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梅雨季節,我們一家從一片蘑菇開始,發現了蘑菇的世界。
現在我們一家,特別是茅根,妥妥成為了都市裡的找蘑菇人。何時何地能遇見蘑菇,他都格外清楚。
而我也以此為契機深入了蘑菇的世界,搜集了很多的蘑菇知識、視頻和書籍,甚至全家一起去參觀了蘑菇博物館。
大雨滂沱或淅淅瀝瀝的梅雨季節,因為蘑菇的出現而不再惱人了。這篇找蘑菇攻略或許幫助到你,像孩子那樣從另一個視角看待這場梅雨,繼而內心充滿了喜悅。


突如其來的蘑菇情緣
家門口的驚喜
6月19日,鄰居發了一個朋友圈,她在小區附近路邊的白車軸草叢發現了一叢我從未見過的神秘蘑菇。
這些蘑菇盤踞在一個枯死的樹樁上,呈片狀,邊緣有乳白色的耀目勾邊,在綠色的白芯三葉草的襯托下,好似一片祥雲。

雲芝(Trametes versicolor) 我很好奇,立即發給隊友,讓他在放學後帶茅根去找找看。後來得知,這株蘑菇名為雲芝,是一種大型珍貴藥用真菌,又稱彩雲革蓋菌或瓦菌,屬於多孔菌科植物雲芝的子實體或菌絲體。
雲芝源自於中國的原始森林,多寄生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闊葉樹和朽木上,出現在上海實屬少見。

雲芝(Trametes versicolor) 每一天色澤形態都不同,一周以後的一場雨似乎使它年輕了 一周後,恰逢端午假期,熟門熟路的茅根又帶著我去附近的草坪里找了更多的小傘菇。

小皮傘 其實只有1-2cm那麼大
世紀公園
端午假日前,隊友等待茅根放學的間隙,在世紀公園健步時在一株枯死的楊樹下找到了一片各種形態的毛頭鬼傘和晶粒鬼傘。

毛頭鬼傘

晶粒鬼傘 因為我曾經觀察和手繪過一株墨汁鬼傘,所以全家對於鬼傘24小時內會自溶的有趣事跡都瞭然於胸。

墨汁鬼傘手繪筆記 時隔一天,天降大雨,但爸爸還是興致勃勃地驅車來回20公里,讓我們去訪問這片小精靈。
可惜的是,我們來晚了,這片令人驚嘆的小小都市奇蹟被大雨溶解地乾乾淨淨,只留下一片焦黑。

第三天下午,天氣放晴,我們再去世紀公園,鬼傘家族仍在地下沉睡。但是不遠處就發現一小片叢生蘑菇。

那一天,我們一家從5號門沿著世紀公園的外牆一直走到1號門的停車場,發現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木腐菌和草腐菌,相機收穫滿滿(絕對不敢採摘)。



在世紀公園外側的步行道上發現的各色蘑菇
前灘公園
世紀公園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很多當年移植來的植物早就成為了土著,生態圈也已修復完整了。附近草腐層保護地非常好,土壤幾乎不被翻動,菌絲也就得以生存下來。
而兩年才新開放的前灘公園是嶄新的公園,似乎還沒能恢復到原來的生態圈。我們不是很有把握能順利找到蘑菇。
出乎意料的是,仔細的搜尋之後,我們還是發現了好多:在一段被法國梧桐完全包裹住的枯木上找到一隻不起眼未來得及開傘的蘑菇蛋;在粗糙的樹皮之間找到了許多不足5mm的微型小皮傘。


微型的不到5mm的小皮傘和枯木上的小蘑菇

在活樹底部發現的叢生糞傘

成片生長的木耳

求助於網頁和書籍
人們在野外看到蘑菇,大都會問:
這些蘑菇分別是什麼蘑菇?
它們可以吃嗎?
但大多數人會想到求助「形色」這類app,但沒有答案的話,好奇心也就擱置了。好在我本人總愛不依不饒,求助植物識別app無果後,我會繼續在網頁和微信中搜索。
六月以來,各地食用毒蘑菇的事件頻發,各地的公眾號都在普及毒蘑菇的知識,但大多數為抄襲,極少有高質量的原創。估計這些小編在編輯文章時自己也沒有見過幾次蘑菇吧。


寫得比較好是幾家比較專業的公眾號。
這位普及最毒蘑菇白鵝膏的知識,包括國際上通用的治療方式(一旦中毒且誤診--由於其假痊癒的特性,誤診的機率相當大,病程幾乎不可逆。案例很驚悚,值得一讀。)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讀一讀。


最毒不過此蘑菇 by 利維坦 網上的這本小手冊中的所用圖片均為實地拍攝,專業性比較強。


《湖南常見毒蘑菇中毒防治手冊》
但是網絡閱讀終究是碎片化閱讀,非紙質的媒介很難讓習慣看紙質書的茅根沒事就找來翻翻。既然想趁這個梅雨季節,讓茅根深入地了解一下蘑菇的世界,我就要為茅根找實體書。
家裡現成的有一本繪本《我的蘑菇朋友》,但似乎信息量不夠,於是我又入了台灣作者的《野菇-自然野趣大觀察》和DK的《蘑菇大百科》,另外我還入了一本長春的科普作者胡冬林的《蘑菇課》。

《我的蘑菇朋友》
是繪本,信息基本準確,但信息量有限,作為入門書籍可以勾起小朋友的興趣。

《野菇》
比較專業又易懂的蘑菇分類書籍,因無翻譯障礙,蘑菇的名稱不易產生歧義。且台灣本島蘑菇和大陸蘑菇種類相近,參考價值較高。這本書有收藏版和超值版兩個版本,內容應該是一致的。推薦超值版,輕而便攜,現場比對蘑菇時很方便。


《DK蘑菇大百科》
前頁的蘑菇辨別分類圖比較有價值,但是查找蘑菇並不方便,而且由於蘑菇種類有地域限制,所以可參考性並沒有《野菇》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