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去世後,王慧君接手管理小店,逐步改善服務,例如半年前開始送餐,下個月開始接受無現金付款。三年前剛裝修過的店面這個月會再裝修,「希望外面的座位可以弄得更舒適,讓顧客更舒服。雖然一些居民搬走了,人潮有流失,但還是有不少顧客,其中包括年輕人,裝修後希望可以讓它旺起來。
東陵福處處都有王慧君的回憶,生活了數十年的地方有說不盡的牽絆。「這是很特別的地方,所有街坊鄰居我們都很熟悉,但現在很多鄰居搬走了,我也不知道怎麼接受。Tanglin Halt的人都會捨不得,但也沒辦法。」
宣布SERS之後,王慧君一直在附近找新店面,最近終於確定會在杜生第94A座落戶。新店租金較高,地方較大,她計劃經營社區cafe,風格和現在的Richie's完全不同。「我會根據周遭環境再調整cafe風格,希望一樣可以服務那裡的街坊。」
新店要做,舊店也會繼續投入心思。王慧君說:「根據租約,我們可以做到2024年3月底,反正還有三年,我們會做到最後。這一帶的24小時選擇不多,很開心看到這麼多人喜歡這個地方。」
暫住東陵福感覺也幸福
保留與拆除之間隔了什麼?和東陵福的街坊聊起,有人半打趣說:或許是一條馬路,也可能是決策人的一個轉念。

位於舊火車軌道旁由改良信託局建造的九棟三層樓「紅白屋」不受東陵福的SERS影響,相隔數步之遙的組屋卻不然。
不受東陵福SERS影響的九棟三層樓「紅白屋」位於舊火車軌道旁,這些都是改良信託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簡稱SIT)在1960年代興建的組屋,也就是聯邦通道第57座,第61座,以及第67至73座。過去一度變成學生宿舍,現在則是讓等候新組屋的家庭暫時落戶。
去年10月結婚的蔣先生(32歲)和太太(29歲)參與建屋局的育兒短期住屋計劃(Parenthood Provisional Housing Scheme,簡稱PPHS),目前住在其中一棟「紅白屋」里。兩人第一次住在島國西部,決定遷入完全不熟悉的鄰里,只因為這是歷史意義濃厚,而且即將消失的東陵福。
蔣太太說:「這個鄰里古雅迷人,而且能夠住在舊火車軌道旁,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住在這裡的感覺或許就像以前的甘榜生活吧!東陵福有自己的節奏和步伐,我們已經愛上這個地方了。」
兩人在Instagram設立了「A year in Tanglin Halt」,記錄在東陵福開展的新婚生活。他們的預購組屋預計會在今年內完工,到時就得離開。蔣太太說:「東陵福在我們各自的故事裡沒有太長的歷史,但東陵福對很多新加坡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地方,很多親友在這裡長大,很多人也有親戚朋友住在這裡。能夠參與東陵福最後的篇章,是我們的福氣。」
採訪側記
比起文縐縐的「東陵福」,似乎還是Tanglin Halt這個名字比較親切,畢竟街坊也都這麼稱呼。
過去一個月頻去Tanglin Halt,漸漸發現讓人流連忘返的絕對不只是美食和建築。人情味濃郁的老店,人性化的硬體設計,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配合下找到最完美的詮釋。比起其他老區,Tanglin Halt少了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色彩,90年代或之前出生的國人來到這裡,很難預防回憶來襲。
島國的變化有時感覺比翻轉prata還快,真心未必能留住永恆。在日本古都京都生活了三年,開始明白念舊需要練習,要建造一座不願遺忘的記憶家園,卻頻頻以舊換新,再努力也會把清晰都模糊了。事物和地方是老舊還是古雅,拆遷是往前走還是往後退?很多定義會否就在轉念之間?失去Tanglin Halt,或許不只是失去建築和美食 。
4月17日至12月31日,「我愛女皇鎮生活館」將展出一些東陵福居民最近拍下的對他們來說深具意義的人事物,攝影展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四,以及星期天(上午9時至傍晚6時);星期五及六(上午9時至晚上9時)。
記者:陳映蓁 攝影:龍國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