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房地产的成交价屡创新高的新闻时不时在报纸出现,比如超百万新币转让的组屋,千万级的公寓以及一次性3千多万新币的印花税等等,老百姓到底该如何解读这些新闻?这是让老百姓进场抢购还是泡沫太大提醒退场的信号?至少在房屋中介看来,房屋价格没有最高,只会更高。

作为一位专业的会计师,我分析房屋的几种属性帮助大家判断。
第一种:房屋的居住属性
那一年每新建一栋房子就必须把现在居住的旧房推倒,因为每户只能拥有一套地基,还有就是二手房根本就不具备流动性。也就是说,在某个城市或者区域流动性不够时,要升级换房就很难了,原因是二手房没人接。例如想买房1000万就得把现住700万房子卖了,这也是许多国外非移民国家或中国流动性不强城市房价不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我们看到房屋的属性就是自住,因此当二手房价格和新房价格可以挂钩的时候,说明很多人买房是为了以旧换新,特别是新加坡针对第二套开始征收高额的印花税。
那么我们选择自住房屋的优先级是怎样的?是不是:第一房屋够大,第二环境够好,第三孩子上学近,第四购物方便,最后才考虑永久地契还是99年?
第二种:房屋的投资属性
当一个家庭购买房屋不是为了自住的时候,房屋的投资属性就显现了。
房屋的投资属性主要是参考租金回报和利息回报,比如当一个房屋的租金收入超过定期存款利息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购买房屋。但大家似乎忘了,房屋是有年限的,还会贬值和折旧。
各国政府为避免住宅被投资属性炒得太高,使真正具有居住属性者无力购买,形成分配不公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现象,对自住以外另外拥有的住宅逐年开征房产税。新加坡则是房屋价值越高,房产税越高。

那么,在房屋贬值和房产税的双重夹击下,房屋是否还具有投资属性?
我的回答是:依然还是有的。
首先房产并不是全额购买,首付只有10%或是20%,因此房屋的金融属性来自于贷款的杠杆。如果贷款利息很低,同时城市人口流动性高带动租金收入高,是可以抵消房产税和贬值的价值,毕竟通胀也需要互相抵消。
同样,作为投资属性的房屋,投资人会怎么选?是不是:第一贬值慢,第二是那个地段的租金高?第三是那个地段将来发展空间大?
第三种,房屋的避险属性。
当一个富豪一次性投资多套房产,甚至愿意缴纳高昂的印花税的时候,我们分析这个时候房屋更多是避险属性了。
就是说房屋的回报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资产安全。
在一个安全为考量的前提下,判断的标准是:第一是资金放在哪个国家?第二是永久地契、第三最优质的地段,第四是非同质化的房屋。新加坡90平米的小三房是不是到处都是,富豪有买这样的房屋避险吗?非同质化的顶级豪宅是不是反倒趋之若鹜?

当前,新加坡二手房与新房的价格是否挂钩或脱钩?只见二手房微涨,新房大涨。只能说在新加坡当前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高端房屋已经满足富豪自住、投资、避险等所有要求。而百姓买房时,还是要先考虑自己买房自己会不会住?由于百姓能够买到同质化的住房实在是太多,一旦经济滑坡,或者富豪、大公司退潮,同质化住房过多房价,租金必然就会降下来。但随着新加坡人口仍在增长,通胀创下历史新高,新加坡或仍将成为富豪避险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