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越变越大
作者:阿可真的很严格
作为一个知名岛国,新加坡多年以来就因为其国土狭小而被调侃。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为728.6平方公里,约等于北京的海淀区和朝阳区加起来的面积。
国土狭小的新加坡是典型的的“城市式国家”

而这宝贵的728.6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是新加坡1965年建国以来大量填海造陆工程的结果。建国初期的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有581.5平方公里。至2013年3月,新加坡的填海土地面积已经超过13,000公顷,占据新加坡原有国家土地面积达约1/4。1950年至今,约20%的国土面积由填海产生。
通过各项填海造陆计划的实施,新加坡将会在2030年实现增加100平方千米国土面积的目标。
被面积所局限的小型沿海土地
都试图用填海的方式打破地理边界限制

填海兴国
填海造陆在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意义非凡,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新加坡地标,如樟宜机场、圣淘沙环球影城、滨海湾花园、莱佛士坊等,背后都离不开填海造陆的功劳。
填海造地予以新加坡的第一个发展机会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爵士抵达新加坡后不久,就率先在其登陆的新加坡河河岸开展填海造陆工程,垫高了原本低洼的西南河岸。这次填海工程完成后,土地被分成许多块卖给商业投资者,新加坡河南岸成为了新加坡的商贸中心。
殖民者选中了这块贸易胜地,首先要改造成满意的样子
(新加坡城镇计划 图:Wiki)

随着全球贸易活动日益繁荣,以及1826 年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建立,新加坡得天独厚的港口地位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港口设施建设,此前的填海造陆工程无疑为新加坡港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的填海造地,让新加坡的城市功能愈加丰富、城市地位愈加突出。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行政所在地,从一个贸易港口变成一个成熟的英国殖民城市。
新加坡天然的河海地理资源
再充分利用了殖民者的贸易资源
助其建设为港口贸易重地
(1920年代的驳船码头 图:壹图网)

在1965年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了新加坡利用工业振兴国家经济的关键。
国土面积可以被称为迷你的新加坡
独立后能走的发展路线还是做贸易中转站
(60年代的甲板贸易 图:壹图网)

新加坡想吸收大量移民来搞建设
总得提供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条件吧
(安居才能乐业 图:Flickr)

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的成功实行,对工业、基础设施、商业和住宅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又将目光看向了填海造地。
1970年,加冷盆地填海后建造的房屋 (图:NAS)

位于新加坡西海岸的裕廊(Jurong)成为了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的首选地点。随着填海工程的快速推进,裕廊工业区在1968 年就拥有 153 家工厂,电子工业成为了新加坡的支柱产业。
但新加坡政府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将眼光看向了能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石油产业。来自波斯湾地区的原油大多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东亚。位于马六甲海峡出海口的新加坡,是原油自西向东的海上输送之路中的“黄金集散地”。
李光耀意识到,与其仅仅作为一个石油中转站,不如发展具有巨额经济利益的原油加工产业。1991年,为了发展占地面积巨大的原油加工产业,新加坡决定通过填海造地将裕廊以南的七个小岛合并为一个大岛——裕廊岛(Jurong Island)。
18282022,从分散到整体
不仅方便进行产业园区整合,还节省了运输转换的人力财力

裕廊岛成为了新加坡的炼油基地,新加坡的原油加工产业在随后二十年间迅速腾飞。2008 年,新加坡已成为全球三大石油贸易和炼油中心之一。
除了裕廊工业区之外,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也是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就。1975年6月,为建造樟宜机场而开始的首次填海造地面积就超过5200万平方米。最终,樟宜机场第一期工程通过填海造地生成了870公顷新的土地,使总场地面积增加到1300公顷。
80年代后,新加坡几个比较著名的填海造地区域
樟宜机场更是大多数人到达新加坡的第一站

1981 年,樟宜机场正式启用并在随后这四十年间迅猛发展。如今的樟宜机场已经成为拥有4个航站楼和1个综合体的亚洲航运枢纽。2019年,樟宜机场的吞吐量就超过了6800万人次,并连续8年被英国Skytrax公司评为全球最佳机场。
集美貌和实力为一体的樟宜机场
是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图:shutterstock)

象征着现代新加坡的滨海湾地区(Marina Bay)的形成也得益于填海造地。在1960年代初期,新加坡开始通过填海造地延伸位于新加坡河入海口附近的CBD。
60年代填海,70年代盖房,一步一步搭建起CBD
(图:壹图网)

1992年,滨海中心和滨海南部的填海造地项目完成,包括360公顷(890英亩)的海滨开发项目;新加坡河口也改道流入滨海湾,而不是直接流入大海。
新加坡河口周边聚集著新加坡的“国之精华”

滨海湾填海工程在新加坡中央商务区附近增加了重要的滨水土地,为知名商业、住宅、酒店和娱乐房地产项目提供了发展机会,比如举世闻名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以及金沙赌场。在疫情前每年能吸引5000万游客的滨海湾花园(Garden By the Bay)也坐落于此。
滨海湾是新加坡高端商业和城市绿化的模板
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之地其实都是填海造出来的
(图:壹图网)

沙子危机
新加坡填海造地的主要原材料有两种:沙子和垃圾。
新加坡狭小的国土显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沙子用于支持填海造地,它只能通过进口沙子来满足建设需求。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新加坡在2014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沙子进口国。
古代虽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神话
但现代填海就是机械化和沙子
(图:壹图网)

随着工业原料在全球范围内的紧缺,许多国家纷纷开始限制沙子的出口,新加坡的“进口沙”之路日益崎岖。早在1997年,马来西亚就宣布禁止出口沙子;2007年,印度尼西亚颁布了一项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的专门禁令,而当时新加坡90%以上的进口沙子都来自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颁布沙子出口禁令的是越南和柬埔寨。
沙子的用途广泛,正规渠道里一直是供不应求的
走私渠道则更多是非法采砂所得,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印尼采砂 图:壹图网)


除了沙源紧缺之外,采砂工作对河岸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性、对渔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也是促使许多国家限制采砂行为的原因。沙子扭曲的供给关系还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沙子走私”案件,新加坡周边许多国家的官员被指控参与沙子走私和收受贿赂。
现在的国土面积比200年前增加了大约25%
这些和大海争地盘的沙子大部分都是依靠进口
(图:壹图网)

而另外一个原材料——垃圾,其获取方式简单得多,在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利用废物和土混合进行填海造地。1989年新加坡环境部宣布开发海上垃圾填埋场的概念,并选择了新加坡南岸的两个小岛作为修建地址。1999年,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在海上的人造近海垃圾填埋场——实马高海上垃圾填埋场,在新加坡诞生。
1995年,实马高岛开始建设垃圾填埋场
但这不同于传统的垃圾填埋场
而是用焚烧灰填出人造岛屿又搞了个“自然保护区”
(图:Google earth)

体量还是很有限的,用不了太多年了
(图:Google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