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梅雨季节,我们一家从一片蘑菇开始,发现了蘑菇的世界。
现在我们一家,特别是茅根,妥妥成为了都市里的找蘑菇人。何时何地能遇见蘑菇,他都格外清楚。
而我也以此为契机深入了蘑菇的世界,搜集了很多的蘑菇知识、视频和书籍,甚至全家一起去参观了蘑菇博物馆。
大雨滂沱或淅淅沥沥的梅雨季节,因为蘑菇的出现而不再恼人了。这篇找蘑菇攻略或许帮助到你,像孩子那样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这场梅雨,继而内心充满了喜悦。


突如其来的蘑菇情缘
家门口的惊喜
6月19日,邻居发了一个朋友圈,她在小区附近路边的白车轴草丛发现了一丛我从未见过的神秘蘑菇。
这些蘑菇盘踞在一个枯死的树桩上,呈片状,边缘有乳白色的耀目勾边,在绿色的白芯三叶草的衬托下,好似一片祥云。

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 我很好奇,立即发给队友,让他在放学后带茅根去找找看。后来得知,这株蘑菇名为云芝,是一种大型珍贵药用真菌,又称彩云革盖菌或瓦菌,属于多孔菌科植物云芝的子实体或菌丝体。
云芝源自于中国的原始森林,多寄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阔叶树和朽木上,出现在上海实属少见。

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 每一天色泽形态都不同,一周以后的一场雨似乎使它年轻了 一周后,恰逢端午假期,熟门熟路的茅根又带着我去附近的草坪里找了更多的小伞菇。

小皮伞 其实只有1-2cm那么大
世纪公园
端午假日前,队友等待茅根放学的间隙,在世纪公园健步时在一株枯死的杨树下找到了一片各种形态的毛头鬼伞和晶粒鬼伞。

毛头鬼伞

晶粒鬼伞 因为我曾经观察和手绘过一株墨汁鬼伞,所以全家对于鬼伞24小时内会自溶的有趣事迹都了然于胸。

墨汁鬼伞手绘笔记 时隔一天,天降大雨,但爸爸还是兴致勃勃地驱车来回20公里,让我们去访问这片小精灵。
可惜的是,我们来晚了,这片令人惊叹的小小都市奇迹被大雨溶解地干干净净,只留下一片焦黑。

第三天下午,天气放晴,我们再去世纪公园,鬼伞家族仍在地下沉睡。但是不远处就发现一小片丛生蘑菇。

那一天,我们一家从5号门沿着世纪公园的外墙一直走到1号门的停车场,发现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木腐菌和草腐菌,相机收获满满(绝对不敢采摘)。



在世纪公园外侧的步行道上发现的各色蘑菇
前滩公园
世纪公园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很多当年移植来的植物早就成为了土著,生态圈也已修复完整了。附近草腐层保护地非常好,土壤几乎不被翻动,菌丝也就得以生存下来。
而两年才新开放的前滩公园是崭新的公园,似乎还没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圈。我们不是很有把握能顺利找到蘑菇。
出乎意料的是,仔细的搜寻之后,我们还是发现了好多:在一段被法国梧桐完全包裹住的枯木上找到一只不起眼未来得及开伞的蘑菇蛋;在粗糙的树皮之间找到了许多不足5mm的微型小皮伞。


微型的不到5mm的小皮伞和枯木上的小蘑菇

在活树底部发现的丛生粪伞

成片生长的木耳

求助于网页和书籍
人们在野外看到蘑菇,大都会问:
这些蘑菇分别是什么蘑菇?
它们可以吃吗?
但大多数人会想到求助“形色”这类app,但没有答案的话,好奇心也就搁置了。好在我本人总爱不依不饶,求助植物识别app无果后,我会继续在网页和微信中搜索。
六月以来,各地食用毒蘑菇的事件频发,各地的公众号都在普及毒蘑菇的知识,但大多数为抄袭,极少有高质量的原创。估计这些小编在编辑文章时自己也没有见过几次蘑菇吧。


写得比较好是几家比较专业的公众号。
这位普及最毒蘑菇白鹅膏的知识,包括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式(一旦中毒且误诊--由于其假痊愈的特性,误诊的概率相当大,病程几乎不可逆。案例很惊悚,值得一读。)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一读。


最毒不过此蘑菇 by 利维坦 网上的这本小手册中的所用图片均为实地拍摄,专业性比较强。


《湖南常见毒蘑菇中毒防治手册》
但是网络阅读终究是碎片化阅读,非纸质的媒介很难让习惯看纸质书的茅根没事就找来翻翻。既然想趁这个梅雨季节,让茅根深入地了解一下蘑菇的世界,我就要为茅根找实体书。
家里现成的有一本绘本《我的蘑菇朋友》,但似乎信息量不够,于是我又入了台湾作者的《野菇-自然野趣大观察》和DK的《蘑菇大百科》,另外我还入了一本长春的科普作者胡冬林的《蘑菇课》。

《我的蘑菇朋友》
是绘本,信息基本准确,但信息量有限,作为入门书籍可以勾起小朋友的兴趣。

《野菇》
比较专业又易懂的蘑菇分类书籍,因无翻译障碍,蘑菇的名称不易产生歧义。且台湾本岛蘑菇和大陆蘑菇种类相近,参考价值较高。这本书有收藏版和超值版两个版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推荐超值版,轻而便携,现场比对蘑菇时很方便。


《DK蘑菇大百科》
前页的蘑菇辨别分类图比较有价值,但是查找蘑菇并不方便,而且由于蘑菇种类有地域限制,所以可参考性并没有《野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