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夜,杨育佳(右二)与妻子黄若蕾(左二)、儿子杨适辕(右一)和女儿杨子萱到桥南路一家餐馆顶楼用餐,过后共赏国庆烟火。但像这样一家人团聚的简单幸福却得来不易。(杨育佳提供)
10年前受邀加入台积电研发团队时,他开了多次家庭会议,确认妻儿都支持他到台湾“参战”后,毅然动身赴台。儿女们则选择留在新加坡,由妈妈悉心照顾。
没想到就这样一去八年。杨育佳到台湾后身负重任,在竞争激烈的芯片战争中挥军作战。第一次回家是隔了两个多月后,借回新开国际会议顺便探亲。
就在那时候,他发现自己是如此想念家人。随后连续多年,他坚持钢铁行程,每两周固定搭廉航回家——周五一下班就直奔桃园机场,搭7时50分班机返新,星期一凌晨1时再从樟宜机场搭酷航回台。他坦言说,其实是自己更需要家人,“太太一直都很坚强,是我不坚强”。
他形容妻子为人很低调,对生活要求很简单,也很容易知足。他很清楚,另一半多年来无怨无悔默默支持他搞科研,但也最希望全家人多在一起。
随后遇到冠病疫情和边境封锁,他长时间无法回家,最后下定决心回狮城与家人团聚,也接受新科研的新挑战,为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他今年也被派到哈佛大学商学院,上了11周管理课程,从各国和各大企业的115个成败个案中,思考国家科研战略、提升机构良治和人才培育。

杨育佳今年到哈佛大学商学院上11周管理课程,从各国和各大企业的115个成败个案中,思考国家科研战略、机构的良治和人才培育。(杨育佳提供)
在新加坡当科学家
并非遥不可及的梦
谈到身为新加坡科学家,有幸经常出席国际会议,与欣赏的大师们交流对话,并参与解决高价值的科学问题,造福人群,杨育佳眼神有光地感叹:“这边风景独好”。
他呼吁有志从事科研的年轻人加入行列,建议不妨先从参与新科研的实习项目作为开始。“你会发现,原来在新加坡当科学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他预期未来20年的科研突破越来越艰难,因人类将面对物理极限、材料和设备的极限。

杨育佳(右三)在A*STAR的半导体无尘室外,与一群科研人员和实习生交流。(杨育佳提供)
但话锋一转,他又笑说:“过去我们一直做出重大突破,也解决了一些以前认为是极限的门槛,我想未来还需要很多年轻人找出新的路。因为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很多聪明人就是这样找出新方法来的。”
文:温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