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小学在种族和谐日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
十九世纪下半叶,大清帝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在生活困境之中,大批华人移居海外,寻求更好的生路。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把下南洋的华人与到西方的华人做了对比。
与西方华人一直受压迫的边缘状况不同,南洋华人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把这归因于南洋华人所受到的适中挑战。南洋的本土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么咄咄逼人,华人到这里有更大的伸展机会。华人在马来西亚有着很大的文化势力,而特殊的历史条件则把新加坡变为中国之外唯一华人占人口主体的国家。




弟弟幼儿园组织参观牛车水原貌馆,体验新加坡早期华人的生活情况。
新加坡继承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是中华文化的理念却渗透在其中。与民主政治和法制相随的是贤人治国理念和仁政思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行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强力调控和对民生的细致关怀。
英语是各民族共同的官方语言,但是如果只会说华语到这里生活也没太大问题。学校中主要用英语授课,但是华语也是华人的必修课。精明的新加坡人用的是中国大陆的简化字,说的是大陆的普通话,甚至连华语课本都是与中国合作编写的。在日常生活方面,衣食住行与中国都没有多大区别。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在四种官方语言上有明显的反映。四种官方语言分别是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新加坡街头的指示牌上大都同时使用四种语言。
在新加坡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觉得自己浸泡在中华文化中。但是另一方面,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也同时存在于身边。因此,我常和朋友说,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没觉得出国,从美国来到新加坡没觉得回国。
进一步,在对中华文化的保持方面,南洋这里的华人甚至比中国人自己做的还要好。原因是,南洋的华人并没有经历二十世纪对自己文化的自我否定过程。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文化比美国更加多元。美国文化虽说多元,本质上还是白人文化占垄断地位。印度人只占新加坡人口的9%,但是印度人的光之节(Diwali/Deepavali)却是新加坡的公共假日。在美国把拉美人或者黑人的节日定为公共假日,让人难以想像。

一言以蔽之,孩子在新加坡长大,既可以很容易地受到中华文化的同化,也可以很容易地进入西方社会,并且对世界会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宽容的总体观念。
- 未完待续 - 作者:卢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