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2013年5月9日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報告里,新加坡人的安樂(Well-being)狀況在187個國家中排名第18。人類進步指數的指標是:人均收入增加、人民的預期壽命延長和孩子平均的上學年數。其他指標包括成年人識字率和政府對衛生與教育的投入。這個最新的報告無疑肯定了李光耀的良治效果。
李光耀說,他為政的最高標準是組成一個廉潔、能幹、任人唯賢,而且專注於服務人民的政府。他認為,政府最重要的目標是贏得國人的信任。只要人民不質疑政府的誠信、能力和公正性,在爭取利益、發展經濟和公平地分享利益等方面都以他們的利益為重心,政府就成功解決了許多難題。在教育、醫療保健、房屋和消閒設施方面給予公平的待遇,為國人的後代創造有希望的前途。
他指出,在新加坡,公共場所看不到乞丐,也沒有貧民區,人人有自己的住房,而其住房大小和價值則取決於個人的教育水平、工作時的積極性和對經濟的貢獻,也即憑自己的努力創造自己和家人應享的生活條件。
(一)建國總理李光耀的良治六大原則
1980年1月5日,李光耀在行動黨25周年黨慶上談領導人的良治之道:
1.信息明確,不要迷惑人民。
2.政策始終一貫,不要朝令夕改。
3.政府保持廉潔,杜絕貪污。
4.爭取人民尊敬,不要一味討人歡心。
5.與民分享利益,不剝奪人民應有的生活條件。
6.努力爭取成功,決不屈服。
(二)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良治四要項與五原則
良治四要項:
1.負責與透明:確保長治久安,政府的治理權須獲得人民的明確委託。
2.政策須為公眾的長期利益著想,即使某些政策在短期內不受歡迎。
3.政府須為全體人民提供公平的競爭並取得成功的機會。唯如此,政府領導層才能獲得廣泛的支持,經濟才能取得持續增長。
4.形成為公共服務物色和栽培人才的文化,吸引最佳人才加入政府工作。
治國五原則:
1.維護政府的廉潔與道德威信,這是獲得人民信任的基本條件,如果政府貪污腐化,將失去民眾的信任。
2.說真話,不掩蓋真相;實事求是,說到做到;不開空頭支票。
3.公平對待各族群,讓每個國民都有公平的機會。實施任人唯賢的制度,弱勢群體獲得能力較強者和社會與政府的照顧,既能分享成功果實,下一代也有自我提升的機會。
4.實行對國家和人民有長遠好處的政策,不做討好選民或謀取短期政治利益的事情。
5.了解人民的願望,讓人人都能參與塑造新加坡的願景。這樣一來,領導人與民眾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將能凝聚共識,彼此的信任就能持久。
他指出,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是不能強求的,也不能建立在恐懼的基礎上。「首先必須贏得民眾的信任,然後以政府的誠信、奉獻、公平和績效來不斷加強政府與人民間的互信。」
(三)李顯龍總理的良治四信條
1.領導是關鍵(Leadership is Key):「我們是個小國。假如他國像一艘大油槽船,新加坡僅是一隻快艇。在海上我們較脆弱,因此要更加敏捷,更懂得如何避開險境。那麼,我們就需要擅長駕駛快艇的掌舵者。無論是政治領域或公共管理,在各層次我們都需要能激勵新加坡人民,並且動員他們為國家作最大貢獻的領導人。」
「我們需要能作正確決定,而未必是討人歡心的決策的領導人。我們需要具備道德勇氣和正直的領導人,承認並糾正過去的錯誤,同時明辨哪些政策已經過時,需要改變。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盡力確保公共服務系統延攬全國部分最優秀人才。我們要求在公共服務里有優秀領導人和能幹的公務員,推動我們的招聘、事業發展和報酬制度。」
2.審時度勢,與時俱進(Anticipate Change and Stay Relevant):「鑒於世界急速改變的步伐和幅度影響著每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公共服務還能保持消極或被動的狀態,蕭規曹隨地執行所謂『屢經考驗的做法』。我們必須抱著開放的態度,吸收新的點子,並且不斷地重新審視過去的假設,決不能被過去所束縛。但這談何容易。
「在新加坡,我們最近曾進行一次自我檢討,重新考慮公共服務的角色,得到了幾個結論。我們的結論是:公共服務與其老是遵循已經嘗試和考驗的做法,必須有更勇於冒險的精神。它必須更加了解商業、市場和經濟,同時扮演促成者(Facilitator)和推進者(Promoter)的角色,而不再單純是商業規則的監管者(Regulator)。各部門的工作需要加強聯繫,以共同應對更加複雜和多面性的新問題。」
3.論功行賞,獎勵勞動(Reward for Work,and Work for Reward):「這個信條反映了新加坡的政治信念。它經過長期的演變,已經成為新加坡人民的基本人生觀。新加坡人明白,我們得自力更生。由於我們國家的狀況——小國、缺乏天然資源,且高度依賴外部環境——我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機智謀生並保障未來。雖然自力更生是新加坡人根本和不移的精神,真正施行時卻是需要不斷地調整和改善的。
「如果我們完全讓個人照顧自己的生活,讓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自生自滅,那麼維繫和凝聚社會的團結精神就會被削弱。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為人民提供過於慷慨的安全網,人民最終將會喪失自動自發的上進心,國家也將陷於停滯狀態。每個政府都必須在兩者之間求取平衡,儘管各國有各國本身的對策。但在新加坡,以工作獲取獎勵,而且獎勵勞動者的觀念已經深入僱主與雇員之心了;公共服務也不例外。」
4.風險共擔,機會均等(A Stake for Everyone,and Opportunities for All):「任何治理方式的終極目標並非為了強化制度,甚至並非經濟好景,而是國家建設。這是關於創造一個包容性(An inclusive society)的社會,讓所有公民都不僅享受經濟上的富裕,更感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對國家有歸屬感。我們的目標是使新加坡成為機會處處的地方,我們熱愛的家園,心靈嚮往的社會,並以新加坡這個國家感到自豪。
「這需要政府謹慎平衡各種相互競爭的力量。我們需要在個人利益高漲的當今時代提倡共同責任感。儘管新加坡人全球走動已是習以為常的事了,我們仍需要培養他們對社會的情感。而且在無奇不有的觀念相互競爭和影響的衝擊下,我們需要維護作為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
(四)副總理張志賢的良治三要素
新一代的領導人也繼承這樣的良治之道。比如副總理張志賢談治國三基本要素時指出: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尤其是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資訊科技的帶動,促使人民得到資訊的機會大量增加。這使到人們對政府有更高的要求,也希望能有更多參與決策的機會。因此,他認為治國三要素是:
1.任何政府都必須從照顧人民的利益和交出良好的政績來取得合法的執政權;它也必須抑制貪污腐敗的情況出現。
2.政府必須公平地分配機會和利益,並照顧少數族群和弱勢群體。
3.建立一個完善的政權承先啟後機制,以確保政府可以帶領國家向前邁進超過一代或兩代人。
他認為在三者當中,缺少一個或更多的要素,國家將無法維持長期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
五 新加坡政治進入「新常態」
隨著人民普遍接受英文教育,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很多新加坡人感覺不能滿足於目前的政治制度,要求擁有更多自由民主的權利。務實的執政黨了解它不能固守過去的治理方式,這幾年來因時制宜地採取了許多措施回應人民這方面的訴求。政府官員加強跟民眾的聯繫,積極吸取各方的經驗和智慧,官民協力制定解決方案,從而增強國民對政策的參與和認同感,設法擺脫「嚴父政府」與「保姆政府」的傳統形象。
(一)政府改變治理方式
行動黨在2011年5月7日國會選舉的得票率歷來最低,反對黨工人黨崛起成為國會裡的第二大政黨,新加坡政治因而進入「新常態」(New Normal),即從行動黨幾乎獨步國會議席的時代蛻變成雛形的兩黨制政治。
李顯龍總理評估大選結果時指出,這是新加坡政治發展的分水嶺,政府有必要更加注意聆聽民意,更深入了解民情,針對國民的訴求制定能獲得大多數國人支持的政策。他說,政府已經清楚地聽到了選民對政府發出的響亮呼聲,即刻宣布要採納更開放、更親民的治理模式。主管公共服務的副總理張志賢也在公共服務卓越獎的頒獎禮上講話時強調,選民已在大選中發出明確信息,要政府在治理過程中更加聽取他們的意見。
2011年5月21日在新一屆政府就職典禮上,李顯龍總理針對政府新的治理模式做了宏觀的闡述。他說,政府不能原地踏步。它必須與新加坡的社會和人民同步邁進,跟時代精神和人民的抱負與期望一致。這是政府為人民服務和良治的不二法門。
同樣的,新加坡的政治也不能停滯不前。「越來越多的利益團體和不同的聲音已經浮現,爭取支持者。我們的政治制度可以而且必須容納更多的觀點,鼓勵更多的辯論和更多人的參與。與此同時,在重大課題上,新加坡人民必須團結一致是極其重要的。明白我們這個小島國在東南亞所面對的基本現實,與政府並肩為我們的國家發展和制定最佳的應對策略。」
他說:「我們將處理全體新加坡人所關注的事情。在執行政策時,我們的手法將更加靈活、更加為民著想和更加體恤人民的訴求。沒有任何一個政策足以應對所有的突發事件。因此,執行政策時政府必須判斷準確,而且要以心比心看待人民的訴求。政策的用意是改善我們的生活,假如出現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我們須即刻加以糾正。當我們犯錯時,我們必須承認,並糾正錯誤。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做對新加坡人和新加坡有利的正確的事。」
他也說,政府必須發展出一種對新加坡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價值觀,促進良好的政府為當今和以後新加坡人長遠的利益著想。「雖然我們現在出現了更多不同的聲音,新加坡政治不應該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製造對抗,或更糟的是分化人民和社會。」
接著,李顯龍總理在國會辯論政府新的施政方針時,為普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鎖定了三個目標:建設沒人落在後頭的包容性社會、打造改善全體人民生活的蓬勃經濟,以及採納「新加坡人優先」的政治模式。
他透露,大選後他委任副總理尚達曼率領一個全面檢討社會政策的跨部門委員會,優先關注促進社會流動性的問題,尤其重視教育,讓孩子們的表現超過他們的父母。此外,政府也準備撥出更多款項,加強社會安全網並協助新加坡人安享晚年。接著,在2012年,總理又委任以教育部部長王瑞傑為首的部長級委員會,發動「全國對話」,徵詢全民為如何打造未來的新加坡出謀獻策。各階層、各行業的反饋意見都將在政府制定新政策時獲得考慮、採納。
早在2006年7月,新加坡醫藥協會出版的SMA News獨家專訪行動黨前國會議員陳清木醫生,問他新加坡國會是否需要真正的反對黨。陳清木很肯定地回答:「有必要。我堅信國會中一定要有反對黨。從現在的形勢看來,我可以預見下屆大選後會出現更多反對黨議員。這是新加坡人在來年要看到的變化,你無法阻止這個趨勢,而這對新加坡也不無好處。」他的判斷在2011年5月的大選中獲得了驗證。
如今,新加坡國會有更多反對黨議員,在國會裡發表各自的政見,各反對黨也較過去更活躍;只要不牴觸法律(如破壞民族關係、煽動宗教衝突和語文沙文主義等敏感課題),言論也更加自由,尤其是社交媒體(Social Media)針砭時政,批判、挖苦、嘲諷政府政策,可謂暢所欲言。新加坡確實朝著更開放的、符合國情的民主政治邁出了一大步。
此外,要求與期望更高的民眾,希望監督政府,也因此要求政府更為透明。公務員首長王文輝認為,一個應對辦法是公務員改變政府與人們之間的關係,制定政策時「以公民為中心」(Put citizens at the centre)。這意味著從「為人民服務的政府」(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政府確保人民的種種需求都獲得滿足——改為「政府與人民攜手共商」(Government with the people)——人民和政府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李顯龍總理經常向人民保證,政府會適時改變治國之道,將與時俱進地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和人民對自由民主的期望,進而調整公共政策。其實,這也是執政黨爭取選民繼續支持以維持政權的必要變革。現在,新加坡人民和反對黨都已經享有更大的政治空間和話語權,雖然許多人仍覺得不滿足。
(二)重申良治核心價值觀不變
關注新加坡持續茁壯發展者擔心,政府為了挽回選民的支持率或許會「變軟」,不再像過去一樣堅定地治理國家,改而施行迎合選民的政策,這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很不利。比如,第六任總統納丹於2011年7月1日宣布不尋求蟬聯的聲明中說:「新加坡需要堅定和高瞻遠矚的領導人,在面對那些無須承擔責任,只一味含沙影射地攻擊政府的人時,必須能夠抗拒民粹主義的壓力和誘惑,以免犧牲了國家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