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近日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for Asia and Pacific)中下调了该地区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速。继预测后疫情时代亚太地区经济会强劲复苏,2021年增速高达6.5%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预测,该地区2022年和2023年的增速将分别放缓至4%和4.3%,略低于过去20年间5.5%的平均增速。
下调增长预测值是因为全球经济面临的几个不利因素:包括中国严格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和缓慢到来的房地产危机,乌克兰战争导致的长期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美联储激进的大举加息和随之而来的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逆转。
由于今年多数亚洲货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各国央行纷纷出手干预,以稳定本币汇率。大规模的外汇干预和外汇储备的迅速枯竭导致人们甚至将其与大约25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AFC)相提并论。
作者简介

Ramkishen S. Rajan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杨邦孝讲席教授
Ramkishen S. Rajan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杨邦孝经济学讲席教授,曾任ESSEC高等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在2006年至2016年,他于乔治梅森大学担任国际经济政策学教授。Ramkishen S. Rajan教授的研究领域为:亚洲货币政策及金融地区主义、汇率机制及影响等。

Bhavya Gupta
Bhavya Gupta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在读生,也是耶鲁大学国际福克斯学者(Fox International Fellow)。

▲点击图片,收听第一部分音频
对亚洲金融危机重演的担忧没有依据可言
尽管南亚的一些国家,尤其是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确实像东南亚的老挝一样,因严重的经济管理不善和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陷入经济瘫痪,但亚洲其他新兴国家的抵御能力要强得多,不太容易重蹈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本文列举了十大原因,说明我们不必担忧亚太地区会再次出现金融危机。
原因一:东亚经济体的对外贸易比以往强大许多,许多亚太地区经济体的经常账户都有盈余,但也有一些国家例外,如菲律宾和柬埔寨。
原因二:如今,亚太地区对短期外债的依赖大大降低。这种债务在1997年被人们广泛认为是导致亚太地区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来源,因为它导致了当时该地区资本流动的急剧逆转。
原因三:大多数国家已经放弃了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不利于亚太地区的各国央行应对外部冲击。如今,货币汇率普遍变得更加灵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该地区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企业和金融市场也已经适应了在一个波动汇率的环境中运作。
原因四:随着汇率灵活性的提高,亚太地区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变得更加透明且系统化,增强了其可信度。这使得金融市场对这一地区的金融管理局更有信心,相信他们有能力应对国内及全球的不利影响,维持健全的宏观经济管理。
原因五: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后进行了全面重组,如今亚太地区大型银行拥有的资金更加充足,流动性充足,应对风险的能力也更强。大型银行受到的监管也更加完善,足以抵御资产负债表震荡所带来的冲击。
原因六:亚太地区的资本市场更加深入和多样化,在主权债务方面对美元融资的依赖程度降低。能够以本币借款之后,各国政府就不再面临巨大的货币错配和汇率风险。
原因七:亚太地区各行各业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普遍比以前好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公司治理标准和加强监管方面取得的进展(尽管中国可能是个明显的例外)。
原因八:尽管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一问题。许多亚洲经济体此前一直在持续扩充其外汇储备,尤其是在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初之间。因此,根据最普遍接受的衡量标准,外汇储备实际上已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并且仍然充足。
原因九: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为加强双边和区域性两个层级的外部资金流动性框架来应对国际收支紧张的严峻时期,亚太地区已做出切实努力,使其在必要时能够相对迅速地应对危机局势。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流动性调节工具逐渐增多,为该地区创造了一个有安全分级的金融安全网。
原因十:在过去几年里,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工具包进一步丰富,并得到了IMF综合政策框架的支持。现在拥有的工具也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包括资本流动措施(CFMs)和宏观审慎政策(MPMs)。

▲点击图片,收听第二部分音频
经济漏洞
总体而言,受益于广泛但曲折的经济改革,与25年前相比,目前亚洲大部分地区在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上的抵御能力要强得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漏洞亟待解决。
首先,尽管亚太地区的本币债券市场已经发展成熟,但一些东南亚国家本币债券的外资持有量相对较高,这使得这些国家容易受到全球风险偏好突然转变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在亚太地区培养更大的本地投资者大本营,以避免突然发生剧烈的资本外流。
其次,IMF的报告也对2007年以来非金融行业企业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日益增加表示担忧。在当前背景下,由于汇率大幅波动和利率不断上升,不断积累的债务导致了外部脆弱性。此外,亚太地区企业的国际金融活动也变得日益复杂,使得识别和监测外部脆弱性更加困难。
最后,尽管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促成了普惠金融的诞生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但它也创造了一个庞大的非银行领域,包括快速增长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加密宇宙,它仍然在许多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外。如果管理不当,这种非银行领域可能会对金融稳定带来风险,特别是在金融状况收紧和全球金融环境脆弱的时期。

▲点击图片,收听第三部分音频
本文于2022年11月9日首发于《新加坡商业时报》。
文章来源:Global-Is-Asian, 2022年11月9日,星期三
作者:Ramkishen S Rajan & Bhavya Gupta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