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日趋成熟,新加坡政府正积极为未来交通变革做准备。陆路交通管理局(LTA)与市区重建局(URA)近日联合发布《新发展项目上下车处设计指南》,提出多项优化建议,旨在提升通行效率,并为无人驾驶车辆(AV)的普及铺路。
新指南特别针对无人驾驶车辆的运作需求提出建议。例如,安全柱应避免使用镜面或光亮表面,以防反射光线干扰AV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此外,地面可铺设黄色触觉砖作为路缘标记,提醒行人保持安全距离,并设置”请在黄线后等候”等标识,减少AV误判障碍物而停滞的情况。

每个泊位两端的安全柱需标明”德士站”或”上下车区”,并以颜色区分,高度不得超过1米,且与道路保持至少0.6米距离,以确保AV系统能准确识别。
新指南也强调包容性设计,要求上下车处设置轮椅使用者专用等候区,并确保至少可容纳两部轮椅。此外,所有等候区地面应与路面齐平,方便轮椅使用者上下车。
为提升乘客舒适度,上下车处须设有至少两张有盖长椅,并在地铁站至德士站路段铺设触觉导向砖,协助视障人士安全通行。

指南将部分设计列为”强制落实”,如混合式泊位、长椅设置、安全柱规范及触觉导向砖等;而轮椅等候区则属”建议落实”范畴。陆交局解释,分类依据在于设计对无人驾驶车辆运作的必要性,但当局承诺将持续推动更包容的交通环境。
新加坡也已将无人驾驶提上日程了,LTA在今年一月发布文告称,计划在2026年年中开始,开展无人驾驶公共交通巴士服务试验计划,到时,191号和400号巴士会率先采用无人驾驶巴士试验计划暂定三年。
新加坡正通过前瞻性规划,确保城市基建能适应未来交通需求。这份指南不仅为开发商提供明确规范,也展现了新加坡打造智慧、包容交通体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