。 而在疫情爆发全程都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和保持信息公开的新加坡,对外“佛系抗疫”,实则早已严防死守。

新加坡敢“佛系抗疫”,源于三点:

完整披露所有病例的详细流行病学史;

建立了科学的疾病爆发应对系统;

全面的家庭医生制度。

1月23日,新加坡确诊首起新冠肺炎病例,是一名66岁的武汉游客。 随后确诊数开始逐日上升,直到2月4日出现首起本地病例。这个本地患者是中国保健产品商店永泰行的员工。而这间商店的员工及其家人都被一个中国旅行团感染了。因此,这里成为了新加坡第一个爆发新冠疫情的本地集群。 这些信息,我并没有花大力气去挖掘和整理,因为在政府的官网上,可以轻松地查到已经确诊病例的基本身体信息和最近的行踪。

当地媒体例如海峡时报,也可以利用公开的资料,制作出一些可视化的图表或者应用,把这些重要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

(海峡时报根据公开的信息制作的传播地图) 另外,正因为完全公开的信息,当新加坡君悦酒店因为一场1月份的会议而成为第二个爆发点时,英国政府马上就能确认,一起本地病例来源于此,因为该病人坦白了自己家人参加过这场会议。 透明的信息发布,是新加坡人能“佛系抗疫”的第一大原因。 其次,是新加坡政府建立的“疾病爆发应对系统”(Dorscon)。我在不少文章中都看到作者提到了这个应对系统,但是似乎都对这个系统有点误解。

拿这次新冠疫情为例,当系统信号从黄色升为橙色,意味着疫情已经在国内扩散,但仍然是可控的。很多人包括部分新加坡人,只留意前半句的国内扩散,所以连夜排队抢购方便面和厕纸。

那后半句的可控怎么理解呢?我看了下新加坡政府对Dorscon系统的解释。当预警信号升级为橙色之后,的确学校关了,部分活动也取消了,但是政府及社会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连接也必须加强,信息公布必须更为频繁,医疗机构的警戒程度也要提高,同时也要保证基本的商业活动等。

也就是说,你仍然可以自主选择活动或隔离,但是一旦感觉自己有问题,一定要去看医生。医院会承担起最后的诊断和治疗责任。

这个过程体现了典型的系统化思维。每个人都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根据预警信号自行调整,最终达成整个系统的常规流转。

这才是一个预警系统应有的价值,不是制造恐慌,不是只顾宣传“可防可控”。身处系统之内,我才能知道预警升级后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最后,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新加坡有极为全面的家庭医生制度。

在新加坡,医疗体系是从低到高逐步上升的,不同级别的医生或者医疗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初级保健就是通过家庭全科医生(family GP)和私人诊所提供的。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全国大约有1700个GP诊所,可以满足80%的基本医疗需求,包括门诊、母婴、接种、体检和制药等。

从2020年起,每个居民区还设立了社区医院(CHC),可为难以前往综合性医院就诊的老年人们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如果一名新加坡人在当下出现发烧和咳嗽等症状,去找家庭医生就可以进行分流,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的,直接转诊到综合医院,如果只是普通流感,直接开药就是了。

严格的分诊制,既提高了就诊的效率,也扩大了病人获取医疗资源的概率,还在第一步就减轻了大型综合医院的负担。

而因为有家庭医生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居民面对身体不适的恐慌感。要不然跑去三家医院挤一挤,就交叉感染了。

新加坡这种“动态防疫”,对于当下的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正因为不是从最开始就是本地大爆发,观察传染源的动态变化,从而动态调整自己的应对措施,是减少社会成本的必要手段。 新加坡是不可能像武汉那样“封城”的。

新加坡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而且还是亚洲金融中心和主要的国际贸易枢纽之一。

别说一个月了,新加坡只要封城两个星期,阻断与外来经济体的联系,就足够完蛋了。

事实上,在前些日子的大国贸易摩擦中,只是贸易受阻,还不是停摆,就已经让新加坡2019年GDP仅增长0.7%,十年最慢。直接“封城”带来的经济后果,新加坡估计连一秒都不敢想。

“动态防疫”有三个重点,及时反应、提高效率,减少恐慌,缺一不可。

我以前写泰国的时候提过,中国是在2019年最后一天向世界卫生组织上报不明原因肺炎的。随后,海外最早发现病例的泰国在1月3日就把防疫措施铺满了四大机场。

实际上,新加坡行动更早。 新加坡在机场测量武汉乘客的体温,从1月2日就开始了。

1月23日,新加坡发现首例病例之后,对所有中国乘客都采取了体温检测。疫情初期,新加坡政府给每户家庭免费发放4个口罩。

直到现在,如果需要,你还是可以在政府官网申领口罩。

2月2日,新加坡则宣布禁止所有过去14天曾到访中国大陆的乘客入境和过境。2月4日,新加坡发现首例本地人传人病例,立即将预警信号从黄色升级为橙色。

(2月10日中国移民管理局最新的消息)

可以看到,阻断传染源的努力,新加坡早就开始了,并且随着传染源的确诊数增加,加强了隔离程度。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全国讲话最后也对个人提出了防疫建议:勤洗手、每天量两次体温、有不舒服马上看医生。

新加坡民众一直对政府的应对能力是有信心的,这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危机处置上。当年的SARS和2011年的地铁巨大事故,都曾考验过政府在大事件面前的应对能力。

更何况,新加坡的医疗水平之高,全球人民都有目共睹。世界卫生组织在最新的报告《World Health Report》中,对全球各国的医疗体系进行了比较,最后按照预期寿命进行了排名,新加坡排名第三,而中国位列64。

再加上我刚才提到的分诊制,健康人群在家防疫,轻症病人在家庭医生和社区门诊就已经被处理了,重症病人会被送到大型综合医院治疗,极大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挤兑和社会冲突的爆发。

最近,微博上有位网友陈述了他在新加坡的紧张经历。

这位网友起初的症状是嗓子不舒服,去家门口的诊所看医生。当医生得知他的室友最近刚从中国回来后,立刻将他关到了小房间。

很快,是一位全副武装身穿防护服的医生进来询问情况。 十分钟之后,他就被救护车送到了NCID(国家传染病防治中心),开始了一些列的“症状盘问”和检查。

信息公开、严格的管控措施和专业的分诊手段,又恰恰最大限度上降低了恐慌的出现。虽然仍然有人在超市抢购,但从社会整体的观察来看,还是井然有序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过一个概念叫“信息疫情”,在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疫情爆发时都会出现,就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反而不知道哪些信息能够帮助到自己,导致矫枉过正。 恐慌来源于未知,消除恐慌办法之一,是信息透明。 新加坡人知道每一起病例的流行病学史,知道基本的防疫措施,知道有问题时该找谁,知道每一级别预警信号下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政府阻断外界传染源的努力是什么。 新加坡看似“佛系防疫”,实则严防死守。

距离武汉实施“封城”,已经过去了将近三个星期。除武汉外,湖北省内其他城市和省外地区的新增确诊数都连续下降了,但复工潮也已经开始了,湖北省内的疫情仍然不见明显好转,方舱医院也是临时而为之,全国对口支援才刚刚开始,一个99%的排查率还能掀起滔天巨浪……

武汉“封城”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城内人的束手无策,生活失序也是谁都能看到的现实。

一场涉及到每一个人的传染病,是要从上到下每一个环节发力的,不是单凭喊口号和“一刀切”冻结就能一夜之间击败病毒。

政府最应该做的,是持续发布准确、专业、易懂的信息,动员每一个人,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剩下的,交给每一个在这场疫情风暴中的个体去决策。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佛系”政府,看似啥都没干,但每一个个体却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决策。这也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敢叫健康人群不戴口罩的底气。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加坡再怎么“佛系”,也根本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武汉。恰恰相反,信息透明、及时反应、提高效率,这些在过去一个月,一直是疫情风暴眼所做不好的。

1/2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0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3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帮94年闺女在新加坡找对象?这届网友的评论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前晚!新加坡全岛突然变成红色!实拍上百张图片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加征高达3521%的“天价关税”!背后隐藏的三重战略意图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8892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7695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7695次阅读
提名站候选人致谢词 出现各种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182次阅读
新加坡商场突发玻璃坠落事故:6 人受伤,现场目击者回忆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4959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4446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4446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275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