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小學在種族和諧日這一天舉辦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多元文化。
十九世紀下半葉,大清帝國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在生活困境之中,大批華人移居海外,尋求更好的生路。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把下南洋的華人與到西方的華人做了對比。
與西方華人一直受壓迫的邊緣狀況不同,南洋華人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把這歸因於南洋華人所受到的適中挑戰。南洋的本土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麼咄咄逼人,華人到這裡有更大的伸展機會。華人在馬來西亞有著很大的文化勢力,而特殊的歷史條件則把新加坡變為中國之外唯一華人占人口主體的國家。




弟弟幼兒園組織參觀牛車水原貌館,體驗新加坡早期華人的生活情況。
新加坡繼承了英國殖民時期的政治經濟體制,但是中華文化的理念卻滲透在其中。與民主政治和法制相隨的是賢人治國理念和仁政思想,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並行的是政府對經濟的強力調控和對民生的細緻關懷。
英語是各民族共同的官方語言,但是如果只會說華語到這裡生活也沒太大問題。學校中主要用英語授課,但是華語也是華人的必修課。精明的新加坡人用的是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說的是大陸的普通話,甚至連華語課本都是與中國合作編寫的。在日常生活方面,衣食住行與中國都沒有多大區別。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在四種官方語言上有明顯的反映。四種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新加坡街頭的指示牌上大都同時使用四種語言。
在新加坡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會覺得自己浸泡在中華文化中。但是另一方面,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也同時存在於身邊。因此,我常和朋友說,從中國來到新加坡沒覺得出國,從美國來到新加坡沒覺得回國。
進一步,在對中華文化的保持方面,南洋這裡的華人甚至比中國人自己做的還要好。原因是,南洋的華人並沒有經歷二十世紀對自己文化的自我否定過程。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文化比美國更加多元。美國文化雖說多元,本質上還是白人文化占壟斷地位。印度人只占新加坡人口的9%,但是印度人的光之節(Diwali/Deepavali)卻是新加坡的公共假日。在美國把拉美人或者黑人的節日定為公共假日,讓人難以想像。

一言以蔽之,孩子在新加坡長大,既可以很容易地受到中華文化的同化,也可以很容易地進入西方社會,並且對世界會形成一個更加全面、更加寬容的總體觀念。
- 未完待續 - 作者:盧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