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接近Lazada的业内人士告诉霞光社,在东南亚,Lazada内部策略上,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泰国、菲律宾等市场,在跟Shopee差距较大的市场,则暂时调低优先级。
阿康明显发现,Lazada泰国店铺的流量和交易额在上升,他们的店铺业绩上,Lazada跟Shopee已经差不多,有些月份Lazada的销售额还会高过Shopee。
泰国数据分析服务商Creden data统计指出,Lazada泰国在2022年的营收同比增长40.89%,达到206.75亿泰铢;利润暴增82.07%,达到4.13亿泰铢,是泰国市场首个盈利的电商平台。
上述接近阿里的行业人士指出,Lazada泰国增速比较快是因为市场潜力很大,年轻人占比高,社交媒体比较发达,比如泰国当地运营团队会结合泰国不同的节日、流行趋势,邀约当红明星参与Lazada线上线下的直播、演唱会等不同形式的促销活动。

图源:Similarwed
根据数据分析网站Similarwed发布的2023年3月份东南亚各电商平台访问量(桌面+移动端)及相关数据,在泰国、菲律宾市场,Lazada的流量接近Shopee,唯在其他国家,Shopee还是遥遥领先。
Bjorn指出,在马来西亚市场,Shopee仍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这跟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有关系,三大种族中马来人占比六至七成,相对而言他们消费水平较低,更喜欢使用Shopee。
但不得不直视的问题是,东南亚恢复了线下购物方式后,线上电商热度下降,销量下滑,“一方面东南亚的电子银行等支付功能并不完善,另一方面50岁以上消费者开始回到线下购物,电商受到的影响很大。”他直言,如今平台流量都不能再与疫情期间相提并论。
目前,Shopee和Lazada整体规模相去不小。根据Shopee母公司Sea发布的财报,2022年,Shopee的GMV为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根据阿里公开信息,在截至2021年9月的12个月中,Lazada的GMV突破210亿美元。
而阿里财报还显示,2022年第2季度,Lazada订单数同比下降6%,至第4季度才重提“订单增长正在恢复”,据此推测,Lazada在2022年的GMV难有上涨。
阿康指出,无论Shopee还是Lazada,品类都不够丰富,不像国内淘宝、拼多多能覆蓋全品类产品,这使得很多人必须去线下购物。此外,消费者复购率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实际上,2022年,阿康的整体业绩下滑了近四成。为此,他也减少了近四成员工。现在,团队打通了越南的本土资源,但在市场仍未出现较好预期的情况下,他还未打算扩展更多市场。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本地化,追赶Shopee,Lazada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独立之后,路向何方?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分拆后,没了阿里为亏损业务兜底,蒋凡必须站出来接受市场的考验,并对结果负责。
根据财报,2022年,阿里海外数字商业收入649亿元,体量并不小,但整体亏损58.53亿元,仍无法自给自足。就在近半年里,阿里就大手笔投资Trendyol、Lazada这些重点增长业务。
从阿里最新财报来看,阿里海外业务的亏损有所收窄。
2022年第四季度,国际商业调整后的EBITA亏损7.63亿元,而2021年同期亏损29.17亿元,财报指出,“亏损同比减少主要是由于Trendyol和Lazada的亏损减少。Trendyol的亏损减少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和运营效率提高。Lazada的亏损继续收窄是由于通过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以及提高运营效率来持续提高货币化率。”
但Trendyol和Lazada之外,更多的业务亏损不能忽视。例如在南亚,平台Daraz也是阿里海外业务的一部分,而这个业务如今还未被较好发展。
阿康从2021年下半年入驻Daraz,从一开始月出单20左右,一年多过去,如今日出单20左右,“可做可不做的平台。”他跟很多同行聊过,发现大家做这个平台的情况都大同小异。
根据媒体报道,2月6日,Daraz公司CEO Bjarke Mikkelsen在一封致员工公开信中宣布,公司将裁员11%以适应未来几年较低的增长前景。公开信称,在过去的五年里,公司平台的活跃购物者数量由2018年的300万增长到如今的1500万以上。但是在2022年,俄乌冲突、供应链中断、通胀飙升、当地政府补贴减少让市场环境变得非常艰难,公司增长有所减缓。
据了解,阿里于2018年从Rocket Internet收购了Daraz。Daraz主要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站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慢,电商渗透率非常低。
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中国人Elka告诉霞光社,Daraz平台店铺仍处于比较混乱的模式,产品杂乱无章,经常出现实物与网上图片不符的情况,后端物流也没有规则,比如她买了两次品牌旗舰店的“次日达”产品,第二天订单被取消,而客服也未说明原因。出现各类问题后,她不再选择在Daraz上购物。
如今,阿里海外商业版图之广,是很多大厂未能达到的布局。但如何将不同市场的业务做好做大,继续减少亏损,甚至获得盈利,是一个巨大挑战。
海外业务独立后,蒋凡将不得不为其寻找更多融资。但阿里还会作为投资者的角色,继续输血海外业务。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对霞光社表示,“阿里确实有很多亏损业务,我的判断是,阿里以后是一个投资人的身份,短期内阿里肯定会加大对国际业务的投入,但中长期会对它有盈利的要求。”
“海外业务成为(阿里)未来的一个重点战略业务,独立出来之后,可有更好的自主权,决策效率也更高,能够寻求更好的融资,来进行独立的上市和发展。”电商分析师庄帅告诉霞光社,对于业务的发展来说,可以去谋求独立的融资和股权结构的改革,利大于弊。
“如果说到弊端,一是子集团的董事会有很大的融资压力,二是独立之后的精细化运营,必须自我去构建一套体系,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庄帅指出。
整个2022年,对于阿里海外业务,蒋凡处在梳理、调整的状态。而今年以来,面对Shein、Temu的强劲发展,蒋凡开始强调“增长”,如过去仿佛默默无闻的速卖通,今年在韩国和欧洲市场加大市场投放,开始追求增长点。
蒋凡必须做好本地化团队,同时寻求规模增长,否则很难实现盈利。
2018年,Lazada CEO彭蕾就曾带了上百名阿里人空降东南亚,把阿里系统搬运到Lazada,同年Shopee迅速崛起。后彭蕾离去,掌握Lazada最高决策权的,则是张勇。
蒋凡入主之后,阿里海外业务终于有了独立趋势。如今成立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蒋凡能否摆脱阿里体系限制,再建适应不同文化的团队?
上述接近Lazada的业内人士还透露,Lazada马来西亚最近更换了COO(营运长),换成一个中国人。显然,Lazada的本地化仍然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在“去阿里”上,蒋凡并不能一蹴而就。
国际商业无疑是阿里一大增长点,尤其必须以此实现覆蓋全球20亿用户的远大目标。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约13.1亿,其中海外消费者3.05亿。从本土化到规模效应,一切都要求蒋凡做出更大的努力。
*文中阿康、Amy、Elka均为化名
(感谢“霞光社”授权“看南洋”转载。原标题《阿里的“海外战事”:压力,困惑,输不起》,作者 :Yinting Hou,编辑 :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