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去世后,王慧君接手管理小店,逐步改善服务,例如半年前开始送餐,下个月开始接受无现金付款。三年前刚装修过的店面这个月会再装修,“希望外面的座位可以弄得更舒适,让顾客更舒服。虽然一些居民搬走了,人潮有流失,但还是有不少顾客,其中包括年轻人,装修后希望可以让它旺起来。
东陵福处处都有王慧君的回忆,生活了数十年的地方有说不尽的牵绊。“这是很特别的地方,所有街坊邻居我们都很熟悉,但现在很多邻居搬走了,我也不知道怎么接受。Tanglin Halt的人都会舍不得,但也没办法。”
宣布SERS之后,王慧君一直在附近找新店面,最近终于确定会在杜生第94A座落户。新店租金较高,地方较大,她计划经营社区cafe,风格和现在的Richie's完全不同。“我会根据周遭环境再调整cafe风格,希望一样可以服务那里的街坊。”
新店要做,旧店也会继续投入心思。王慧君说:“根据租约,我们可以做到2024年3月底,反正还有三年,我们会做到最后。这一带的24小时选择不多,很开心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这个地方。”
暂住东陵福感觉也幸福
保留与拆除之间隔了什么?和东陵福的街坊聊起,有人半打趣说:或许是一条马路,也可能是决策人的一个转念。

位于旧火车轨道旁由改良信托局建造的九栋三层楼“红白屋”不受东陵福的SERS影响,相隔数步之遥的组屋却不然。
不受东陵福SERS影响的九栋三层楼“红白屋”位于旧火车轨道旁,这些都是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简称SIT)在1960年代兴建的组屋,也就是联邦通道第57座,第61座,以及第67至73座。过去一度变成学生宿舍,现在则是让等候新组屋的家庭暂时落户。
去年10月结婚的蒋先生(32岁)和太太(29岁)参与建屋局的育儿短期住屋计划(Parenthood Provisional Housing Scheme,简称PPHS),目前住在其中一栋“红白屋”里。两人第一次住在岛国西部,决定迁入完全不熟悉的邻里,只因为这是历史意义浓厚,而且即将消失的东陵福。
蒋太太说:“这个邻里古雅迷人,而且能够住在旧火车轨道旁,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住在这里的感觉或许就像以前的甘榜生活吧!东陵福有自己的节奏和步伐,我们已经爱上这个地方了。”
两人在Instagram设立了“A year in Tanglin Halt”,记录在东陵福开展的新婚生活。他们的预购组屋预计会在今年内完工,到时就得离开。蒋太太说:“东陵福在我们各自的故事里没有太长的历史,但东陵福对很多新加坡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地方,很多亲友在这里长大,很多人也有亲戚朋友住在这里。能够参与东陵福最后的篇章,是我们的福气。”
采访侧记
比起文绉绉的“东陵福”,似乎还是Tanglin Halt这个名字比较亲切,毕竟街坊也都这么称呼。
过去一个月频去Tanglin Halt,渐渐发现让人流连忘返的绝对不只是美食和建筑。人情味浓郁的老店,人性化的硬件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配合下找到最完美的诠释。比起其他老区,Tanglin Halt少了仕绅化(gentrification)的色彩,90年代或之前出生的国人来到这里,很难预防回忆来袭。
岛国的变化有时感觉比翻转prata还快,真心未必能留住永恒。在日本古都京都生活了三年,开始明白念旧需要练习,要建造一座不愿遗忘的记忆家园,却频频以旧换新,再努力也会把清晰都模糊了。事物和地方是老旧还是古雅,拆迁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很多定义会否就在转念之间?失去Tanglin Halt,或许不只是失去建筑和美食 。
4月17日至12月31日,“我爱女皇镇生活馆”将展出一些东陵福居民最近拍下的对他们来说深具意义的人事物,摄影展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四,以及星期天(上午9时至傍晚6时);星期五及六(上午9时至晚上9时)。
记者:陈映蓁 摄影:龙国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