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买家很想知道,组屋对私宅,哪种类别历史涨幅更高?其中,私宅的公寓和EC,又该怎么选?
组屋涨幅
组屋本质上是民生产品,建屋局是新加坡政府为了践行“居者有其屋”所做出的努力。新加坡人约8成居住在政府组屋,价格波动意味着票仓波动,所以政府人员对组屋的价格是严格把控的。
组屋如果能抽到一手BTO(Build-to-Order),那么等待4年建造时间,5年最短居住期限,总计9年时间,房间翻一倍是可以做到的,不过时间成本很高。
如果买的二手,可以参考下图2008年到2023年这15年的历史涨幅,总计增长75.62%,15年间年复合回报率3.82%。(不考虑杠杆)

公寓涨幅
和组屋不同,公寓的承建者是私人发展商,价格符合市场经济机制,过去15年,平均价格涨幅为118.39%,15年间年复合回报率为5.35%。(不考虑杠杆)

再往下细分,私宅市场分成中心区CCR,中心边缘区RCR和郊区OCR,可以简单理解成1环,2环和3环。这三大片区过去15年间的涨幅分别为71.98%,119.27%和128.05%,复合回报率分别为3.68%,5.37%和5.65%。
由此可见,2环和3环因为价格基数低,过去15年间的总体涨幅其实更高一些。但随着大批富人涌入新加坡,1环的租售需求双双上扬,未来趋势也许有所调整。

公寓 vs EC 涨幅
EC的学名叫做“执行共管公寓”,其实可以把它看成组屋的升级版+改善房,有门卫,泳池,健身房等设施。同组屋一样,EC前十年是属于新加坡建屋局管理,属于政府产业,但十年后就可以完全私有化,变成私人物业,自由交易。
因为也是政府福利房,相较于公寓,EC的价格很优惠,过去15年间上涨了166.17%,年复合回报率6.74%。
不过EC购买限制多多,贷款也受限于3成的MSR,所以想买大户型的EC,需要准备多多的现金才是。

结论
就过去15年间市场总体涨幅而言,EC>公寓>组屋。不过除了公寓,EC和组屋都是由严格的购买资格限制的,想薅到建屋局的羊毛,也不容易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