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碗飯在商場裡,10新幣起,如果是個套餐加一些小菜,加上消費稅,13-15新左右並不過分。
然而,在小販中心裡,不到8新幣卻保有很高的水準,也難怪顧客絡繹不絕。
這些hawkerpreneurs們,屬於這個新時代,摩登又傳統,堅持又創新,也許正是當下新加坡文化中「保守與革新並行」的縮影。
食物變了,工具變了,空間變了,但那種「城市為人預留一席之地」的初心沒有變。
結語:小販文化為什麼能申遺成功?
2020年12月,新加坡小販文化被正式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教科文組織評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標準,不是「高大上」,而是「社區認同」與「代際傳承」。
這背後,是長達50年的制度改革、多族群共建、文化認同凝聚的成果。
我試著來回答一下開頭的問題,為什麼可以申遺成功。
它是城市空間的生活詩學:街頭即飯廳,廟口即廚房,公共空間充滿「人情味」。
它是治理與自由之間的平衡實驗:通過制度設計把「非法」轉化為「有序」,尊重傳統的同時保障公共衛生。
它是不同族群的味覺共鳴:文化可以被規劃,但前提是——它曾被理解、被容納、被尊重。
新一代小販中心(如Tampines Hub、Bukit Canberra等)已帶入智能支付、永續設計、多功能空間。它不再只是一個飯桌,而是一個國家向市民許下的「生活承諾」。

(圖片來自網絡,2024年建成的新一代小販中心,位於Bukit Canberra,從外表看,花園與健身設施都配備齊全)
如果一個新加坡人或者在新加坡生活的人邀請你去小販中心,別急著否定,也許,他們在很正式地邀請你走進他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