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金融讲师Deserina Sulaeman博士非常热爱艺术,她还将自己在非营利组织和艺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融入到影响力投资课程中。她强调,艺术组织和其他非营利组织须要向资助者展示其影响力。
教授简介

Deserina Sulaeman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金融系讲师
新加坡管理大学信息系统博士
教研领域:数字平台经济、众筹、社会影响力投资、非营利管理和慈善筹款
Q1:你教的是金融课程,同时也喜欢艺术,那你认为这两个领域是如何相互产生影响的呢?
在金融领域,我们会对资产进行估值,有些人购买艺术品当作一种投资。但是,艺术品的估价与企业估价有所不同,企业估价是根据该企业在未来将产生的预期现金流计算的,而大多数艺术品不会产生现金流——它们往往是根据视觉美感和未来预期的市场需求进行估价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买艺术品不是为了投资。如果我喜欢一个艺术品,就会买下它,因为我觉得它的视觉美感和背后的故事非常珍贵。去年,我在一个展览上购买了新加坡艺术家Ahmad Abu Bakar的一些陶瓷作品。这些作品很漂亮,我认为买下这些作品来支持新加坡的艺术家也很有意义。

▲Sulaeman博士购买了新加坡艺术家Ahmad Abu Bakar制作的陶瓷。
Q2:你最近写了一篇关于艺术民主化的文章,你是怎么被艺术吸引的呢?
我对艺术一直都很感兴趣,小的时候也经常画画。我的父母是建筑师,所以我也接触过他们的手绘蓝图(那时候还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工具)。
尽管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工程,并没有主修艺术,但我对艺术的热爱一直没有改变,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读本科的时候,我还报了绘画课。

▲Sulaeman博士特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创作的设计。
当我申请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一个MBA项目时,面试官问我希望通过这个学位达到什么目的,我说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开一家画廊,所以想学习经营画廊的商业知识。于是,他们建议我在攻读MBA的同时进修艺术管理硕士学位,所以我就这么做了。
我在课堂上提到的很多影响力投资的例子都与艺术有关。在美国,艺术领域(尤其是表演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由非营利机构管理的,他们须要向投资者展示自己产生的影响力。

▲Sulaeman博士表示,非营利机构要向资助者展示他们的影响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Q3:你可以和我们分享更多在美国艺术管理方面的工作吗?
我曾在非营利艺术机构里做过很多工作。例如,我管理种种项目,帮助企业完成使命;我也曾在一家博物馆做过营销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还担任了数据分析师,分析非营利企业中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受众数据。虽然许多非营利机构都拥有很多数据,但他们并没有有效地使用这些数据。
Q4:我们如何才能提高艺术机构使用数据的能力呢?
艺术机构通常都有数据,尤其是那些卖票的机构。问题是,这些机构如何才能利用这些数据来改善运营,展示它们的影响力。从这些机构掌握的数据中,他们可以了解观众是谁,什么时候来,看了什么内容,以及他们是否是回头客。
解读这些数据的不一定非得是艺术家,这时候,掌握艺术知识的商业人士就可以介入,帮助这些组织分析这些数据。
有时候,比起数量,影响力更能从质量上体现出来。例如,展览主办方可以在访客参观展览的前后进行五分钟的简短采访,询问他们展览如何改变他们对某一主题的看法。这些数据可能需要人力来收集,如果资源不够,他们可以考虑招募志愿者。我当研究生时,就经常担当这些活动的志愿者。主办方可以利用这些反馈向利益相关者展示他们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可以在宣传中利用这些反馈来吸引观众。
Q5:非营利组织如何才能利用数据来实现他们的目标?
理想情况下,组织应该以使命为出发点,这是他们做所有事情的基础。他们须要向资助者展示他们积极追求的目标,然后决定评估成功的指标类型以及他们须要收集的数据。如果直接从收集数据着手,就可能无法收集到能够展示组织影响的合适数据。我们必须从目标着手,然后向最初的方向使劲。

▲Sulaeman博士建议各组织在决定展示何种影响力指标之前,先思考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目前,评估影响力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标准指标。由于资助者和投资者要求的指标各不相同,给机构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最终,由于申请的过程过于繁琐,有些机构可能会放弃申请资助。然而,如果业内能够制定一个标准化的影响力评估模式,就可以减轻非营利组织在行政方面的负担。
这其中的过程浩大,将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但却是个值得每个人为之付诸努力的目标。
文章英文版首发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官网BIZBeat
原文标题为Deserina Sulaeman: Traversing Finance an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