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越来越热闹了。”在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李薇薇,最近半年接待了不少从中国香港搬到新加坡的同学和朋友。这些人中,既有因公司迁移亚太区总部举家搬迁的,也有考虑出差便利借新加坡作为中转站的。
“原本想在新加坡躺平,但现在不得不‘仰卧起坐’了。”李薇薇的孩子就读的国际学校竞争本不激烈,近期却申请难度陡增,插班需要排队几个月。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人涌入新加坡,当地房租飞涨50%的情况比比皆是,加之屡创新高的通胀数字,生活成本显著上升,一些人又开始考虑离开新加坡这个小岛了。

图:李志华/中新社
2022年4月25日,香港中环地铁站,下班时间市民出行。财新从香港入境处取得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期间,优才计划的申请数量达到9252宗,较2021年同期的3386宗大增1773%。
人才流动,有来有往,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服务型经济体,正积极把握疫后经济复苏机遇。竞争的背后,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然而,受防疫限制、移民潮、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香港和新加坡过去两年均出现人才流失。
8月20日,“新官上任”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报告》咨询会上,雄心勃勃地说,“香港一定会抢人才”,包括创新、医疗及高端科技等领域的优质人才。
无独有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8月21日国庆演讲中同样指出,新加坡须不断建立全球一流的人才库,除了壮大本地人才,还需要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大增,不同经济体都在借机吸引新产业和中高端人才,务求保持经济及产业发展动力。由于持续的防疫限制,许多外籍人才在疫情暴发的三年内陆续回到原居地,如今进入后疫情时代,高度依赖外来人才的香港与新加坡,又将如何吸引更多人才?
缘何如此急迫
人口急速老龄化、生育率持续下降,令港星(新加坡又称“星洲”)两地共同面对人力资源供应难题。新冠疫情以来,香港“人才荒”日益严峻。过去两年,香港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流失人口当中约三分之二属于高技术劳动力,而且青年群体明显减少,25岁至39岁年龄群组下跌幅度最为明显,与2020年二季度末相比减少7.8万人。新加坡《2021年人才简报》显示,新加坡总人口2020年起连续两年下降,2021年总人口同比下跌4.1%,为1950年以来最大跌幅。
作为小经济体,香港和新加坡都难以依靠培育本地人才满足经济发展需求,需要更进取地吸纳非本地人才。不过,从2021年年中开始,新加坡无论是在放宽本地防疫措施,还是在解除入境隔离检疫方面,均比香港先行一步,也在吸引人才方面“抢占先机”。
“每天都能遇到新老朋友,没时间想家了!”风险投资行业的陈倩今年8月从香港转岗到新加坡,公司正在积极布局东南亚市场。

(图源:PIXABAY)
9月底,米尔肯亚洲峰会、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等各大国际会议在新加坡紧锣密鼓地召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精英前来“跑会”。全球私募盛会SuperReturn Asia 2022和加密货币盛会Token 2049,也首次在新加坡召开。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行业专家聚集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四季、富丽敦等各大豪华酒店,令当地酒店一房难求,房价飙升至2000美元一晚,创下历史之最。
来自上海的投资人王峰(化名)向财新感叹,“好多私募大佬在国内都约不上,到了新加坡倒有机会交流”。王峰曾参加2019年在香港举行的SuperReturn Asia峰会,“这是私募行业在疫情之后首次举行大型线下活动,新加坡这次会议的规模远远大于疫情前在香港的那次”。短短两周内,王峰安排了60个会议,他不想放过任何交流的机会。
作为东南亚重要的区域中心和金融中心,新加坡正成为私募和风投把握区域增长机遇的门户。今年7月,日经等媒体报道称,哈佛捐赠基金(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计划在新加坡开设办公室。此外,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向财新证实近期亦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成为其在香港以外地区的首个办事处。而据Dealstreetasia报道,中国顺为资本、源码资本、元璟资本也纷纷登陆新加坡。

新冠疫情之下,新加坡凭借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监管环境,资管规模增长强劲。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新加坡资产管理规模(AUM)同比增长16%至4.1万亿美元(约合29.7万亿元人民币),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2021年,新加坡获得营业执照的资产管理公司同比增长15%至1108家。
面对新加坡金融业迅猛的发展势头,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文回应称:“香港无须妄自菲薄,也不用回避不足。”陈茂波也罗列了多项数据,试图展示香港在与新加坡的竞争中并不输给后者。但是,一名家族办公室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财新,过去香港一直是中国“新贵”开设境外家族办公室的首选地,但近两年来形势发生了变化,部分富豪选择将家族办公室部分或全部搬到新加坡。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数据显示,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数量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增长了5倍。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有400个单一家族办公室,且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图源:PIXABAY)
财富管理行业格局的变幻,代表着“钱”的流动,背后则是企业家资源及营商环境的较量。行业的迁移也带走了原本在香港的工作岗位,许多财富管理、私募和风投人才也随之迁移到了新加坡。主要负责金融行业的国际猎头公司NexusSearch董事麦洁灵告诉财新,她的许多客户从2021年开始已陆续从香港搬到新加坡,许多招聘岗位尤其是高级管理层岗位都转到新加坡,“这些客户包括银行,还有不少资管公司,因为钱流向了新加坡”。
两地“求贤若渴”
香港新任特首李家超在上任之后便多次主动提及“抢人才”话题,在10月19日公布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港府拿出一套面向全球初级、中高级人才的政策“组合拳”,开放力度前所未有。
针对初级人才,港府此次推出更有弹性、受众更广的政策。对在港攻读全日制大学的非本地学生,或毕业于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合办高校的学生,均给予IANG签证,把毕业后在港逗留时间从一年延长至两年,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寻找工作机会。
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向财新表示,这些来港读书的留学生是香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来到香港念书,一年时间已经可以熟悉香港的环境,对香港有一定的认同感,要让他们成为香港的生力军,补充香港劳动力的新鲜血液”。
至于中高端人才,港府最新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五年内累积了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相关人士即可获发为期两年的签证来港寻找工作机会。过去一年在其他地区年薪达250万港元(约合230万元人民币)或以上的人士,亦可通过直接获发两年签证来港求职,名额不设上限。
此外,拥有大学学历、具备负担自己食宿的财力、拥有中英文书写及口语能力人士即可申请“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获得来港逗留的签证。这一计划最初的年度配额为2000人,2021年林郑月娥政府将其提升至4000人,最新的《施政报告》则进一步取消配额,优化审批程序。如果优才申请人来自资产管理合规、海事保险、金融科技、创意产业等13个香港人才短缺的行业,则有更大机会获批。

(图源:PIXABAY)
“这些政策可以帮助缓解香港劳动力紧缺局面。”麦洁灵指出,香港初级人才的市场一直是不饱和的,本地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中高层人才流失,企业招聘需要更长时间,不少金融行业的大公司更加重视培养初级人才,以便内部晋升。“我的不少客户近期都在招聘管培生,并且提供更好的福利、薪酬、远程工作安排,方便吸引和留住本地和国际人才。”
为保证人才政策有效执行,港府还将成立“人才服务窗口”,由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负责,专门制定并统筹招揽内地和海外人才的策略和工作,并向来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持,譬如会为他们在生活或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协助。为了让外地人才来港后可以长期定居发展,《施政报告》还提出豁免合资格外来人才在港置业的额外印花税,居港满七年后可获退还税项,退税总额最多相当于房价的28.5%。

(香港,图源:PIXABAY)
为应对“人才荒”,港府此次显得雄心勃勃。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指出,政府期望在2023年至2025年间,通过一系列新措施,每年最少可以输入3.5万名预计逗留超过12个月、打算在香港长远发展的人才,较2021年输入人才的水平增加约40%。
相较于港府的广纳贤才,新加坡政府招揽人才主要瞄准顶尖专业人才。就在李显龙8月国庆演讲后一周,新加坡人力部(MOM)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开放“顶级专才准证”(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ONE Pass)申请,不设申请人数或所属国籍限额,争夺全球顶尖人才。“顶级专才准证”要求外籍申请人过去一年的月薪须达3万新加坡元(约合15万元人民币),或到新加坡后能赚取相同的月薪。海外申请者还需证明在市值超过5亿美元,或年营收超过2亿美元的企业担任要职。若在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术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个人,则不必满足该月薪门槛。
2021年1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推出了限额500人的“科技准证”(Tech Pass)计划。但“科技准证”有效期为两年,之后须达到特定收入、营业开支和本地员工人数等要求才能更新。一些中国头部互联网高管,即是持有该准证悄然“登陆”新加坡。
相较而言,此次推出的“顶级专才准证”不设申请人数或所属国籍限额,虽然提高了月薪门槛,但也更具灵活性,持有者不必受限于特定的任职公司,可在多家公司任职,逗留期延长至5年。此外,“顶级专才准证”也为持有者配偶求职提供了便利。该准证持有者的配偶在新加坡本地求职,可获得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同意书,不必另外申请工作准证。
香港吸引力仍存
2022年以来,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开始变得尤为火爆,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的文佳最近也在观望优才申请的机会。文佳硕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金融专业,在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后,文佳希望能趁年轻到国际化都市闯荡一番。
财新从香港入境处取得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期间,优才计划的申请数量达到9252宗,较2021年同期的3386宗大增173%。申请优才计划的人士竞争压力也明显上升,今年前九个月共有1853人获批,相当于每5人申请有1人获批;当中来自金融及会计服务行业、资讯科技和电讯行业申请人获批最多,分别达到584人和565人。自从2006年港府推出该计划以来,截至2021年底共有3.7万人申请,9131人获批,当中88%的优才来自中国内地。

(图源:PIXABAY)
在文佳看来,香港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香港从事金融可以拥有更开放、更国际化的视野,薪资水平也比内地高出不少”。对高薪人士而言,香港的税负偏低,个税累计的税率最高为17%,显著低于美国税改后的37%,亦远远低于英国、德国、中国等的最高档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