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4年11月,《香港周刊》刊出了对新加坡皇帝李光耀的评语:“如果诺贝尔奖设最佳国家领导人奖的话,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只得奖一次。”
虽然《香港周刊》快把李光耀捧上天了,但是李光耀在亚洲确实是个不可忽视的大佬。在冷战时代,能够在东西方之间纵横捭阖来回横跳且游刃有余的领导人不多,李光耀就是其中一个。
新加坡立国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中。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曾经是一个国家,被英国统治。但是新加坡在独立之后,一切都要靠自己,而马来西亚随时准备教训它。
李光耀对于新加坡处境的艰难有着深刻的认知。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新加坡独立不久,在新加坡驻扎的英军也撤走了。
新加坡本来是英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据点之一,但是随着英国国力下降无力维持其全球殖民地时,英国军队不得不从新加坡撤走。
新加坡由此丧失了牢靠的地区安全。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新加坡面对的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李光耀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大家都以为独立是新加坡覆亡的前奏,没想到却是新加坡逆袭的开始。
这一切都是源于新加坡皇帝李光耀的铁腕统治。
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新加坡皇帝李光耀的铁血权力之路。

李光耀传记
2
李光耀1923年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客家人。李光耀家族自祖父那辈起开始扎根新加坡。
李光耀的祖父名为李云龙,这个名字一看就惹不起,不过这个李云龙不是大家熟悉的勇打平安格勒城的独立团团长,而是一个闯南洋的客家人,真正扎根新加坡的李家第一代。
李云龙曾为华裔富翁爪哇糖王工作,还曾是一艘行驶于新加坡和印尼之间轮船的事务长。
在李云龙的时代,新加坡因为居于马六甲海峡口的特殊位置而成为英国在二战之前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所以他非常崇拜英国海军和西洋文化。
用现在的话来说,李云龙是地道的一个“精神英国人”。
李光耀是家中长子,非常得长辈宠爱,长辈希望他可以光宗耀祖和光耀门楣,所以为他取名“光耀”。
为了表达对英国的崇拜,李云龙为李光耀起了一个英文名:哈利。他下决心要让自己的孙子成为一个“完美的英国人”,这使得李光耀自幼年便受到英国文化的强烈影响。
李光耀十分佩服他的祖父李云龙,而李云龙从小便对李光耀实行英语教育。
李光耀的英文非常熟练,但是中文却不好,少年时代甚至为中文太差而哭过。
联系到后来李光耀对中文学校赶尽杀绝的态度,他少年时的行为还是挺讽刺的。
李光耀逐渐长大后入莱佛士学院读书。这是一所英语教学,学费昂贵,但是教育质量非常好的学校。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到东南亚,日本占领了新加坡,李光耀不得不中断了学业,此时他十九岁。
李家人口众多,生活非常艰难。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李光耀刻苦学习日文,并在日军的宣传部门找到了一个差事。
当时日军宣传部门专门侦听盟军的通讯,由于战争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侦听的效果不太好,往往是断断续续,中间留下许多空白。
李光耀的工作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凭他个人的揣测分析,把那些空白填补起来。
在李光耀晚年接受采访时,他辩白说当时为日军做事是为了谋生,并没起到重要作用,不能算是汉奸和卖国。
当时他还参与黑市买卖,将手上的香蕉票换成物品,以应付不断飞涨的物价。
这两件事体现了李光耀身上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并不在乎风评如何,只管得到的现实利益是什么。
这种倾向在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中不断上演。
当然,这两件事也说明了他对于环境有极好的适应能力。
1945年日军投降之后,李光耀远赴英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法律,后来还取得了律师资格。
课余时间李光耀也没闲着,广泛参与了政治活动。他曾经参与“马来亚论坛”来讨论马来亚的现状和未来的前途,目标是将马来亚从英国人的手中解放出来,据说他当时非常自信且能言善辩。
1950年李光耀回到新加坡,一边开律所积累财富,一边参与反抗英国的工人运动获取名气。
当时的新加坡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李光耀在其中如鱼得水,作为法律顾问的他为当时的工会解决了很多问题,一笔可观的政治资本逐渐积累起来。
李光耀和妻子
3
1954年,人民行动党成立,这是李光耀的政党,主要成员包括从英国回来的华人,新加坡当地的学生以及工会领袖。
不得不说,李光耀十分会拉拢人心,他抓住了当时社会动荡的敏感点:消灭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于是在次年举行的首届选举中,李光耀当选立法议会议员,政治生涯从此开始了。
在建立人民行动党之初,李光耀发现他和他的同僚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无法广泛地联合当地华人群众。
李光耀和他的同僚们都属于受英文教育出身的中产阶级,甚至连中文都说不利索,更不用说联合群众了。
这时,李光耀搞出了一个重要的朋克操作:和马来亚共产党合作,先利用再踹开。
现实利益永远第一位。
华人在当时的新加坡占据三分之二的人口,是最重要的革命力量,而马来亚共产党在华人中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从1955年至1959年,人民行动党一直并未有大的建树,李光耀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1958年,英国同意新加坡通过1959年大选从半自治状态变为完全自治。
外部环境解冻了,李光耀认为夺取政权的机会来到了。
1959年,李光耀和同僚们决定要在这一年通过大选上台执政。他们派出51名候选人参加全新加坡51个选区的竞选,结果43位当选。
同年组织政府,李光耀以人民行动党秘书长的身份担任总理,时年三十五岁。
在执政之后,人民行动党和马来亚共产党的蜜月期结束了,它们反目成仇。
翻脸无情绝对是成功政客的必备素质,李光耀在这方面玩的是炉火纯青。
马来亚共产党退出政府和人民行动党,另组“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
1962年年底,文莱人民党在当地发动“叛乱”,李光耀政府以“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领导人参与文莱“叛乱”为借口将“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领导林清祥等人逮捕。
林清祥是当时最重要的“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领导人,他的政治魅力在当时甚至比李光耀还要闪耀。
在被关押六年多之后,林清祥被释放,然后他宣布退出“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远赴英国定居10年。
在政治舞台上他已经出局了。
搞掉了政敌,李光耀的大佬地位越来越稳固。
1963年,李光耀率领新加坡成功加入了马来亚,建立了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在马来西亚联邦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成为自治邦,李光耀的身份仍然是新加坡总理。
合并后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采取行动,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马来亚共产党高层。
在战胜了马来亚共产党之后,李光耀又面临了另一大难题,种族暴乱。
1964年,新加坡接连发生两次种族暴乱,有几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两次事件中的伤亡者都是华人和马来人。
李光耀认为这是马来西亚政府推行联邦内部种族歧视的后果,这种歧视使得马来人成为高等阶级从而引来其他阶级的仇恨。
李光耀大力反对中央政府的种族歧视政策。
由于李光耀和他的人民行动党非常有号召力,马来西亚当局担心照此下去,人民行动党将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政党,主宰整个马来西亚,把马来半岛变成华人的天下。
马来西亚的总理东古·拉赫曼原本与李光耀关系很好,但是人民行动党的行为使东古·拉赫曼很紧张。他认为李光耀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所以他考虑要把新加坡赶出马来西亚。
本来东古·拉赫曼本来想迫使新加坡屈服于马来西亚政府的统治,但是没想到李光耀带领新加坡决然地离开了马来西亚,宣布独立。
可能东古·拉赫曼当时听到李光耀的决定也有点蒙圈,但是覆水难收了。
当时李光耀背负了极大的政治压力和精神压力。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大佬在成为真正的大佬之前也面临着社会的毒打。
两年前,李光耀努力说服新加坡人同意新马合并,但是在1965年,他和他的新加坡却被抛弃了。
李光耀感到极其屈辱和悲愤,流下了泪水。
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他自述说他是绝不肯爬著乞求回到马来西亚的,并决心带领新加坡顽强生存下去。
所谓的牛人,必然是可以身处绝境而后可以逆袭的。
李光耀就是这种人。
逆袭已经在路上。

新加坡独立的报道
4
新加坡发展首先要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李光耀在稳定社会环境方面下了大功夫。
李光耀律师出身,所以对法律有着天然的依赖感,严肃法纪在他看来是必须的。
新加坡的法律是出名的严苛,这在李光耀时代就奠定了根基。
世界人权组织经常批评新加坡法律严苛缺少人权,但是李光耀不为所动。
他说:
有人主张对待和惩罚罪犯应该从宽,认为刑罚减少不了犯罪,我从不相信这一套,这不符合我在战前、日治时期和战后的经验。
霸道无情,可以,这很李光耀。
新加坡最著名的是保留鞭刑,这是一种英国制度残留下来的残酷肉刑。
英国和香港都曾经有鞭刑,后来都废除了,但是在新加坡被李光耀坚持保留了下来。
鞭子由藤条制成,是用当地热带丛林中藤条绑成,藤条上还带有原始的钩刺。
鞭刑执法者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又受过专门训练的猛男。
行刑时,犯人被除去衣物后,手脚被捆绑固定在行刑架上,腰部和大腿会被保护起来,撅起赤裸的臀部受刑。
受刑者的惨叫和鞭子落下的声音此起彼伏,是不是想想就十分酸爽。
鞭刑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不过更深的恐惧可能在受刑者的心头,这有效地避免了受刑者再次犯罪。
新加坡还很出名的是对待贩毒和毒品毫不容情,这也是源于李光耀的想法。
当时东南亚毒品横行,非常不好治理。
面对这种现状,李光耀规定,携带15克以上的海洛因即可被判死刑。
死刑采用绞刑,这是比较痛苦的死法。
李光耀认为,毒贩比一般杀人犯更危险。一般杀人犯不过杀死一个人或几个人,而贩毒犯却杀害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后果要严重成百上千倍。
所以他对待毒贩决不手软,坚决镇压。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新加坡内部的社会环境果然稳定了许多。
除了用法律来加强铁腕统治,怀柔政策也是不可缺少的。
新加坡内部人种复杂,而华人的人数占有绝对优势。
李光耀担心不同种族之间出现裂痕,于是告诫新加坡华人一定要明确自己是新加坡人,祖国是新加坡,要同国内的印度裔、马来裔以及阿拉伯裔和睦相处,不能有民族优越感。
尽管当时华人和马来人之间有严重的对立情绪,并且经常有小规模冲突,但是大规模的杀戮被他制止了。
为了让不同民族大规模融合,李光耀按比例把不同种族的住户分配在每一个住宅区,打破了原先的社区格局。
民族矛盾由此被逐渐缓和。

新加坡新式住宅
5
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李光耀开始狠抓经济发展。
新加坡腹地太小和资源较少,必须对外开放和吸引外人投资,让外资把技术、管理与市场带进来。
于是李光耀确定新加坡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导向型工业。
为了借助外部经济力量,新加坡大量吸引外资,利用外国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网络来迅速发展出口工业。
在新的工业政策鼓励下,外资开始大量涌入,西方跨国公司和企业家来新加坡广泛开展国际性金融业务活动,掀起一股投资热潮。
李光耀说:
我们的生存原则很简单,只有一个:新加坡必须比本区域其他国家更加刚强勇猛,更加有组织和富有效率。新加坡的条件再好,如果没有办法超越邻国,外国商家还是没有理由以这里为基地的。换句话说,尽管我们缺乏国内市场和天然资源,我们一定要提供条件让投资者能在新加坡成功营业,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