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渔村的“逆袭”之路

2020年06月26日   •   2万次阅读

55年前,这里是个贫穷的小渔村。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离开邻国,连一口干净的饮用水甚至都无法自给。

55年后,这里是一个国际大都会。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也是全球十大港口之一。人们称赞这里是世界上经商最便利的地方。

这里,就是新加坡。

根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统计标准来看,亚洲有四个国家是发达国家,分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以色列。

2017年的经济数据显示,新加坡GDP总量从1965年的不足1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3240亿美元,年均增长11.8%;人均GDP从1965年的51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57722美元,年均增长9.5%。

这个GDP水平在发达国家之中也是居于中上等,比很多欧洲发达国家都要高, 在东南亚地区更是一枝独秀,高出其他东南亚国家一个量级。

自1965年被迫从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出来,新加坡只用短短二十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在亚洲四大发达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无疑是一个经济发展奇迹。

从一个贫瘠穷困的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逆袭”。

01. 生于忧患,长于绝地

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历史可以分为6个时期:

早期文明(未知-1819)

英属时期(1819-1942)

日据时期(1942-1945)

自治时期(1945-1963)

新马合并(1963-1965)

单独立国(1965-至今)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

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种种矛盾。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暴乱伤亡惨重,“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也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

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

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

半生风雨,半生漂泊。数易其手,几经沧桑。在经历过英国殖民、日本占领、新马合并之后,新加坡终于在1965年“站起来”了,尽管当时的情形对新加坡而言几乎是“揠苗助长”。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将新加坡被迫独立的那年称为他的“痛苦时刻”,那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在公开场合落泪。

因为在李光耀的心中,新加坡是脆弱的

“我们不具备一个国家该具备的基本要素,我们是多元民族,缺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命运。”

晚年他还在书中强调,万一周围的邻国“围剿”,“我们就死定了”。

的确,在此之前,新加坡只是一个英属海上贸易站,固然有着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同样面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畸形、种族纷争留下的满目疮痍。

当时的新加坡,沼泽、渔民和苦力居多,没有农业或工业,自然资源匮乏,连饮用水都是靠马来西亚供应。新加坡似乎走入了“绝地”。

生于忧患,长于绝地。正是这种境况,让新加坡的忧患意识成为经济奇迹的起点,抱持着这样一种危机感,在逆境中,人民靠着坚韧勤奋的打拼求得生存。

忧患意识植根于新加坡的血脉,在各个方面都得以展现。

新加坡前国议会员郑恩里曾在脸书上发文:

如果要有一个国家长期都在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做准备,那就是新加坡。 实际上,自1965年8月10日以来,我们一直在为灾难做准备。 当一个国家从灰烬中诞生,依靠一个把你踢出去的国家来获取食物和水,可以说从第一天起,我们就已经在为世界末日做准备了。

如果说忧患意识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起点,那么坚韧的奋斗精神就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动力。关于这一点,从新加坡独立前的历史中就可以窥见一二。

在日据的三年半时间里,尽管要承受日本不断的打压,致使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但其仍能“见缝插针”地利用日本的资源为自己的发展谋出路,致力于发展本族经济的决心依然强烈。

正是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的结合,给了新加坡“绝地逢生”的机会。

02.借力打力的投行思维

“资源的诅咒”是政治经济学里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很多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经济表现反而不尽如人意。而有些国家,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却可以困境逆袭。

在这方面,新加坡就是个中翘楚。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萨金斯在名篇《热带经济学》中也对新加坡褒爱不已。

1965年新马分家后,马来西亚不再通过新加坡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同区域另一大国印尼又和新加坡搞对抗,贸易活动也停止。

当时新加坡经济的第一支柱转口贸易受到重创,外部环境的变化使新加坡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

一直以来小心翼翼,在别人羽翼下生活的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依靠的就是一种灵活的借力打力的投行思维:有资源可以发展,就发展到极致!没有资源,就藉资源来发展!

新加坡用了最短时间,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合理配置,为自己谋福利、谋发展。

“新加坡没有腹地,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腹地。”

李光耀如是说。

当时主流的经济学家把跨国公司当做廉价的土地、劳工、原料的剥削者。发展中国家把原料卖给发达国家,又反过来购买他们的消费品,被认为是新殖民主义。

独立伊始的新加坡,弹丸之地,几乎毫无资源可言,更加没有价值可供跨国公司剥削。但是新加坡有港口,还有200万人口,他们需要继续在这片国土上生活下去。如果跨国公司能让工人获得报酬,并教授他们技能和管理,为什么不把他们争取过来呢?

在山穷水尽的无奈之下,新加坡找到了通往光明的大道: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新加坡取消了所有进口关税,奉行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没有外汇管制和产业保护。但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意味着新加坡需要和世界各个国家做竞争。

如李光耀先生所言,生存原则很简单,只有一个:新加坡必须比本区域其他国家更加刚强勇猛,更加有组织和富有效率。

在外向型经济导向下,新加坡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早期新加坡的工业主要是制造植物油、化妆品、假发、蚊香、发膏、金银纸甚至还有樟脑丸,附加值高一点的行业,就是拆船和废钢轧碾。

60年代台湾人香港人到新加坡设厂,发展纺织、玩具工业,但规模都不大。但到了1968年,裕廊工业区已有近三百家工厂,雇用2万1000名工人,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1968年10月美国德州仪器开始在新加坡投资,紧接着是国民半导体厂,后来德州仪器的竞争对手惠普公司也决定在新加坡投产,美国其他的电子公司也接踵而来。可以说,美国的跨国公司为新加坡奠定了高科技电子工业的基础。

之后的新加坡也没有固步自封,因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跟随时代的浪潮,新加坡几乎每十年就会进行一次经济转型

每一次转型,新加坡都能牢牢抓住时代给的机遇。

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原油价格强势拉升。一方面,新加坡制造业大受打击,不得不开始缓慢地进行“经济重组”,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电子、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产业渐渐兴盛,到70代末期,炼油业、电子业和海事工业己成为新加坡工业中的三大支柱。

另一方面,当时全球几家大石油公司在新加坡都有自己的库存石油,新加坡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阻止他们出口,这赢得了石油公司的信任。石油公司把新加坡当做可靠的石油交易场地。充沛的原油供给使新加坡能发展起自己的石化产业。

1980-1990年间,新加坡又先后设立了菲利普斯新加坡石化公司等8家石化公司,石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到90年代,裕廊岛工业区就成为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和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灯火通明的新加坡炼油厂

七八十年代,新加坡通过取消非居民利息预扣税,吸引国际金融机构。所有亚元存款无需遵守法定流动资产和储备规定。新加坡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银行业金融中心。

1984年新加坡黄金交易所扩大营业范围,成立新加坡金融交易所。1984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开始欧洲美元利率期货合约,不久扩大到欧洲日元期货合约。90年代初新加坡在外汇市场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

1990年以后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把发展重点从制造业转移到化工、电子和工程业等主要新兴产业。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局也开始凭借它在这些产业的领导优势,发展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等生物医学科学产业。

如今,新加坡仍是世界的硬盘驱动器产地,负责全球三分之一的硬盘生产;也是世界第三大炼油和石化中心;拥有13个芯片园;全球10大药剂公司就有6家在新加坡生产。

……

对于新加坡来说,踩对每一个历史的关键点,并能以之解决发展问题,是非常“幸运”的。这“幸运”中,更是包含了无数的努力和奋斗。

从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一直到21世纪初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加坡进行的是几十年的连续转型。

1/2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1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帮94年闺女在新加坡找对象?这届网友的评论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前晚!新加坡全岛突然变成红色!实拍上百张图片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加征高达3521%的“天价关税”!背后隐藏的三重战略意图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8892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892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阅读
提名站候选人致谢词 出现各种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阅读
新加坡商场突发玻璃坠落事故:6 人受伤,现场目击者回忆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