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暴走了整整一周,仍觉得意犹未尽。驱使我来坡的重要动力来自于一句观点:
Singapore is new Hong Kong.
这句话好像在告诉我,世界在剧烈地变化中,各股力量在争先恐后地较量,风起云涌又变化莫测。该出门看看了。
半夜到达樟宜机场时惊呼好多人。从坡出发的国际航线大多需要半夜出发,不同种族的面孔穿梭其中,熙熙攘攘好生热闹。人们坐在星巴克里悠闲喝咖啡候机,吃饭歇脚的地方整夜灯火通明。
站在Capital Spring 51楼的空中花园几乎可以360度俯瞰大半个新加坡,金沙湾的海岸线清晰可见,会觉得诶坡县果然小。
但当我在上班高峰期打车10公里发现居然要23新币(接近人民币120元),差不多是在广州打车30公里(从市中心到白云机场)的费用。那一刻,又不禁感叹坡好“辽阔”。


新加坡最惊艳我的当之无愧是城市建筑。如果喜欢建筑,来坡一定要带变焦镜头,因为这里的建筑设计真让人拍案叫绝,值得把镜头拉近捕捉每个细节。
在缤纷色彩的建筑群里,新加坡有两个主色调:蓝色和绿色,都由热带气候赋予。
蓝色由天空、海洋、摩天大楼创造。




绿色更像是一股强大的热带原生力量,绿植在钢筋水泥中无限伸展蔓延,包裹点缀这个国家。现代与自然就此交融。




滨海湾公园的云雾森林完美创造了阿凡达世界里描绘的仙境: 飞流直下的瀑布,热带雨林,奇花异草,被雾气环绕的空中步道。
花卉展中有一片漂亮得让人移不开眼睛的郁金香,鲜艳如血,簇拥在中央的迷你喷泉旁。它们漂亮的名字是: Strong Love。
原来并不是只有如红宝石般璀璨的玫瑰才能表达强烈的爱意。这些千里迢迢从土耳其迁移到热带温室花园的美丽花卉带给了我独特的“Tropical Crush”。



逛了国家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大失所望,但又觉得要放低期待值,毕竟新加坡的历史并不长,无法比肩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出。比起放在大雅之堂的作品,个人认为新加坡最美丽的色彩被印在了街头巷尾。
那些大胆艳丽的色彩和撞色是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摩登城市里特别亮眼的风景线。





传统南洋建筑代表之一是新加坡的店屋,比如在东海岸的Joo Chiat有很多Peranakan Houses。
在中国这种建筑风格通常被称为骑楼,在广州、潮汕和海南都能见到。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店屋更为中西融合,既如阿姆斯特丹的彩色房子般缤纷,又加饰有浓郁南洋风味的装饰物。
Peranakan Houses并非十全十美。晴朗天气会把这些店屋衬得活泼灵动,但天一旦阴下来,这些过于艳丽的房子会显得有点吊诡,像是裹着过于沉重华丽珠宝的百岁老人,无论多奢华,岁月感仍一览无遗。





论新加坡的烟火气,不得不提芽笼那一带。那里有街头美食、坡最大的湿巴刹(菜市)、合法红灯区、成人用品店、复古小店等等。
食色性也,都在芽笼得到了集中体现。
五月正是榴梿当季,我边啃著从水果摊上新鲜剥下来的榴梿肉边慢悠悠穿过著名的18巷。干净的街道沿路是五颜六色的小平房,门口被带有挑逗意味的颜色或霓虹灯牌装饰,但入口处都有遮挡,颇有些欲盖弥彰的氛围。
出乎意外的是,每个店把手在门口的都是看起来就阅人无数的中年大叔。对视的瞬间,我们都在好奇地打量著对方。



芽笼有家卖洗护用品的理发店: The Panic Room。找到这家店要打开一扇生锈的铁门,走上两侧画着诡异壁画的楼梯,推开门发现店内布局像个私人收藏室,还是出自某个偏爱木质调、想像力丰富的收藏家之手。
不然怎么会把迪斯科灯球、自行车、黑胶、胶片、皮沙发布置得如此复古调皮又极具个性。




如果被问到新加坡的本地美食,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Kellyjie的辣椒炒蟹、松发排骨肉茶、328叻沙。
最最打动我的还是特色甜品系列。特别点名一家人甜品的榴梿珍多、亚坤的豆浆咖啡、Tiong Bahru Bakery的冰/热拉茶、Bacha的开心果可颂、以及番荔枝气泡饮料(松发现调的还能吃到果肉)!终于喝到了我最爱的水果做成的饮料!
榴梿、咖啡、拉茶、番荔枝在东南亚随处可见,而新加坡版本的会献上别样的南洋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