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独立建国很晚,在1965年。二战之后,老牌帝国主义英国法国式微,很多周边国家独立,新加坡1959年从英国殖民者那里独立,一开始是作为一个自治邦,后来有几年时间跟其他几个邦成立了马来西亚联邦,但后来很快1965年又被马来西亚分家了。这个故事大家可能听说过,新加坡是被独立了。当时独立的时候李光耀作为总理发表演说流下了眼泪,因为他是被独立的,好像人家不要新加坡了。
李光耀是建国总理,在新加坡长期执政的是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简称PAP。PAP是李光耀在1954年的时候创立的,并且在1959年独立后第一次就赢得了大选,当时和共产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斗得很厉害,有些左翼的后来被迫离开新加坡到泰国、越南、柬埔寨,至死没有和解。自从那时候开始PAP就长期执政。新加坡实行议会制,所以只要这个党当选为主要的政党,就可以组阁,总理就是党内自己提名,可以长期执政。
李光耀一直执政到1990年,1959年开始到1990年都是李光耀作为总理长期执政。很多西方人不把新加坡当作一个民主国家,因为没有政党轮替。美国拜登政府过去两年开了两次民主大会,都没有邀请新加坡。
实际上这个看怎么定义民主国家,西方认为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没有政党轮替,就不觉得是民主国家。但实际上新加坡有大选,也有反对党,有30多个反对党。每隔五年举行大选,每次PAP就是选上了,说明老百姓长期拥戴,虽然票数有起伏。从这个角度定义的话,不能说它是不民主的。
比较客观的说法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对PAP的执政还是满意的,或者说基本满意的,所以PAP长期能拿到70%左右的选票,当然不能说这个不民主,每次都是老百姓选他们执政。不过,最近几次大选,年轻人有寻求改变的冲动,他们没有经历新加坡迅速发展起来的黄金时期,对PAP的“感恩之心”没有老一辈感受深。
还有一点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新加坡是有总统的,并且总统不完全是名义上的领袖。当然他是名义上的领袖,但其实新加坡的总统也是有实权的,不能说完全是个橡皮图章,比如说他有权利否决政府提出来的财政预算方案。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刚才讲到新加坡是多元种族,新加坡的法律规定,总统要不同的种族适当的轮著做。也不是说这一届华人下一届就是马来人再下一届一定得是印度人。你这个种族如果在过去连续4届都没有总统,第五届就必须得从这个种族出来。
现在的法律还没有实施到连续五届这么长,但是在2017年,新加坡进行过一次总统选举,现在的总统哈利玛女士,马来人,当时她是自动当选。新加坡政府为了让她当选,设了一些特别的门槛,比如说候选人要管理过几十亿以上规模的企业,或者你得在政府部门任职达到25年以上等等,条条框框卡下来以后,报名参加总统选举的几个人就只有哈利玛符合条件,所以她就自动当选。
当时老百姓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觉得怎么能这样,这个规则都是因人而设。但是客观讲,有的时候适当地照顾一下少数民族感受,也是一种种族和谐的手段。
新加坡总统是6年制,2017到现在又有6年了,哈利玛女士已经表示不想连任,不清楚是不是上次的感受她也觉得不好。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新加坡又在酝酿下一任总统人选,又有一些人报名,呼声最高的尚达曼是一个印度裔的新加坡人,他长期在政府任职,当过副总理,也是德高望重,应该很有可能当选。
现在新加坡的总理是李显龙,他是李光耀的长子。刚才讲到李光耀一直做到90年。很多人觉得是李光耀当完总理以后,让他的儿子李显龙当总理,其实不是的。因为李光耀90年不当总理之后,是吴作栋接任总理,李显龙是到2004年才从吴作栋手中接过总理的位置,也就是说父子之间还有一个吴作栋总理主政新加坡14年。当然吴作栋在当总理的时候李光耀是资政,资政有点像咱们的中顾委,他继续发挥影响力是有可能的,但是不能说李显龙是从他爸爸手里接班,严格来说不是。
新加坡的人均GDP去年是8.3万美元,在世界上应该也是头几位,可能比美国还略微高一些。家庭收入中位数去年的数据是12万新币一年,比较一下美国是9万美元。汇率是一美元相当于1.36新币,人民币最近有点贬值,一新币大概是5.2人民币,讲到货币的时候,大家可以自动的转换一下。家庭收入中位数中国是人均4.5万元,如果是夫妻都赚钱的话,一年10万人民币左右,跟美国和新加坡还有一些差距。
但是新加坡有一点跟中国和美国都比较相似的是,基尼系数比较高,就是贫富差距比较大。新加坡的基尼系数0.44,中国大概0.46,美国也差不多0.46,都挺高的。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有可能还人为压低了。总的来说这三个国家有一点类似,贫富差距其实还是蛮大的。
新加坡的部长年薪差不多200万新币,总理李显龙的薪水是220万。10年前李显龙的年薪曾经接近300万新币。那时有一次大选,当时反对党就拿政府官员高薪这个事情大做文章。记得当时有很有名的一幅漫画,把李显龙的300万新币年薪,他管理的国家人口是500多万,和奥巴马总统40万美元年薪,管理著3亿多人口,还有中国国家主席,年薪不到15万人民币,管理著14亿人口的国家,做对比。
但是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政府实施高薪养廉的政策,其实部长总理的年薪也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总理的年薪是参照市场薪酬。在新加坡工作的最大的四五十家公司、银行、会计师、律师等,最高工资的50个职业经理人里面的2/3分位,也就是说这些人里面还有1/3其实拿的是比总理还要高的工资。部长年薪是根据总理薪资打个折,还要考虑新加坡当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来定。
新加坡高薪养廉政策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政治清明,贪污腐败是极少听到的。但套用新加坡一句很有名的话“Low crime does not mean no crime”,如果大家关心新加坡新闻的话,最近这两三个月新加坡政坛密集地出了至少三件比较有话题性的大事,正好讲到这里顺便聊一聊。
大概两三个月前,内政部长和外交部长,两个印度裔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声望还蛮高的,他们租了政府出租的洋房,那种殖民地时代有地的豪宅,据说有一间整个土地的面积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房间当然也有十几间。他们从政府那里租来,其实花的租金也不少,好像9万多新币一个月。但是因为是房子是政府的,这件事情爆出来以后,有民众就质疑这个是不是有点私相授受的味道,程序上是不是合法,付的价钱是不是市场价格等等。
后来李显龙总理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前段时间刚刚公布了结果,认为这个程序上是合法的,他们也是通过公开招标,只是这个市场是非常小众的市场,也没很多其他人去投标,他们投了就拿到了,但不能说它不是个市场价格。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件事情可就没那么容易过去了。我上个月离开新加坡,外面去开会,旅游了一圈然后回到国内,这是在我旅途的过程中获悉的,新加坡的交通部长直接被抓了,涉嫌一个酒店的大老板给他贿赂,应该是有实锤的证据,所以他已经被逮捕了。接下来就等著政府公布细节,这对于一贯廉洁著称的新加坡绝对是个大事。
上个礼拜又出了另外一个事儿,这次是国会议长,他以前也做过部长,跟另外一个单身的国会议员婚外情。这个事情当然在小小的岛国也闹得沸沸扬扬。
这样三件事情在一两个月之内被密集的爆出来,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背后是不是有点奇奇怪怪的东西?要知道这三件事情本身发生可能都有几年了,只是现在被爆出来。
最近这几年李显龙总理在各种不同的国际场合,明确的表示东盟尤其新加坡是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希望中美友好沟通合作。这听起来很公允,但是考虑到新加坡跟美国长期的友好关系,虽然没有像美日、美韩有明确的同盟协议,新加坡现在表示不选边站,肯定有人是不高兴的。
另外由于长期的友好关系,必然对对方是敞开胸怀的,所以很难保守秘密。我个人带点阴谋论的揣测,最近政坛上连续发生的事件,或许是有人在喂料也说不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然咱们小老百姓就当吃瓜看戏了。
新加坡的教育
记得上次有同学问到新加坡留学事宜,家里的孩子有可能考虑到新加坡来留学。正好作者在大学里面教书,对这块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就简单的讲讲新加坡的教育。
新加坡早期因为是英国殖民地,大学办学方式更多的是师从英国体系,比如一个系里面只有一两个教授,系主任经常是唯一的教授。年轻讲师一旦被聘用,基本不会被解除工作合同。但是最近的几十年,美国教育体系明显在世界上比英国的更有竞争力。
新加坡早期只有两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政府为了改革教育体系,从英国体系转到美国体系,决定创立了新的美式大学,希望形成鲶鱼效应激发竞争。新加坡管理大学SMU,当时就作为这样一条鲶鱼,新加坡政府作为stakeholder,在2000年建立起来。跟美国的那套体系走,当时的建校校长是沃顿商学院的一个教授、副院长,所以本科课程设置、教授职称评定等规则都是照着沃顿设立的。当时我们SMU教授都是到美国市场上招募,工资付的也比另外两所学校要高很多。
原来的两所学校有点像中国原来的教育体系,一旦录用进来工作后就没有太大科研压力,但是大家工资也相对不高。后来SMU建立起来以后,形成鲶鱼效应,那边学校的一些科研表现比较好的教授,就大声疾呼说要向SMU靠拢,要走那套体系,这样他就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能够得到学术界更好的肯定。有些甚至申请加入了SMU。经过这10来年,另外两所学校也都全部改过来了,基本上走上了美式的那套评定体系和教育标准。据说香港的大学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还有国内的一些顶级学校。
在过去的十来年,新加坡政府又成立了几所大学。目前新加坡有6所公立大学,但是综合性大学其实还是只有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更像是一所扩大版的商学院,除了商学院,还有会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在传统意义上也是属于商学院的范畴),经济学院,法学院,计算机学院,都是相对比较热门的专业,但是我们没有自然科学、工程、人文历史这些专业。
另外三所新成立的,一所是科技与设计大学,主要是工程、设计这方面,一所是社会科学大学,还有一所最近才成立的是Singapore Instituteof Technology,应该也是理工大学。这三所都不是综合性大学。
最近这几年QS这些国际排名,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排名都非常高。SMU是名落孙山的,但是这也不奇怪,因为SMU不是综合性大学,没有自然科学,没有工程学院,所以这个排名是跟他们没法比的。但是如果专业排名,比如说商学院、会计学院,排名不输他们,甚至比他们还略微强一点。
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往往是私立大学,在新加坡正好相反。本地的学生还是更喜欢读公立大学的。公立大学本科的学费大概是12000新币,不到1万美元,跟美国的大学比还是要便宜很多。尤其如果是新加坡人,包括永久居民,学费只要交3成,另外7成由政府负担。所以上大学财务上压力很小。
国际学生,比如说中国的孩子,要来这边读本科,目前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新加坡政府对读本科的国际学生设了一个上限,不能超过10%。因为这个限制,国际学生申请本科竞争比较激烈,学费也不能减免。如果能申请到这边的本科,基本上也能申请到英美或者香港澳洲的那些顶尖学校。
如果在国内读完本科再到新加坡来读专业硕士,那要容易得多,因为硕士项目没有国别限制了,学校可以自主招生。教育部也鼓励创收,硕士是属于创收项目,基本上是读一年或者再加上实习半年。
作者曾经负责过两个金融硕士项目,基本上70%多是中国学生,还有20%左右是印度学生。金融硕士项目每年大概招200个人左右。其实现在美国很多金融硕士项目也是类似,经常超过一半是中国学生。有个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的硕士项目,有一年30多个学生,只有一个美国人,其他全是中国学生。硕士学费大概45000新币左右,像MBA之类的会贵一点,大概6万多一些。不过还是比美国要便宜很多。
博士生是有奖学金的,不用交学费了,但是博士生的名额特别少。比如说我们金融系每年也就招2-3个学生,收到大概200份的申请,真的是百里挑一,所以偶然性就比较大了,不一定能申请到。还有就是读的期限比较长,要至少5年。
上面是高等教育。有些家里孩子比较小的,比如有些中国老板很早把孩子送到新加坡来接受初级教育,比如说小学、初中,甚至幼儿园。太小的通常也让妈妈出来陪读。中小学教育新加坡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公立教育体系,主要是给本国公民和PR服务的,基本免费,读到大学之前都基本不用付学费。
但如果孩子是外国人,不是新加坡的永久居民或者公民的话,这个窗口大多数时候是不开放的。除非在新加坡工作(有长期工作准证),孩子作为外国人可以上本地学校,但选择学校的时候没有优先级,处于劣势,很少有机会上本地名校。
所以更多的外国人小孩上的还是那些私立的国际学校,比如说美国学校、德国学校、加拿大学校、日本学校、法国学校等等。新加坡有170万左右的外国人,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很多在跨国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比如说是美国人,可能不想让孩子在新加坡的本地学校里面读中学小学,因为将来孩子可能还要回美国上大学。
所以在新加坡有各种的国际学校,德国学校、日本学校、法国学校、美国学校等等,当然英语学校最多。因为在这边工作,也不是新加坡人,孩子也没有优先权能够进新加坡比较好的本地学校,所以上的也是新加坡美国学校,基本走的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学校超过90%的学生高中毕业以后申请到美国读大学。
这次作者回国也有一些朋友问,怎么样让孩子更早的进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具体申请那些学校官方网站上都有介绍,当然英语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和同学交流,听得懂课。如果真要出来,年龄越小出来越好,因为越后面就越难融入了,语言上,文化上,生活习惯上。孩子小一点过来,可能会更容易融入一些。不过,你也要问问自己,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洋鬼子”吗?毕竟,人都是环境的动物。
当然学费也不便宜。比较好的几个国际学校,比如United World College (UWC), Singapore American School (SAS),高中一年学费差不多要45000到47000左右,差不多3万多美元一年,可能跟一些美国的私立高中差不多。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九二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