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李光耀。正是从那一年起,他在中国报纸上的形象逐渐正面了起来。
197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标题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接见我桌球代表团》。
这条只有17个字的标题,信息量无比巨大啊有木有!
首先,新加坡三字没有加引号,表明我们当时已经认可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次,我们管他叫总理了,不再是傀儡、走狗之类的蔑称;再次,李光耀三个字只代表他个人了,不再肩负着代表“李光耀集团”这样一个政权的重任。
概括起来就是七个字:“我们又跟你好了!”
凡事都有为什么。一年前还是“走狗”,怎么一年后又不是坏人了呢?这还得追溯到当年2月的尼克森访华。作为第一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森在华期间的照片、影像,我们从小看到大,都很熟悉了。那次访问签订的《上海公报》至今仍是中美关系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称,中美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翻译过来就是说,你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相应地,我也不管你叫“美帝国主义”了。
既然“美帝”都不在了,那“美帝走狗”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1976年5月10日,李光耀应华国锋之邀,首次访华。5月12日下午,已病重不常见客的毛泽东支撑著身体,会见了李光耀。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很值得玩味:《毛泽东主席会见李光耀总理等贵宾》。

1976年5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毛泽东会见李光耀的新闻。
您可能会说,这标题怎么了,很正常啊。那您再仔细看看,标题中可提到了新加坡吗?并没有吧。
玄机就在这。同样一个称呼,叫“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只是平实叙述一下职位,而“李光耀总理”则亲切得多,并且隐含了一层意思:我们跟他很熟,不用介绍是哪国的,读者都知道。
也是在1976年,中国多位领导人相继去世,还发生了唐山大地震等灾难。在新华社播发的外国领导人唁电中,都能找到李光耀的名字,这说明中、新两国关系已经到了比较紧密的程度。

1976年李光耀与夫人在北京故宫合影。
1978年,时任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把中、新关系推上了新的高峰。《人民日报》先是在邓小平抵达新加坡当天发文,援引邓小平的话称赞“勤劳勇敢的新加坡人民在李光耀总理的领导下,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接着又在第二天刊发了题为《发展中新友好关系警惕霸权主义侵略东南亚》的报道。
从这篇报道的题目,能看出我国当时与新加坡关系上的一种巨大的转变。以前管人家叫“美帝走狗”,是把新加坡划在了敌人那拨;而“发展中新友好关系”的同时,“警惕霸权主义侵略东南亚”,则是把新加坡划在了“自己人”那拨,像个大哥叮嘱小弟一样:“咱哥俩好,防著点对面那帮坏人啊”。

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从照片中看得出来,两人都还有点拘谨,不是太熟的样子
李光耀后来在回忆录里特意写了这次邓小平访问:“几个星期后,有人把北京《人民日报》刊登的有关新加坡的文章拿给我看。报道的路线改变了,纷纷把新加坡形容为一个花园城市。说这里的绿化、公共住房和旅游业都值得考察研究。我们不再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
五、1980至今 “老朋友”李光耀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可能是中国外交词汇中对于外国友人的最高评价。李光耀从最早登陆《人民日报》,到获得这个称号,用了25年。
1980年11月,李光耀第二次访华,《人民日报》终于把这个最高评价给了他:“李光耀总理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次是他第二次以新加坡共和国总理身份访问我国。第一次访问是在1976年5月间。近年来,中新两国友好关系有了很大发展。”

1980年代李光耀再度访华时,他和邓小平谈笑风生,已经很熟了。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李光耀从“傀儡走狗”变成“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转变不可谓不大。不过想想中国在那一段时间里的变化吧:整个国家从“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变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很多中国人也从“牛鬼蛇神”变成了“社会栋梁”。所以,对李光耀态度的转变也并不突兀。
整个1980年代,中、新关系迈入新的阶段,两国领导人互访也逐渐频繁,但有一个核心问题一直都在:两国还没建交。与此同时,新加坡与台湾当局也没有外交关系。也就是说,新加坡跟两岸都维持友好关系,但不与任何一方建交。
这体现了李光耀的政治手腕以及东方智慧。作为华人,他很明白两岸关系的“麻筋”在哪儿,知道如果与某一方建交的话会被另一方骂成什么样。
具体来说,李光耀采取的是用私人关系代替政治关系的办法。如果说大陆方面称他是“老朋友”还有外交辞令的因素,那台湾方面,尤其是蒋经国本人,是真的拿他当挚友看待。李光耀去过台湾25次,他常住的那个酒店知道他讨厌烟味,在接待他之前三天禁烟通风除烟味。1986年李光耀访台时,蒋经国已经快走不了路了,仍然蹒跚著去接机,把李光耀感动坏了,直说“你不必这样的呀!”
更重要的是,李光耀参考了蒋氏父子的专权之路。蒋介石去世后,先由一个外人(严家淦)继任“总统”,几年后再通过“选举”由儿子蒋经国继位。李光耀完全复制了这个模式,自己辞任总统后先由外人(吴作栋)继任总统,之后再由这个外人传位给儿子李显龙。

李光耀与蒋经国私交甚笃。图为李光耀夫妇(左、右)访台时,蒋经国带他们参观。
1988年,蒋经国去世。出殡时,李光耀率领全体阁员赴台悼念,都穿黑西装、打黑领带,交情之深可见一斑。
在送走了老朋友蒋经国之后,李光耀是怎么做的呢?两年后,新加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这样做既照顾到了老朋友的面子,在蒋经国在世时一直与台湾当局保持良好关系;又不失时机向日益强大的大陆方面靠拢,在1990年中国外交陷入困境时与咱们正式建交。李光耀的政治机敏在此表露无遗。
正是由于李光耀多年积累下的两岸政治人脉,使他承担起了给两岸搭桥的历史使命。1992年,在他的撮合下,两岸同意搁置争议,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后来这个原则被归纳为“九二共识”),先由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谈谈经济。

李光耀促成了1993年的“汪辜会谈”,图为李光耀(右)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合影。
1993年,两会会长汪道涵和辜振甫来到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随后在1995年,江泽民在“汪辜会谈”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
直到今天,“九二共识”“八项主张”依然是两岸关系的基础性原则,李光耀在其中的作用无人能及。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走完了91年的人生路。几个月后,重要性胜过“汪辜会谈”的“习马会”又在新加坡举行,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子承父业,再次扮演了两岸桥梁的作用。

习大大会见李光耀之子、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加坡及李家人仍会是两岸共同的老朋友。
结语:
李光耀在中国得到的评价前后转变很大,这一方面是我国的政治生态变化所致,一方面也来自他本人的争议性。身为华人却不太喜欢中国,主张民主自由却在事实上搞独裁乃至世袭,作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居然还保留鞭刑这种酷刑。但无论如何,历史会记住这个祖籍广东梅州的瘦高个。他去世时,新加坡整整独立了50年,在这50年间,人均GDP增长了125倍。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五代中国领导人都跟他建立过密切的联系,这在全球也是不多见的。

注释:
《坚决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人民日报》1955年8月2日第4版。
《李光耀》,《人民日报》1959年6月4日第4版。
王晓枫:《李光耀如何成就今天的新加坡》,《新京报》2015年3月23日新媒体首发。
《亚非记协书记处会议通过支持各国人民斗争的决议》,《人民日报》1966年4月26日第3版。
《苏修派代表团和“观光团”到吉隆坡活动加紧同美英工具“马来西亚”勾结公然宣称要同拉赫曼—李光耀集团进行“合作”“互相帮助”》,《人民日报》1968年8月12日第5版。
《马来亚共产党在革命风暴中诞生成长壮大》,《人民日报》1971年5月2日第7版。
《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外文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政府举行隆重仪式 欢迎李光耀等新加坡贵宾》,《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1日第1版。
来源:腾讯文化,作者 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