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转变
1819年1月
莱佛士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新加坡
随后在2月与统治者谈判签订条约
将新加坡建设为海上贸易站
使这座城市快速发展成贸易中心
吸引了中国、印度、马来群岛
和更远地方的移民前来
(莱佛士登陆纪念雕像,图片来源@诗华日报)

这是新加坡站上国际历史舞台的开始
之后
新加坡经历了数十年的被殖民
好不容易在1958年取得了自治
却又走上了新马合并的道路

不幸的是
合并仅两年
新加坡就被马来西亚
因种族纷争问题无情踢出
被迫独立
(新加坡独立的报道,图片来源@Straits Time)

当时的情形对新加坡而言 几乎是“揠苗助长” “脆弱”的新加坡
不具备一个国家该具备的基本要素 尽管有着一定的发展基础 但也只是一个英属海上贸易站 面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经济畸形、种族纷争 留下的满目疮痍 (独立伊始的新加坡街头,图片来源@G.R. Lambert & Company)

新加坡再也无枝可依 怎么办呢? 当时的新加坡领导人 也是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 下定决心 带领人民有尊严地活下去 闯出新加坡自己的路 危机四伏中 李光耀将“实用主义” 贯穿国家发展始终 政治上 他创造了新加坡式民主 为新加坡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 同时在国际上纵横捭阖 保障了新加坡的国家安全 也将新加坡建设为
全世界最清廉、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1976年李光耀访华,图片来源@新国志)

经济上 李光耀带领新加坡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最初他大胆决策 取消了所有进口关税 同时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不断招商引资 使新加坡成为 一片吸引国际投资的乐土 之后李光耀也随时在调整经济策略 带领新加坡
几乎每十年就进行一次经济转型 紧跟时代发展的浪潮 如今的新加坡 已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 更多次被评为“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 “最吸引外来人才的城市”
李光耀功不可没 (新加坡中心商业区办公楼,图片来源@cegoh)

除了英明睿智的领导者 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就 也离不开每一个 曾经或正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平民英雄” 他们是新加坡的外籍劳工 从印尼、菲律宾、中国及其他周边国家而来 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 新加坡的建设中去 (新加坡外籍建筑工人,图片来源@cegoh)

他们是新加坡的华商 一手撑起了新加坡早期的各种贸易 推动新加坡的经济转型 同时在新加坡兴建会馆 加强本地华族联系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图片来源@狮城商海)

他们是新加坡的每一个人
不同的是肤色、语言、种族 相同的
是为新加坡社会和谐稳定 所做出的贡献 (新加坡种族和谐日,图片来源@Singapore Mandarian Council)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踩在先人的肩膀上 如今的我们在 先人发挥智慧建设的美好城市中生活 未来 我们的后代也将踏着我们的步伐 继续建设这座城市
04 明日之都
新加坡的未来
会是怎样的?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在2018年10月发布了一则视频
盛赞新加坡为“明日之都”
(点击视频查看《国家地理》是怎么夸新加坡的)
如新加坡一般的弹丸小国
面积尚不足伦敦都会区一半
能让见多识广的《国家地理》如此称赞
难道是因为新加坡人均GDP排名位居全球前列?
还真不是
《国家地理》更为关注的
是新加坡的城市规划
小小一个新加坡
72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80万人 人口密度排名世界第二 新加坡却凭借着超前的城市规划 真正做到了“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组屋夜景,图片来源@xegxef)

“超级垂直城市”的建筑设计
“填海造陆”的土地扩张 “深挖地下”的分层设施规划 …… 新加坡一边开源,一边节流 创造了令世界钦佩的居住奇迹 让这里的人们不仅“住得下” 还能“住得好” (新加坡垂直建筑绿化,图片来源@比德Academy)
除此之外 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也一直在推进 强调信息技术更广泛深入的应用 以期为人民提供更便利的生活 从这一方面来看 “明日之都”这个称号 新加坡绝对配得上 这就是新加坡
它静谧温柔 (新加坡河夜景,图片来源@cegoh)

而又热情奔放 (新加坡国庆烟花,图片来源@新加坡新闻头条)
它高调奢华 (新加坡金沙酒店,图片来源@skeeze)

而又平易近人
(新加坡小贩中心,图片来源@Ulifestyle)

它高端前卫 (新加坡星耀樟宜瀑布,图片来源@VacacionesPagodasBlog)

而又古韵传统 (新加坡佛牙寺,图片来源@cegoh)

今天的新加坡有如此景象 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建设与创造 离不开几十年的厚积薄发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在的你 认识新加坡了吗?
资料来源:
1. 塞雷三分钟:新加坡如何从荒岛变成发达国家
2. 地图有话说:新加坡地理位置好不好?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华人占比74%左右
3. 新马万事通:你好,我叫新加坡!(地理篇)
4. 地理学社:新加坡城市宣传片
5. 地理沙龙号:为什么说“新加坡”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6. 维基百科:新加坡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