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前總統埃斯特拉達正是這樣的人。他原是一個聲名狼藉的人,但在電影里扮演的是除暴安良的弱勢群體的英雄,於是被人民選為總統。但他就任不久就原形畢露,在2001年被控「盜國」等貪污罪行,被「人民力量」攆下台。2013年5月14日的選舉中,他居然捲土重來,獲選為首都馬尼拉市市長,掌管160萬人民的命運!
2013年5月20日,美聯社、彭博新聞社發表一篇政治特稿,指「在菲律賓,家族壟斷國家政治」。特稿引述研究王朝政治的菲律賓亞洲管理學院經濟學者孟多扎(Ronald Mendoza)的話說,「我們說我們有民主,但其實人民沒有多少選擇……實際政權已被(幾個家族)壟斷了」。菲律賓下議院每10個議員中,有7人屬於政治王朝的成員;在上議院的王朝成員則高達80%。孟多扎和其他政治分析家認為,菲律賓的王朝政治現象緣於人民普遍貧窮,官員普遍貪腐及傳統的官官相護文化。
這些所謂總統和國會議員的治國與問政能力可想而知,實現良治更不是他們所關心的或辦得到的事了。新加坡的政治不容許任何品格有瑕疵的人成為國會選舉候選人,就是為了阻止不稱職者染指攸關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政治權柄。即便對候選人的資格如此嚴格把關,還是發生了包括執政黨國會議員在內的因違反新加坡政治文化的言行舉止而被檢舉的事件。
在中國,基層民主選舉也出現不民主的現象。2012年2月4日,前總理溫家寶在原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現任副總理)的陪同下,到廣州江高鎮水瀝村與一些村民座談,了解村民對於換屆選舉與農村建設的意見。一名村民在座談會上直言,有些地方的村委會在換屆選舉中,一些比較大的家族,還有「拳頭比較硬」的人對村民選舉有影響,不能把真正優秀的村民選進(領導)班子。
溫家寶聽後表示要保障農民的選舉權利,堅定不移地做好村委會村民直選,對利用賄選、家族勢力操縱等不正當手段來破壞和干擾選舉的行為,要依法、依紀處理。最基本是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和健全的制度,同時要有公開、公正和透明的程序,因為「沒有程序的民主,就沒有實質的民主」。
李光耀不認為西方式民主能在每一塊土壤上茁壯成長,「在一個沒有自主政府的歷史或傳統的國家,自由選舉不是邁向民主社會的最佳起步。沒有足夠的社會條件,選舉只是讓人民發泄對現有政府的貪腐和無能的不滿,把反對黨選進國會,無論那是怎麼樣的反對黨。巴勒斯坦地區的哈瑪斯正是因此而獲選執政的。比較好的做法是:先致力於教育、解放婦女和創造經濟機會。接著專注於執法、強化法庭的獨立性,建立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社會組織。只有這樣,自由選舉才能帶來較好的民主秩序」。
(二)先發展經濟後民主
李光耀相信,一個國家首先必須有健全的經濟發展,人民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之後,才可能有民主。他說:「除了幾個例外,民主並未為新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好政府。民主並沒有導致經濟發展,是因為政府本身並沒有建立經濟發展所需的社會穩定與紀律。什麼是好政府?這視人民的價值觀而定。亞洲人所重視的,未必就是美國人或歐洲人所重視的。西方人所重視的是個人自由。」
1.對抗性兩黨制的弊病
此外,李光耀也指出,經常更換政府的國家政局不穩定,「西方人說必須有多黨制才算是民主。你必須有A黨進,B黨出,B黨進,C黨出,這樣才對國家有利。我不同意這個看法。這樣不可能產生一個穩定的政府」。政府更換像進出旋轉門一樣頻繁的國家,對立派政黨和支持者都忙於政治抗爭,往往造成政局不穩定,令長期投資者裹足不前,不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
2011年8月,美國時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評選出全球擁有「最惡劣議會」的國家和地區,日本、中國台灣和比利時都上榜。該雜誌認為,世界「無能議會」的共通點,就是「荒謬的黨派主義」,並認為其實美國國會也面臨這個問題,比如當年的債信被降到AA+,國會的錯要占一半以上。
《外交政策》提起中國台灣「全武行」的「立法院」里的打架鬧劇不僅「司空見慣」,甚至已經「國際馳名」了。它認為,中國台灣「立法院」比起議政活動,其實「肉搏戰」更出名。此外,在黨和黨之間,與其說是政治夥伴,倒不如說是冤家,所以很難找到合作事例。
至於日本,《外交政策》評它的國會是「無能和官僚主義的溫床」。「日本國會是精英行政官的隸屬機構,它所要做的事情僅通過表決贊成官員事先決定好的法案;從2011年『3·11』強震發生後,以及福島核電廠事故處理過程即表露無遺。」
比利時議會也被《外交政策》選為最惡劣的議會之一,因為在2010年6月13日大選結束後,該國一直未能成立新政府,無政府狀態已經維持了14個月。這是因為各自使用不同語言的弗萊芒區(荷蘭語)和瓦隆區(法語),為了各自地區的利益未能達成統一。民主選舉並未產生有效的政府治理國家。
這就是為什麼李光耀覺得「單靠選舉並不能產生民主制度」「多黨制並非民主制度之必需」。
2.西方民主觀念非放諸四海皆準
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也不認同對民主採取單一尺碼(One size fits all)。他認為,新加坡其實在實踐國會選舉民主,在保留民主的精神與精華時,也考慮新加坡的國情、法規、獨立的司法制度、政府的透明度和問責制、負責任的傳媒以及尊重人權。這些都是民主的首要元素。他認為,民主不應該過早地強加給未具備條件的國家。
新加坡政府的民主觀是一脈相承的。現任總理李顯龍也說,亞洲國家必須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與媒體模式,「盲目地引進他國的制度,東施效顰地植入本國的政治制度,結果將是得不償失」。他認為:「亞洲的經濟起飛與政治改革同步進行。幾個國家經歷了政權的替換——從強人領導與集權制度變成較多元的政治景觀……西方觀察員有時視之為民主化與進步,但這僅是一種看法。其實,現實情況往往跟西方形式(Forms)與模式(Models)有很大的差別。」
他指出,亞洲國家仍然在摸索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各國所採取的制度必然不同,因為各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地緣政治情況。亞洲國家必須尋找適合本國社會文化的一種制度。這制度能夠產生有效和誠實的政府,能為人民提供安全、工作和繁榮。「最顯著的例子是中國……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它不會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它不會焦慮地等待西方人分發的(中國民主進展的)成績表。由於中國的社會正在改變,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政治上它將逐步演變,但中國將沿著自己摸索出來的道路前進。」
3.李光耀:中國不會嘗試一人一票制度
在2013年8月初出版的《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里,李光耀也表達他對中國政治制度的看法。他認為:「要了解中國以及它今後20年的面貌,你得先明白中國人的民族性和他們的社會結構。5000年來,中國人相信只有中央政府強勢,國家才安全。懦弱的中央意味著混亂和動亂。一個強勢的中央帶領國家走向繁榮與和平。每個中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悠久的歷史經驗積澱的一個根本原則。這個根本原則不可能在可預見的將來改變。這是共產黨執政前就已經形成的心態。它已經存在數千年了。
「西方有些人要中國成為像西方傳統的民主,但那是不會發生的。美國人認為沒有一人一票的選舉——無論是總統或國會,並且每隔數年就換個政府——國家就不會獲得成功。這可是他們先入為主的世界觀。中國人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傳統。它是一個幅員遼闊、有13億人民的大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獨特的歷史。它將按自己的方式發展國家。
「正當各種改變席捲中國大地,中國的政治也必然會演變。要任何一個政治制度永遠不變是不可能的事……無論你如何改善揀選領導人的方法,總會有一代的人會說:『你看,這已經不合時宜了,讓我們改變它。』沒有人敢說這樣的事不會發生。但即使這樣的事真的發生了,也不會導致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而是一批領導人取代另一批領導人,因為在文化上與歷史上,中國人相信一個強勢的中央將為國家帶來和平與繁榮。
「一人一票制度從來不曾在中國實行過,也從來不曾給中國帶來繁榮。因此,中國人不會嘗試這樣的政治制度……對年輕的中國人來說,經濟前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的樂觀,他們的生活水平逐日提高……我不認為他們會破壞現狀。至於中產階級,他們都急著要往上提升。當他們達到目的並穩住了腳跟,就可能會要求政府更加透明,並對國家的管理有更多發言權,但這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
被西方政界捧為「自由民主女神」的緬甸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在2012年10月 3日結束訪美之前對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說,她讚揚東歐、南非和拉丁美洲國家過去的民主過渡模式,但她強調,緬甸必須發展本身的模式,而不會是美國式民主。同一天,她在美國洛杉磯會議中心對數千名支持者講話時指出:「這不可能是美國式民主,因為緬甸不是美國。每個國家必須發展本身的民主形式,不能由上而下實行。我總是反對軍人政權向來所鼓吹的所謂『有紀律的民主』。」關於緬甸將來採用哪種民主模式的問題,她答道:「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學習許許多多的經驗,不光是向亞洲的韓國、中國台灣、蒙古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學習。」
2013年5月初中國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約一半中國香港人認為維持社會秩序比民主更重要。該電話調查訪問了1032名18歲或以上的港人。研究顯示,男性、年紀較輕、教育程度較高以及在職受訪者,一般認為「民主比社會秩序重要」,但只有較高學歷的港人同意「言論自由比社會秩序更重要」。調查是讓受訪者從四個項目中選出最重要的一項,結果最多人選維持社會秩序(31.8%),其次是民生(26.1%),排第三的是捍衛言論自由(25.8%),最後是民主(14.1%)。
由於李光耀不時公開對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提出質疑,也抗拒以它作為各國自由民主制度的標杆,一些西方自由主義者就曾指摘新加坡不是個民主國家。但李光耀反駁說:「西方人說我們是獨裁主義者。我說新加坡人民在大選中投票,投票是秘密的;我們獲勝,而且是執政41年後仍獲得66.6%的支持率(2006年)。西方自由主義者也許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但我不認為我們的選舉是不民主的。畢竟這是新加坡人民的決定。」
針對有些西方媒體指摘他是個「專制領導人」(Autocratic leader),李光耀的回答是:「專制是指你所施行的政策沒有得到人民的認同。我的政策在每四五年的大選中都獲得絕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支持率從來沒低過60%。因此,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專制的領導人。」
以2011年5月7日全國大選為例,執政的行動黨獲得歷來最低的得票率(60.14%),反對黨則取得39.86%的突破。執政黨的幾名部長,包括外交部部長楊榮文,被反對黨擊敗。2012年5月後港選區補選和2013年1月26日榜鵝東選區補選,反對黨工人黨都以高得票率的多數票擊敗行動黨候選人。因此,連反對黨都承認選舉是民主的、秘密的,也是公正的和透明的。
其實,向全世界推銷其自由民主價值觀的美國,本身深陷激烈對抗性的兩黨制泥沼而不能自拔。歐巴馬總統公開指責,美國朝野政黨惡鬥不但分裂美國社會,也嚴重傷害了經濟復甦進程。比如,2011年8月5日晚,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標準普爾宣布,將美國信貸評級從最高級別的AAA下調至AA+,並將其評級前景定為「負面」。這是美國首度喪失其最高信貸評級,動搖全球債券市場。歐巴馬總統將此事件歸咎於共和黨和民主黨只顧對抗而不顧大局的結果。
他說兩黨在國會裡的對抗已經使美國經濟深受其害。他在每周全國廣播中說:「最近,華盛頓兩黨為各自的政治目的而無法就借貸上限達致共識,談判陷入僵局,破壞了國際社會對美國信貸的信心,阻礙經濟發展。美國沒什麼問題,但我們的政治出了問題,我們必須加以糾正。」
《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弗里德曼在他的一篇評論里指出,「美國是個否決政體,不是民主政體」(America is a vetocracy,not a democracy):「如果你熟悉美國歷史,過去的政府曾經通過依法辦事,提倡獎勵冒險和預防目無法紀行為等種種條規,教育勞動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和撥款鼓勵科學研究上起著關鍵作用,你就明白,目前的否決政體有多危險。……我們的(共和黨與民主黨)政治鬥爭比任何時候都更惡毒,製造嚴重社會分裂。」
四 新加坡政府領導人論良治
在李光耀看來,政府的良治就是領導人要嚴肅和認真地負起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把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照顧好人們的生活,並讓人民對未來有信心:「最關鍵的考驗是:我們行動黨政府為每個公民提供他之所必需——美好的生活、安全的環境、良好的保健制度、良好的居住環境、良好的教育制度,並且為他的兒女創造一個未來。這就是良好的政府管理。」「政治領導制定正確的政策,推動國家發展,創造有序和穩定的環境,讓學習成為提升生活條件的途徑,獎賞勤勞工作者而不是偷雞摸狗者,那麼你就會生活得好,整個國家也會繁榮。依我看,這就是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