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講師Deserina Sulaeman博士非常熱愛藝術,她還將自己在非營利組織和藝術管理方面的經驗融入到影響力投資課程中。她強調,藝術組織和其他非營利組織須要向資助者展示其影響力。
教授簡介

Deserina Sulaeman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金融系講師
新加坡管理大學信息系統博士
教研領域:數字平台經濟、眾籌、社會影響力投資、非營利管理和慈善籌款
Q1:你教的是金融課程,同時也喜歡藝術,那你認為這兩個領域是如何相互產生影響的呢?
在金融領域,我們會對資產進行估值,有些人購買藝術品當作一種投資。但是,藝術品的估價與企業估價有所不同,企業估價是根據該企業在未來將產生的預期現金流計算的,而大多數藝術品不會產生現金流——它們往往是根據視覺美感和未來預期的市場需求進行估價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買藝術品不是為了投資。如果我喜歡一個藝術品,就會買下它,因為我覺得它的視覺美感和背後的故事非常珍貴。去年,我在一個展覽上購買了新加坡藝術家Ahmad Abu Bakar的一些陶瓷作品。這些作品很漂亮,我認為買下這些作品來支持新加坡的藝術家也很有意義。

▲Sulaeman博士購買了新加坡藝術家Ahmad Abu Bakar製作的陶瓷。
Q2:你最近寫了一篇關於藝術民主化的文章,你是怎麼被藝術吸引的呢?
我對藝術一直都很感興趣,小的時候也經常畫畫。我的父母是建築師,所以我也接觸過他們的手繪藍圖(那時候還沒有計算機輔助設計這種工具)。
儘管我在大學裡學的是計算機工程,並沒有主修藝術,但我對藝術的熱愛一直沒有改變,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讀本科的時候,我還報了繪畫課。

▲Sulaeman博士特別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創作的設計。
當我申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一個MBA項目時,面試官問我希望通過這個學位達到什麼目的,我說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開一家畫廊,所以想學習經營畫廊的商業知識。於是,他們建議我在攻讀MBA的同時進修藝術管理碩士學位,所以我就這麼做了。
我在課堂上提到的很多影響力投資的例子都與藝術有關。在美國,藝術領域(尤其是表演藝術)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由非營利機構管理的,他們須要向投資者展示自己產生的影響力。

▲Sulaeman博士表示,非營利機構要向資助者展示他們的影響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Q3:你可以和我們分享更多在美國藝術管理方面的工作嗎?
我曾在非營利藝術機構里做過很多工作。例如,我管理種種項目,幫助企業完成使命;我也曾在一家博物館做過營銷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還擔任了數據分析師,分析非營利企業中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的受眾數據。雖然許多非營利機構都擁有很多數據,但他們並沒有有效地使用這些數據。
Q4:我們如何才能提高藝術機構使用數據的能力呢?
藝術機構通常都有數據,尤其是那些賣票的機構。問題是,這些機構如何才能利用這些數據來改善運營,展示它們的影響力。從這些機構掌握的數據中,他們可以了解觀眾是誰,什麼時候來,看了什麼內容,以及他們是否是回頭客。
解讀這些數據的不一定非得是藝術家,這時候,掌握藝術知識的商業人士就可以介入,幫助這些組織分析這些數據。
有時候,比起數量,影響力更能從質量上體現出來。例如,展覽主辦方可以在訪客參觀展覽的前後進行五分鐘的簡短採訪,詢問他們展覽如何改變他們對某一主題的看法。這些數據可能需要人力來收集,如果資源不夠,他們可以考慮招募志願者。我當研究生時,就經常擔當這些活動的志願者。主辦方可以利用這些反饋向利益相關者展示他們的影響,此外,他們還可以在宣傳中利用這些反饋來吸引觀眾。
Q5:非營利組織如何才能利用數據來實現他們的目標?
理想情況下,組織應該以使命為出發點,這是他們做所有事情的基礎。他們須要向資助者展示他們積極追求的目標,然後決定評估成功的指標類型以及他們須要收集的數據。如果直接從收集數據著手,就可能無法收集到能夠展示組織影響的合適數據。我們必須從目標著手,然後向最初的方向使勁。

▲Sulaeman博士建議各組織在決定展示何種影響力指標之前,先思考自己的使命是什麼。
目前,評估影響力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缺乏標準指標。由於資助者和投資者要求的指標各不相同,給機構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最終,由於申請的過程過於繁瑣,有些機構可能會放棄申請資助。然而,如果業內能夠制定一個標準化的影響力評估模式,就可以減輕非營利組織在行政方面的負擔。
這其中的過程浩大,將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但卻是個值得每個人為之付諸努力的目標。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網BIZBeat
原文標題為Deserina Sulaeman: Traversing Finance an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