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样子,
女人更有不同的面貌与潜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
今日的新新女性越走越强势。
强,不在于威权、傲慢、
霸气、强横;
而是智慧、自信、从容、独立。
昔日女性在社会无形框架下
被制约机会;
今日的她们多了选择的权利。
她们可以选择家庭、
也可以选择事业,
但更多人选择游走于两者之间。
她们忠于自己想要的生活,
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路长,没关系,重要的是走对;
跌倒,也无所谓,
关键是要懂得爬起。
这一期的《华汇》专题,
走访不同类型的新移民女性,
她们融入生活,她们关心社会,
活出自己的个性,演绎精彩的人生。
舒然:积极推广本地文艺发展

“以内心的 驱动力 ,促使自己每日反思,在思想、人格、精神上独立自主。”
在北京经营文化贸易20年的舒然(永久居民,原籍江西)来新加坡之后,开启了她的第二人生——专注于诗歌创作,她说,这是她在新加坡生活的启发。
“新加坡作为我的第二家乡,在扎根的同时,也打开我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文艺创作不是新加坡的主流事业,舒然没试探文创风气的深浅就摸著石头过河,凭的是一股热情。“其实,我没想过把它当成生意来做,只是在这里接地气的生活启发了我,便想用诗歌来记录自己扎根的心路历程。”
平日她都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手机上,走过的风景,遇过的人,来自生活的体验都是一首首诗。去年,因疫情引发的思考,让她诗情大发,还荣获2020首届紫荆花诗歌奖暨全球抗疫诗歌公益大赛二等奖。
舒然创作量旺盛,诗作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包括本地的《联合早报》《新加坡文艺》与《赤道风》等,并获奖无数,包括“2019年度华语诗歌春晚“十大华语诗人、“2020年国际诗歌文化交流奖“等。可她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她写的一篇关于新加坡语的散文,在网络上引起新加坡文化界人士的共鸣,甚至有人用作品配搭她的散文,进行二度创作。
舒然也通过诗歌创作衍生许多活动,例如在2017创办了朗诵俱乐部,请名师在线传授朗读技巧;随后,她更成立了团队专门制作诗电影并上载到网络各大媒体上。
“我联系了不少本地诗人,尝试地将他们的作品制成视频,另请朗诵家朗读,作品经过文字、声音、画面等整合与混剪,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本地学者诗人陈剑看了她的制作后,即刻下单让她的团队负责制作20多个作品。

舒然邀会讲华语的印族女孩上春晚诗歌朗诵会,以突显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舒然除了写诗,也从事艺术创作,参与新加坡的艺术展览。
此外,她也不断为诗人、朗诵者开拓发表的平台。今年2月,她受邀担任春晚诗歌朗诵—新加坡会场的总策划,集合新中两地的文创人才,以诗歌形式将新加坡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发展搬上舞台。节目在中国平台“原点”直播,在线观看人次达到360万多人,增添了她对本地文艺发展的信心,“新加坡诗歌作品一直被忽略,而且没有公开朗诵过,这么大的浏览量,大家感到惊奇之外,也很欣慰。”
她接下来将推出第三本诗集《镜中门徒》和一部双语诗集《陌上桑》。
曾小耘:不运动的女孩攀上巅峰

“ 真诚 ,纯粹而坚定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尽所能为群体创造价值。”
曾小耘(新公民,原籍四川)从小就不是爱运动的人,可她在9月成功攀上海拔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即世界第八高峰,并成为第一个登顶成功的新加坡女性。从不运动的体质到登山运动员的水平,她花了四年时间做高强度的训练。
曾小耘在高中时获政府全额奖学金到新加坡读书,大学就读南洋理工大学数学系。念大学时她就通过穷游方式到各地探索新鲜事物,和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人交流。毕业前,她参与了非洲坦桑尼亚一个志愿工作,让她有机会攀登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自此与登山结缘。从2015年至今,这名商务软件公司的全球策略及规划项目经理,已先后登上了5000-7000级别的数十座山峰。
成功不是一两天成就的,她也曾因经验与体能不足而放弃登顶,为此她为自己设定一个训练目标,“我大致上安排一周跑两天,力量训练一天,拉伸一天,周末两天去爬山,只留一天休息。”
可能是急于求成,过度训练让她一度患有轻度抑郁,“当我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后,便休息了几个月让身体放松,但我心态上从未放弃,所以即便经历苦难与挫折都不觉得痛苦。”她说,最重要是思想准备,她靠着意志坚持训练,保持随时能上珠峰的体能和训练量。

喜欢尝试与突破的曾小耘,除了登山,她还涉猎攀岩、滑雪等户外活动。
就体力而言,曾小耘认为男女各有优势,“男性通常有更强的力量,更快的速度,加上还要考虑女性周期会被高海拔打乱等因素,所以女性需要的训练比男性多。当然,女性也有优势,她们对高海拔适应相对轻松,具有耐力输出的持久和稳定性。”
登山是一个很复杂的高风险运动,涉及体能,心理认知,野外生存经验,对环境的认识,风险把控,危机处理等,曾小耘说,“我经历过登山时与生死攸关的复杂环境,把这些技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上时,可以更淡定的分析局势,看清现状,解决问题。运动也提高我的工作效率。”
很多人登山,为的是满足征服感,而她却是为了融入大自然,“在宏伟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渺小如蝼蚁,没有征服可言,它更似一种把自己全身融入一个宏大的整体,然后敬畏和臣服。”酷爱登山,也因为可在无际空间探索无限可能。
马莉:越是艰难越要走下去

“坚持的背后是 坚强 ,坚强的背后是辛酸苦辣。”
马莉(新公民、原籍吉林)是新加坡引进的首批华文教师,她曾在国际学校教过华文,也为社区居民上华文课。她说,要适应新环境不容易,走入社区可让她更易融入这里的生活。
1993年她创办了创新专业教育学校,马莉重视的不仅是语文教学,还有文化的推进,虽然不是一段易走的路,可她还是满腔热情推出一系列创新华文课程。
她首先推出了“相声无国界”的课程,培训洋人与本地学生说相声,并让他们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课程刚推出时还蛮受学生欢迎,可惜后来家长认为“孩子忙于背稿太劳累”而不了了之。
于是她退而求其次,拿掉文化部分,专心培训本地学生当主持人,并安排到958城市频道吸取实战经验。不料又因家长一句“不希望孩子太炫耀,学校成绩好就行了”而寿终正寝。

马莉率领中心学生参加囯际象棋比赛。
虽然每每做出一点成绩,就被一盆清水当头淋下,但马莉有一种与生俱来不妥协的性格,人家越说难做,她就越要去做,“我认为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一切事在人为。”就这样,凭著一点信念、一份坚持,这条路不知不觉间走了30年。
她的坚持还是有回报的。一向视“以德治学”为教育方针的她,获得家长认可,感激地对她说:”你不仅传授知识,还有品德。”;她也受邀参加CCTV春晚,被主持人誉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因为她在一个“不重视华语的环境,坚持下来”。她深感鼓舞地说,“我感动的,不是因为别人的称赞,而是他们的认可与共鸣。”
这一两年,中心因受疫情影响而学生减半,可马莉并没有退缩。“办教育不是为了赚钱,只要讲堂有一个学生,我也要教下去。”在未来日子,她希望能为自己找到接班人,传承她的理念。
继往圣之绝学,传华文于世界。马莉校长将继续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为使命,培养出更多懂华文、说华语的人才,竭尽所能为本地华文教育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简舒敏博士:想当“尼姑”的博士

“人生是不断地 克服 ,尽管逆境不断,仍然迎难而上。”
简舒敏博士(永久居民、原籍马来西亚)小时候在“我的志愿”作文上填了“尼姑”,结果引来老师的关注,简博士说:“那时候并不知道有社会工作者、辅导员等职业,因为经常跟母亲到寺院,看到尼姑们都很和蔼,很爱助人,其实我当时想说的是,从事服务社会,扶贫济困的事业。”
简博士拥有理学学士学位,双主修数学、化学。1990年,她跟随先生移居狮城后,便投入社会服务行业。她从一名义工变成全职社区服务人员,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成为中心的部门主任。她默默的付出发自内心,管理层是看得见的。当没人载送中心的智障人士,她便充当司机;中心的厨娘突然有事请假,她就充当厨师变出几道菜肴为智障人士准备午餐。
“这是‘善心’事业,不能计较太多,不能抱着追逐名利的心态,不然很难持久。”她以爱心待人,无论是对同事、朋友、残疾人士、贫困老人,或亲人皆是如此。
说到家人,简博士表示,在她那个年代,男女在家中的责任壁垒分明,所以家务由她一手包办。尤其后来,当她的丈夫在脑部手术后成为植物人后,她更是放下事业全身而退,晨昏定省照顾终日躺床的丈夫。
两年后,她的丈夫不幸逝世,但她并没有回到中心复职,而是以自由讲师身份,到各个大学与社区服务中心执教。谈到在大学执教,她说这是她一生中最感自豪的事。“当我还是部门主管的时候,利用工余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位,随即大学便主动接洽我,并奉上一纸教职合约,让我有点受宠若惊。我以前在马来西亚念书时,一直都不是名列前茅,甚至是在及格边缘的学生,博士学位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更别说是教学生,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简舒敏博士除了在大学授课,也在慈善培训中心担任讲师。
回过头看,简博士笑说,她虽然没有当成“尼姑”,却以另一个身份去完成“尼姑”的使命,就像早期为残疾人士成立的日间服务中心,后期培训更多学员当社工、辅导员来服务社会各阶层需要帮助的人士。
初心,一直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