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碗饭在商场里,10新币起,如果是个套餐加一些小菜,加上消费税,13-15新左右并不过分。
然而,在小贩中心里,不到8新币却保有很高的水准,也难怪顾客络绎不绝。
这些hawkerpreneurs们,属于这个新时代,摩登又传统,坚持又创新,也许正是当下新加坡文化中“保守与革新并行”的缩影。
食物变了,工具变了,空间变了,但那种“城市为人预留一席之地”的初心没有变。
结语:小贩文化为什么能申遗成功?
2020年12月,新加坡小贩文化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标准,不是“高大上”,而是“社区认同”与“代际传承”。
这背后,是长达50年的制度改革、多族群共建、文化认同凝聚的成果。
我试着来回答一下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可以申遗成功。
它是城市空间的生活诗学:街头即饭厅,庙口即厨房,公共空间充满“人情味”。
它是治理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实验:通过制度设计把“非法”转化为“有序”,尊重传统的同时保障公共卫生。
它是不同族群的味觉共鸣:文化可以被规划,但前提是——它曾被理解、被容纳、被尊重。
新一代小贩中心(如Tampines Hub、Bukit Canberra等)已带入智能支付、永续设计、多功能空间。它不再只是一个饭桌,而是一个国家向市民许下的“生活承诺”。

(图片来自网络,2024年建成的新一代小贩中心,位于Bukit Canberra,从外表看,花园与健身设施都配备齐全)
如果一个新加坡人或者在新加坡生活的人邀请你去小贩中心,别急着否定,也许,他们在很正式地邀请你走进他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