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总结了一下是:
第一,对当地国家政策的适应能力。
第二,对当地工会制度和社区文化的适应。
第三,派遣员工和当地员工的融合。
第四,核心技术的梯度性转移。
第五,母公司对海外公司的融资与担保。
当年日本各界学者都在反复讨论这些问题。
相比日本当年的出海,今天中国企业出海,是第一次实验全球化战略,也恐怕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制造业产能转移,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同时碰到地缘政治极大的挑战。为此,我提出了八个投资东南亚的建议。

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的八个建议
◎ 第一,记住这句话:摆脱母子思维,坚决构建“第二中心”。
当年日本公司出海基本上母子公司比较多,子公司在海外,母公司在日本,未来有可能我们会遇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制裁。因此首先要在资本层面重新构建,要有独立的资本、独立的团队和独立的运营。从中长期考虑的话,中国母公司和海外子公司的关系可能是兄弟关系。
◎ 第二,“抱团出海”,建设以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工业基地。
在全世界所有的制造业者里,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那么喜欢抱团,没有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像中国一样拥有那么丰富的产业集群。
我们看到在东南亚、在墨西哥都有很多中国工业园区,我们需要把国内打造产业集群化的部分能力搬到海外。新加坡在二三十年前帮我们打造过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但那个基本上还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镇”,如今我们在国内做了很多以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为主的产业集群,这部分的经验完全有机会为出海赋能。
◎ 第三,我认为非常需要链主型企业。一些大企业带头跑出来,花五年到十年时间,融入到当地的产业经济,实现在地化和本土化改造,让这些国家完成“时间换空间、市场换技术”的工业化迭代。
◎ 第四,我认为要加快高素质的供应链出海的服务,提高出海效率。
这一次出海我们要打集团战,要打阵地战。我们这次的两个合作伙伴,一个是建发,一个是飞书,他们都提供高质量的供应链出海服务。
比如出海肯定要面临当地员工,甚至其他国家的员工协作的问题,也会遇到当地隐私法的困扰,飞书和他的海外版Lark就是一个协同平台,给企业从业务协同、组织建设、文化融合等几个方面提供帮助,特别是安全合规方面,飞书获得国内企业最全的隐私合规协议,所以飞书也成了很多像极兔、海底捞这样的企业出海的第一选择工具。
◎ 第五,得到各国华商社团的支持,“华人帮华人,万事皆可能”。

出海东南亚有一个非常大的福利,就是华人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商会组织、华资银行、涉外服务。
我也经常和出海企业讲,一定要适应和融入当地的民俗和习惯。时间和热情比金钱更重要,花点时间参与当地的活动。根据日本当年企业出海的一些回忆文件和研究,那时有不少日本高管每个月会去拜访当地的市长,参加当地的教会活动,参加植树节,或者每年送小城镇的家庭机票,邀请他们去日本看樱花,这也是一件大家要做的事情。
◎ 第六,要通过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的方式,融入当地经济的发展壮大。
我们在国外投的每一套设备,只要到了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都会计入当地的GDP,就属于在地经济产业的一部分。资本无国界,但产业是有国界的,所以我们最终要融入到当地产业经济领域。而过去中国VC、CVC所形成的投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发展。
◎ 第七,发挥中国的互联网经验,创新商业模式,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是被互联网改造得最为彻底的国家。所以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出海过程中,办公协同也好,消费互联网也好,社区运营也好,社交媒体也好等等,都能够跟当地经济做一个结合,加速他们的发展。比如说在家居领域,中国今天23家上市家居公司全部能做定制家居,欧洲几乎没有。所以一些中国家居公司这两年都在实验:把这套定制家居的智能化管理模型输出到出海国家,帮助他们进行整个家居行业的定制化改造。
◎ 第八,友善环境和当地社区,我们不能够任意排污水。当地工会制度比我们严苛得多,连越南的工会都是一个独立部门,我们要去适应它。然后要和当地政府形成亲清关系,当然这是最难做到的。
今天的峰会可能吹响了企业出海的第一声号角,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建立一个理性的、建设性的、避险性的思考,让我们这一次出海变成一次文明出海,而不再是野蛮和掠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立场,东南亚也不需要这样的资本和产品。我们需要更加的友善,能够以同情与友情之心开启我们非常辽阔的第二人生和第二次的创业。
最后两句话送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谢谢大家!

合作支持
先进团队合作伙伴:飞书
特别支持企业:建发股份合作伙伴:南方制造业企业家联盟、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启迪之星 、本选激荡 、胡椒出海、伟事达私董会、WeMeet、香港新华集团、特易资讯、美妙体验、南风窗、投资者网、大观天下志、秦朔朋友圈、财经马红漫、正见品牌、华人头条、财经无忌、新加坡眼
AK丨编辑
CH丨编审
吴晓波频道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