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克拉码头的中餐厅后厨,来自甘肃的张老板对着转让告示苦笑。半年前,他通过 "华人劳务中介" 招聘了 3 名 "低价服务员",却因使用非法劳工被新加坡人力部关停餐厅,60 万装修款打了水漂。
"中介说 ' 都是自己人,绝对靠谱 '",直到收到罚单时,他才明白:在跨境骗局中,最锋利的刀往往藏在 "同胞" 的微笑里。
这类案例正在东南亚、中东等地频繁上演。中国电建集团中东区负责人陈观福在央视警示:"当骗子操着乡音、捧着 ' 王子合影 ' 时,海外华人的警惕性往往下降 30%。"
数据显示,2023 年东南亚跨境诈骗案件中,78% 的受害者称 "第一接触者为华人",超 60% 案件涉及伪造本地身份、钻法律空子的 "本土化作案"。
三大心理陷阱:骗子如何精准收割?
1. 捷径依赖症:用 "潜规则" 解构法律敬畏
在印尼雅加达,中国餐厅老板王女士至今不敢报警 —— 她花 2000 美元请当地人代持股份,结果被 "代持人" 卷走 80 亿印尼盾(约 37 万人民币)。
"注册外资公司要投 25 万美元,谁等得起?" 她的侥幸,正是骗子的突破口。印尼法律明确要求外籍餐饮企业需通过正规外资渠道设立,但每年仍有超 2000 家 "代持公司" 注册,其中 30% 最终引发股权纠纷。
2. 权威迷信症:头衔泡沫下的认知降维
马来西亚 "拿督"、沙特 "王子"、联合国 "顾问"...... 这些在本地稀松平常的头衔,成了骗子的 "收割利器"。
在中东某短视频平台,"沙特王妃" 博主用 50 元成本的 "王室特供香水" 狂揽百万销售额,直到被揭穿 "王子丈夫" 是临时演员。
更隐蔽的是 "合影经济":新加坡骗子通过陪同议员社区走访获取合照,再以 "政府关系户" 名义兜售 "快速入籍套餐",单案最高骗取 300 万新币。
3. 关系万能论:从 "老乡帮衬" 到系统性欺诈
在曼谷唐人街,"华人商会成员" 李姓男子构建了横跨三国的 "投资骗局":他以 "内部认购东南亚高铁项目" 为名,通过同乡会、宗亲群吸纳 200 余名投资者,涉案金额超 5000 万元。
在法治社会,任何 ' 捷径 ' 都标好了价码。受害者自述:"都是同乡,他孩子还跟我女儿同班。" 这种基于地缘、血缘的信任链,成为骗子编织骗局的天然温床。
海外华人的生存法则

法律优先
通过驻当地使领馆、官方政务平台获取政策信息,印尼投资可先查询 BKPM(投资协调委员会)官网,新加坡移民可关注 ICA 官方指南;
风险量化
对 "高回报低门槛" 项目保持警惕,用 "成本倒算法" 验证可行性 —— 如新加坡外籍劳工税 + 薪资成本≈本地员工开支的 80%,低于此区间必藏风险;
多元验证
重要决策至少咨询 3 类专业人士(律师、会计师、行业协会),避免依赖单一 "关系人"。
反思:污名化还是自我革新?

当受害者在朋友圈痛斥 "无良同胞" 时,更深层的命题值得思索:为何总有人相信 "自己人能搞定一切"?这种对规则的轻视、对关系的迷信,本质上是 "丛林法则" 思维在跨国场景的投射。
正如一位在东南亚创业20年的浙商所言:"在雅加达闯红灯会被罚款 50万印尼盾,这教会我:在别人的土地上,守规矩才是最大的 ' 人情 '。"
当越来越多海外华人放下 "走捷径" 的执念,骗子的生存空间才会真正萎缩。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最可靠的护身符不是 "自己人",而是对规则的信仰与敬畏。
从新加坡组屋区到雅加达唐人街,那些真正站稳脚跟的华人企业家,无不是用"慢功夫"打磨合规能力。当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的呼吁,转化为 "中国人教会中国人守规则" 的自觉,或许才是破解跨境诈骗困局的终极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