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暴走了整整一周,仍覺得意猶未盡。驅使我來坡的重要動力來自於一句觀點:
Singapore is new Hong Kong.
這句話好像在告訴我,世界在劇烈地變化中,各股力量在爭先恐後地較量,風起雲湧又變化莫測。該出門看看了。
半夜到達樟宜機場時驚呼好多人。從坡出發的國際航線大多需要半夜出發,不同種族的面孔穿梭其中,熙熙攘攘好生熱鬧。人們坐在星巴克里悠閒喝咖啡候機,吃飯歇腳的地方整夜燈火通明。
站在Capital Spring 51樓的空中花園幾乎可以360度俯瞰大半個新加坡,金沙灣的海岸線清晰可見,會覺得誒坡縣果然小。
但當我在上班高峰期打車10公里發現居然要23新幣(接近人民幣120元),差不多是在廣州打車30公里(從市中心到白雲機場)的費用。那一刻,又不禁感嘆坡好「遼闊」。


新加坡最驚艷我的當之無愧是城市建築。如果喜歡建築,來坡一定要帶變焦鏡頭,因為這裡的建築設計真讓人拍案叫絕,值得把鏡頭拉近捕捉每個細節。
在繽紛色彩的建築群里,新加坡有兩個主色調:藍色和綠色,都由熱帶氣候賦予。
藍色由天空、海洋、摩天大樓創造。




綠色更像是一股強大的熱帶原生力量,綠植在鋼筋水泥中無限伸展蔓延,包裹點綴這個國家。現代與自然就此交融。




濱海灣公園的雲霧森林完美創造了阿凡達世界裡描繪的仙境: 飛流直下的瀑布,熱帶雨林,奇花異草,被霧氣環繞的空中步道。
花卉展中有一片漂亮得讓人移不開眼睛的鬱金香,鮮艷如血,簇擁在中央的迷你噴泉旁。它們漂亮的名字是: Strong Love。
原來並不是只有如紅寶石般璀璨的玫瑰才能表達強烈的愛意。這些千里迢迢從土耳其遷移到熱帶溫室花園的美麗花卉帶給了我獨特的「Tropical Crush」。



逛了國家美術館和國家博物館,大失所望,但又覺得要放低期待值,畢竟新加坡的歷史並不長,無法比肩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出。比起放在大雅之堂的作品,個人認為新加坡最美麗的色彩被印在了街頭巷尾。
那些大膽艷麗的色彩和撞色是這個鋼筋水泥築成的摩登城市裡特別亮眼的風景線。





傳統南洋建築代表之一是新加坡的店屋,比如在東海岸的Joo Chiat有很多Peranakan Houses。
在中國這種建築風格通常被稱為騎樓,在廣州、潮汕和海南都能見到。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店屋更為中西融合,既如阿姆斯特丹的彩色房子般繽紛,又加飾有濃鬱南洋風味的裝飾物。
Peranakan Houses並非十全十美。晴朗天氣會把這些店屋襯得活潑靈動,但天一旦陰下來,這些過於艷麗的房子會顯得有點弔詭,像是裹著過於沉重華麗珠寶的百歲老人,無論多奢華,歲月感仍一覽無遺。





論新加坡的煙火氣,不得不提芽籠那一帶。那裡有街頭美食、坡最大的濕巴剎(菜市)、合法紅燈區、成人用品店、復古小店等等。
食色性也,都在芽籠得到了集中體現。
五月正是榴槤當季,我邊啃著從水果攤上新鮮剝下來的榴槤肉邊慢悠悠穿過著名的18巷。乾淨的街道沿路是五顏六色的小平房,門口被帶有挑逗意味的顏色或霓虹燈牌裝飾,但入口處都有遮擋,頗有些欲蓋彌彰的氛圍。
出乎意外的是,每個店把手在門口的都是看起來就閱人無數的中年大叔。對視的瞬間,我們都在好奇地打量著對方。



芽籠有家賣洗護用品的理髮店: The Panic Room。找到這家店要打開一扇生鏽的鐵門,走上兩側畫著詭異壁畫的樓梯,推開門發現店內布局像個私人收藏室,還是出自某個偏愛木質調、想像力豐富的收藏家之手。
不然怎麼會把迪斯科燈球、自行車、黑膠、膠片、皮沙發布置得如此復古調皮又極具個性。




如果被問到新加坡的本地美食,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Kellyjie的辣椒炒蟹、松發排骨肉茶、328叻沙。
最最打動我的還是特色甜品系列。特別點名一家人甜品的榴槤珍多、亞坤的豆漿咖啡、Tiong Bahru Bakery的冰/熱拉茶、Bacha的開心果可頌、以及番荔枝氣泡飲料(松發現調的還能吃到果肉)!終於喝到了我最愛的水果做成的飲料!
榴槤、咖啡、拉茶、番荔枝在東南亞隨處可見,而新加坡版本的會獻上別樣的南洋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