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癌率增加 01

过去50多年,女性的癌发比率增加许多,男性则只是略增。
2019年癌症数据显示,女性的年龄标准化癌症发病率从1968年至1972年的每10万人有155人增加约一半至2015年到2019年的235.4人,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则保持稳定在每10万人有65.1人。
相比之下,男性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只略加10人至238.6人,死亡率则从121.8人下降至93.3人。
女性的癌症发病率显著增加,因而导致死亡率没变,主要因为女性的癌症风险因素增加。
本地越来越多女性不婚或不育,间接提升了患乳癌的风险,某些现代健康问题如肥胖,也会构成一些女性高发癌,如乳癌和子宫内膜癌。

乳癌仍是本地女性癌症的头号杀手,占女性癌症死亡病例的17.1%;肺癌则是本地男性癌症的头号杀手,占25.6%,它也是女性的第三号杀手。
结肠直肠癌同样是本地女性和男性的第二号杀手,肝癌则是本地男性的第三号杀手。
整体来说,结肠直肠癌、前列腺癌和肺癌是三种最常见的男性癌症,占这五年间46%的男性癌症病例。乳癌、肺癌和结肠直肠癌则是女性的三种最常见癌症,占一半的女癌症病例。
至于按年龄来看,从2015年至2019年,39岁及以下的男性和29岁及以下的女性当中,最常见的癌症是淋巴癌。40岁到69岁的男性最常出现结肠直肠癌;70岁至79岁是前列腺癌,而80岁及以上是肺癌。
30岁至79岁的女性则最常出现乳癌,80岁及以上则是结肠直肠癌。
报告指出,1998年至2019年每五年间,男性和女性确诊癌症的年龄中位数也略微增加,分别从65.9岁增至67.8岁,以及58.8岁至62.9岁。
随着年轻病患比率下跌,年长病患比率也相对提高。报告解释,由于人们预期寿命延长,预计更多人能活过80岁,这也正是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层之一。
患癌死亡率下降 02

本地癌症发病率逐年增加,但整体癌症死亡率明显下降,10大常见癌症的五年存活率近年来也提高,这包括肺癌、肝癌以及胃癌等存活率一般较差的癌症。其中原因是早期诊断率提高。
根据新加坡癌症注册局2月份公布的2019年最新数据,本地年龄标准化的癌症发病率从1998年至2002年的每10万人中有216.8人确诊癌症,增至2015年至2019年的235人;死亡率则从每10万人有114.4人死亡,减少至77.6人。
2015年至2019年期间,分别有3万8077名男性和4万零127名女性诊断出癌症;1万5605名男性和1万2940名女性因癌症病逝。这相等于每天有约43人确诊癌症,以及约15人死于癌症。
癌症发病率上升是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问题,尤其当人口迅速老化。随着人们的饮食包括更多加工食品及红肉等,以及更少运动,大部分工作从体力活转为脑力活,本地肥胖率攀升,也会提高结肠直肠癌等的发病率。

“死亡率下降、存活率提升,除了因医疗科技的发达,也因大众对癌症的认知显著提升,并且更愿意接受乳房或结肠直肠癌等筛查。很多人更了解癌症的初期症状,因此一发现身体有异常就立即求医。”
从2003年至2019年,许多常见癌症早期诊断率提高,存活率更是取决于癌症是否发现的早。
男性中,2018年至2019年,到了第三和第四期的晚期才确诊的肺癌和胰腺癌症患者分别占80.7%和74.5%。因此在这两年间,男性10大常见癌症中,这两组病患的五年存活率最低,分别是只有17.3%和10.8%。
至于女性,早期发现的肺癌比率从2003年至2007年的13. 8%倍增至2018年到2019年的27.4%;胃癌则从26. 9%增至37.6%。这两组癌症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在这期间也明显提高,肺癌翻倍至32.2%;胃癌从25.6%增至42.6%。
不过,每四名肺癌病患几乎三人仍是晚期确诊,每八名胃癌病患就有五名晚期确诊,因此这两组病患的五年存活率仍是女性10大癌症病患中最低的,从2018年至2019年,分别为32.2%和42.6%。
至于一些癌症为何普遍在晚期才发现,除了结肠直肠癌和子宫颈癌等癌症潜伏期较长,许多原发癌初期难以察觉,一些如胰腺癌的筛检方式也较复杂,涉及到成本效率问题。
例如肺癌,半数以上的病患其实不吸烟,本地还未收集足够的临床数据来识别出不吸烟而仍处高风险的群体来进行大规模筛查。
全球患癌人数近2千万 03

2020年全球新增约1930万起癌症病例、死亡人数约1000万;全球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会在一生之中罹患癌症。数据还显示,每8名男性和每11名女性之中,就有一人会因癌症去世。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上述最新数据。该数据共涉及全球185个国家和36种不同的癌症种类,而像吸烟、饮食不健康、超重和缺乏身体活动等已知的致癌风险因素,不仅在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普遍存在,未来20年内,在发展程度较低或中等的国家也会大幅加剧。
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也在发生改变。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中,女性乳腺癌(11.7%)超越肺癌(11.4%),成为患者最多癌症。其次是结肠直肠癌(10.0%)、前列腺癌(7.3%)和胃癌(5.6%)。
在致死率方面,2020年,肺癌患者仍是死亡人数最多的病例,占到因癌症去世总人数的18%。其次依次为结肠直肠癌(9.4%)、肝癌(8.3%)、胃癌(7.7%)和女性乳腺癌(6.9%)。
就性别而言,男性癌症患者中肺癌、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和肝癌较为普遍且致死率较高。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和肺癌则在女性患者中最为常见,其中乳腺癌分别占到患病数量的四分之一和死亡数量的六分之一。
三大危险因素 04

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有近半癌症死亡病例可归因于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其中三大主要风险包括吸烟、饮酒过量或体重指数高。
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一份研究发现,在2019年,有44.4%的癌症死亡病例和42%流失的健康年份,与可预防的风险因素有关。
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剂量与评估研究所聚焦204个国家2010年至2019年的癌症死亡与残疾病例,研究了23种癌症和34个风险因素。
研究发现,从2010年至2019年,全球的风险可归因癌症死亡病例增加了20.4%,而当中最常见的癌症为气管癌、支气管癌和肺癌。
研究报告写道:“这些发现凸显了,全球癌症负担相当大一部分有望通过减少接触已知的癌症风险来预防。”
伴随这份研究刊登的评论文章指出,可预防的癌症风险因素与贫穷息息相关。

贫穷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而这些环境则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作出的决定。防癌需要卫生部门内外同心协力,包括制定特定政策旨在减少接触致癌风险因素例如吸烟、喝酒,以及推广可预防致癌感染的疫苗接种。
众所周知,饮酒以及体重指数大增会导致可预防的癌症死亡病例显著增多……对患癌风险更高的人而言,癌症筛检尤其重要。
本地医疗措施 05

针对本地患癌人数的增加,新加坡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新加坡卫生部去年宣布,癌症患者只有使用癌症药物清单内的药物,才可通过终身健保索赔或使用保健储蓄支付治疗费。这份清单也会影响私人综合健保计划。
调整是为了让患者更容易获得负担得起的癌症治疗,从而减缓保险索赔额的涨幅。
癌症药物开支近年来每年增加两成,预计每三四年翻倍。为遏制保险索赔额进一步攀升,2023年4月起,只有列入癌症药物清单的治疗方案可向私人综合健保计划索赔。
七家提供私人综合健保计划(Integrated Shield Plan,简称IP)的保险业者因此承诺下来两年不会调整保费,直到2024年8月底。若患者目前使用的药物不在清单内,可获得卫生部的过渡援助。
保费会随着药价而上涨,私人医院的IP保费过去数年已攀升近两成。按这个增长趋势,再过五年,一名50多岁的患者每年可能须支付多300元的保费。

190种获批准癌症药物 超过九成已列入药物清单
自去年8月以来,癌症药价平均降低三成,一些药物甚至降了65%。目前获卫生科学局批准的190种癌症药物中,超过九成已列入癌症药物清单。随着药价降低,预料更多非清单药物能在未来数月或数年内列入清单。
不过,在今年9月1日之前开始接受癌症治疗,但使用非清单药物的患者,须自掏腰包的数额可能会增加。

为了不影响这些患者的疗程,卫生部将为他们提供额外的过渡援助,直到完成治疗。如此一来,他们在通过终身健保索赔以及使用保健储蓄支付治疗费后,自掏腰包的数额将减至最低。
若这些患者受保于IP,也可继续获赔一年,直到明年9月底。
与此同时,为了让患者更负担得起经临床认证且符合成本效益的癌症药物,卫生部将通过药物援助基金,让更多在公共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本地居民获得药物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