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2013年5月9日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报告里,新加坡人的安乐(Well-being)状况在187个国家中排名第18。人类进步指数的指标是:人均收入增加、人民的预期寿命延长和孩子平均的上学年数。其他指标包括成年人识字率和政府对卫生与教育的投入。这个最新的报告无疑肯定了李光耀的良治效果。
李光耀说,他为政的最高标准是组成一个廉洁、能干、任人唯贤,而且专注于服务人民的政府。他认为,政府最重要的目标是赢得国人的信任。只要人民不质疑政府的诚信、能力和公正性,在争取利益、发展经济和公平地分享利益等方面都以他们的利益为重心,政府就成功解决了许多难题。在教育、医疗保健、房屋和消闲设施方面给予公平的待遇,为国人的后代创造有希望的前途。
他指出,在新加坡,公共场所看不到乞丐,也没有贫民区,人人有自己的住房,而其住房大小和价值则取决于个人的教育水平、工作时的积极性和对经济的贡献,也即凭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和家人应享的生活条件。
(一)建国总理李光耀的良治六大原则
1980年1月5日,李光耀在行动党25周年党庆上谈领导人的良治之道:
1.信息明确,不要迷惑人民。
2.政策始终一贯,不要朝令夕改。
3.政府保持廉洁,杜绝贪污。
4.争取人民尊敬,不要一味讨人欢心。
5.与民分享利益,不剥夺人民应有的生活条件。
6.努力争取成功,决不屈服。
(二)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良治四要项与五原则
良治四要项:
1.负责与透明:确保长治久安,政府的治理权须获得人民的明确委托。
2.政策须为公众的长期利益着想,即使某些政策在短期内不受欢迎。
3.政府须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的竞争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唯如此,政府领导层才能获得广泛的支持,经济才能取得持续增长。
4.形成为公共服务物色和栽培人才的文化,吸引最佳人才加入政府工作。
治国五原则:
1.维护政府的廉洁与道德威信,这是获得人民信任的基本条件,如果政府贪污腐化,将失去民众的信任。
2.说真话,不掩盖真相;实事求是,说到做到;不开空头支票。
3.公平对待各族群,让每个国民都有公平的机会。实施任人唯贤的制度,弱势群体获得能力较强者和社会与政府的照顾,既能分享成功果实,下一代也有自我提升的机会。
4.实行对国家和人民有长远好处的政策,不做讨好选民或谋取短期政治利益的事情。
5.了解人民的愿望,让人人都能参与塑造新加坡的愿景。这样一来,领导人与民众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将能凝聚共识,彼此的信任就能持久。
他指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不能强求的,也不能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首先必须赢得民众的信任,然后以政府的诚信、奉献、公平和绩效来不断加强政府与人民间的互信。”
(三)李显龙总理的良治四信条
1.领导是关键(Leadership is Key):“我们是个小国。假如他国像一艘大油槽船,新加坡仅是一只快艇。在海上我们较脆弱,因此要更加敏捷,更懂得如何避开险境。那么,我们就需要擅长驾驶快艇的掌舵者。无论是政治领域或公共管理,在各层次我们都需要能激励新加坡人民,并且动员他们为国家作最大贡献的领导人。”
“我们需要能作正确决定,而未必是讨人欢心的决策的领导人。我们需要具备道德勇气和正直的领导人,承认并纠正过去的错误,同时明辨哪些政策已经过时,需要改变。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尽力确保公共服务系统延揽全国部分最优秀人才。我们要求在公共服务里有优秀领导人和能干的公务员,推动我们的招聘、事业发展和报酬制度。”
2.审时度势,与时俱进(Anticipate Change and Stay Relevant):“鉴于世界急速改变的步伐和幅度影响着每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公共服务还能保持消极或被动的状态,萧规曹随地执行所谓‘屡经考验的做法’。我们必须抱着开放的态度,吸收新的点子,并且不断地重新审视过去的假设,决不能被过去所束缚。但这谈何容易。
“在新加坡,我们最近曾进行一次自我检讨,重新考虑公共服务的角色,得到了几个结论。我们的结论是:公共服务与其老是遵循已经尝试和考验的做法,必须有更勇于冒险的精神。它必须更加了解商业、市场和经济,同时扮演促成者(Facilitator)和推进者(Promoter)的角色,而不再单纯是商业规则的监管者(Regulator)。各部门的工作需要加强联系,以共同应对更加复杂和多面性的新问题。”
3.论功行赏,奖励劳动(Reward for Work,and Work for Reward):“这个信条反映了新加坡的政治信念。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已经成为新加坡人民的基本人生观。新加坡人明白,我们得自力更生。由于我们国家的状况——小国、缺乏天然资源,且高度依赖外部环境——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机智谋生并保障未来。虽然自力更生是新加坡人根本和不移的精神,真正施行时却是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善的。
“如果我们完全让个人照顾自己的生活,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自生自灭,那么维系和凝聚社会的团结精神就会被削弱。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为人民提供过于慷慨的安全网,人民最终将会丧失自动自发的上进心,国家也将陷于停滞状态。每个政府都必须在两者之间求取平衡,尽管各国有各国本身的对策。但在新加坡,以工作获取奖励,而且奖励劳动者的观念已经深入雇主与雇员之心了;公共服务也不例外。”
4.风险共担,机会均等(A Stake for Everyone,and Opportunities for All):“任何治理方式的终极目标并非为了强化制度,甚至并非经济好景,而是国家建设。这是关于创造一个包容性(An inclusive society)的社会,让所有公民都不仅享受经济上的富裕,更感觉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对国家有归属感。我们的目标是使新加坡成为机会处处的地方,我们热爱的家园,心灵向往的社会,并以新加坡这个国家感到自豪。
“这需要政府谨慎平衡各种相互竞争的力量。我们需要在个人利益高涨的当今时代提倡共同责任感。尽管新加坡人全球走动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我们仍需要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情感。而且在无奇不有的观念相互竞争和影响的冲击下,我们需要维护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四)副总理张志贤的良治三要素
新一代的领导人也继承这样的良治之道。比如副总理张志贤谈治国三基本要素时指出: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资讯科技的带动,促使人民得到资讯的机会大量增加。这使到人们对政府有更高的要求,也希望能有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因此,他认为治国三要素是:
1.任何政府都必须从照顾人民的利益和交出良好的政绩来取得合法的执政权;它也必须抑制贪污腐败的情况出现。
2.政府必须公平地分配机会和利益,并照顾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
3.建立一个完善的政权承先启后机制,以确保政府可以带领国家向前迈进超过一代或两代人。
他认为在三者当中,缺少一个或更多的要素,国家将无法维持长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五 新加坡政治进入“新常态”
随着人民普遍接受英文教育,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很多新加坡人感觉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政治制度,要求拥有更多自由民主的权利。务实的执政党了解它不能固守过去的治理方式,这几年来因时制宜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回应人民这方面的诉求。政府官员加强跟民众的联系,积极吸取各方的经验和智慧,官民协力制定解决方案,从而增强国民对政策的参与和认同感,设法摆脱“严父政府”与“保姆政府”的传统形象。
(一)政府改变治理方式
行动党在2011年5月7日国会选举的得票率历来最低,反对党工人党崛起成为国会里的第二大政党,新加坡政治因而进入“新常态”(New Normal),即从行动党几乎独步国会议席的时代蜕变成雏形的两党制政治。
李显龙总理评估大选结果时指出,这是新加坡政治发展的分水岭,政府有必要更加注意聆听民意,更深入了解民情,针对国民的诉求制定能获得大多数国人支持的政策。他说,政府已经清楚地听到了选民对政府发出的响亮呼声,即刻宣布要采纳更开放、更亲民的治理模式。主管公共服务的副总理张志贤也在公共服务卓越奖的颁奖礼上讲话时强调,选民已在大选中发出明确信息,要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更加听取他们的意见。
2011年5月21日在新一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李显龙总理针对政府新的治理模式做了宏观的阐述。他说,政府不能原地踏步。它必须与新加坡的社会和人民同步迈进,跟时代精神和人民的抱负与期望一致。这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和良治的不二法门。
同样的,新加坡的政治也不能停滞不前。“越来越多的利益团体和不同的声音已经浮现,争取支持者。我们的政治制度可以而且必须容纳更多的观点,鼓励更多的辩论和更多人的参与。与此同时,在重大课题上,新加坡人民必须团结一致是极其重要的。明白我们这个小岛国在东南亚所面对的基本现实,与政府并肩为我们的国家发展和制定最佳的应对策略。”
他说:“我们将处理全体新加坡人所关注的事情。在执行政策时,我们的手法将更加灵活、更加为民着想和更加体恤人民的诉求。没有任何一个政策足以应对所有的突发事件。因此,执行政策时政府必须判断准确,而且要以心比心看待人民的诉求。政策的用意是改善我们的生活,假如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我们须即刻加以纠正。当我们犯错时,我们必须承认,并纠正错误。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做对新加坡人和新加坡有利的正确的事。”
他也说,政府必须发展出一种对新加坡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促进良好的政府为当今和以后新加坡人长远的利益着想。“虽然我们现在出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新加坡政治不应该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制造对抗,或更糟的是分化人民和社会。”
接着,李显龙总理在国会辩论政府新的施政方针时,为普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锁定了三个目标:建设没人落在后头的包容性社会、打造改善全体人民生活的蓬勃经济,以及采纳“新加坡人优先”的政治模式。
他透露,大选后他委任副总理尚达曼率领一个全面检讨社会政策的跨部门委员会,优先关注促进社会流动性的问题,尤其重视教育,让孩子们的表现超过他们的父母。此外,政府也准备拨出更多款项,加强社会安全网并协助新加坡人安享晚年。接着,在2012年,总理又委任以教育部部长王瑞杰为首的部长级委员会,发动“全国对话”,征询全民为如何打造未来的新加坡出谋献策。各阶层、各行业的反馈意见都将在政府制定新政策时获得考虑、采纳。
早在2006年7月,新加坡医药协会出版的SMA News独家专访行动党前国会议员陈清木医生,问他新加坡国会是否需要真正的反对党。陈清木很肯定地回答:“有必要。我坚信国会中一定要有反对党。从现在的形势看来,我可以预见下届大选后会出现更多反对党议员。这是新加坡人在来年要看到的变化,你无法阻止这个趋势,而这对新加坡也不无好处。”他的判断在2011年5月的大选中获得了验证。
如今,新加坡国会有更多反对党议员,在国会里发表各自的政见,各反对党也较过去更活跃;只要不抵触法律(如破坏民族关系、煽动宗教冲突和语文沙文主义等敏感课题),言论也更加自由,尤其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针砭时政,批判、挖苦、嘲讽政府政策,可谓畅所欲言。新加坡确实朝着更开放的、符合国情的民主政治迈出了一大步。
此外,要求与期望更高的民众,希望监督政府,也因此要求政府更为透明。公务员首长王文辉认为,一个应对办法是公务员改变政府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政策时“以公民为中心”(Put citizens at the centre)。这意味着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政府确保人民的种种需求都获得满足——改为“政府与人民携手共商”(Government with the people)——人民和政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显龙总理经常向人民保证,政府会适时改变治国之道,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和人民对自由民主的期望,进而调整公共政策。其实,这也是执政党争取选民继续支持以维持政权的必要变革。现在,新加坡人民和反对党都已经享有更大的政治空间和话语权,虽然许多人仍觉得不满足。
(二)重申良治核心价值观不变
关注新加坡持续茁壮发展者担心,政府为了挽回选民的支持率或许会“变软”,不再像过去一样坚定地治理国家,改而施行迎合选民的政策,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很不利。比如,第六任总统纳丹于2011年7月1日宣布不寻求蝉联的声明中说:“新加坡需要坚定和高瞻远瞩的领导人,在面对那些无须承担责任,只一味含沙影射地攻击政府的人时,必须能够抗拒民粹主义的压力和诱惑,以免牺牲了国家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