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非国家)
因此,新加坡营造了一个高度亲商的环境,对于跨国公司和他们的高管来说,在新加坡做生意和工作生活确实是近乎人间天堂,几乎不可能更好。
国家富起来了,还要让百姓的生活也好起来。
所以李光耀建立了两个无论在他身前还是身后,都将惠及新加坡世世代代的民生制度,那就是和组屋和“中央公积金”制度。
住房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了群众的基本需求,才能建立国家发展的根基。
1959年李光耀执政之后,马上提出了公共住房计划,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让大部分新加坡人都可以住进他们兴建的组屋。这个就是新加坡著名的“居者有其屋计划”。
执掌此项目的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融合了政府机构和开发商双重角色,负责买地、拆迁、规划和设计,基本上除了请承包商来建造外,负责所有事务。到80年代末就有近80%的新加坡人住上了自己购买的组屋,实现了他“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图景。

各种补贴之下,组屋价格应该算得上合理。这使得几乎每家每户都可住到自己买的房子,又不必成为房奴。对于最贫困的一部分人,政府几乎是偷偷地、免费地把他们塞在组屋的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以降低社会影响。这样也就消灭了流浪汉。
因为管理严格,基本不可能靠炒房赚钱。商品房市场仍然存在,但只限于15%左右住户,涨价也跟绝大多数人没关系。此外,政府组屋的一个特色是按比例把不同种族的住户分配在每一个住宅区, 打破原先不同种族仍各自聚居的社区格局。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种族和谐,强化国民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进而维持社会稳定。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中独立后,李光耀完善了中央公积金制度。此制度在1955年英国殖民时期就曾设立,但那时的目的是强制国民储蓄存款,且只有养老保障储蓄功能。李光耀上任后,扩张到医疗、住房、教育等全方位的储蓄。2018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已经排名亚洲养老制度榜首!

在这方面,李光耀自称“社会主义者”,他认为有必要对国民收入进行适当的重新分配,在教育、住房和公共卫生方面提供津贴,照顾弱小群体,“以抵消自由市场竞争下出现的极端后果”。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是全世界政府最清廉,社会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一切,也要归功于李光耀。
在李光耀的领导下,人民行动党保持了绝对清廉。
因为高薪制度让政府官员不想贪;因为李光耀的铁腕反腐让官员不敢贪;因为深入人心的反贪文化让官员不耻贪,李光耀实现“三不”之法将新加坡反贪工作推向了极致。
于此同时,从上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执政党开始从党外人士、甚至反对党中的精英人群中挑选人才,定向培养。四十年来,人民行动党为了维持新加坡制度的良好运作,一直尝试着更大程度的开放。学法律出身的李光耀为新加坡留下了一套很好的制度和系统,包括财产公示,他作为领导人就亲身示范。
李光耀主张严刑峻法,让新加坡成为犯罪率世界最低,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
漫步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人们看不到身穿制服的“执法员”和“协管员”。但无论是人头攒动的商业中心,还是僻静冷清的社区小巷,没有人随地吐痰,没有人乱扔废物,就连街头的摊贩也都自觉地把周围收拾得干干净净,地面上看不到垃圾。公共场所无人违反禁止吸烟的禁令,交通要道也无人不顾交通指示随意穿行。
古人云:“治乱世用重典。”由于执法严格,处罚严厉,新加坡一直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当地99%的人也都感觉到生活在这里很安全。
在文化方面,李光耀坚定不移地推广华语。当中国来的朋友,在街上能够畅通无阻地用中文与大部分店主交流时,还要感谢李总理当年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两部以底层小人物为主角的新加坡电视剧风行一时,因为采用了不规范的中英文台词,受到李光耀的关注。最终在当时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建议”下,英语剧的主人公去学习班补习英语,中文剧则重新配音,删去所有夹杂了方言的台词。
“我们如果说的是除了新加坡人以外没有人能听得懂的新加坡式华语,好像说‘暗语’那样,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
李光耀坚定于自己的意见,并且对是否应该将之推广到整个国家毫不迟疑,“我们当然要净化华语,要学一种能让13亿多中国人以及全世界都听得懂的华语。”
如今,新加坡将近30%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公立大学学习,比例基本与多数最发达国家相近。其余的也大多可以升入新加坡的5所理工学院(Polytechnic)和三所工艺教育学院(ITE College)。新加坡的大学教育可谓完全融入了英语世界,而且绝大多数本科生都有出国交换学习半年的机会。

于此同时,新加坡可谓找到了一条平衡精英与大众教育的道路。
尽管在教育普及方面成就斐然,他们仍然极其重视和崇尚精英教育。跟中国人一样,新加坡人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诲在华人心中根深蒂固。
新加坡有一套独特的“天才教育”制度,就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物色、选拔、培养“小天才”。新加坡成绩最好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在国内读大学而是像李光耀家族一样直接进入英国牛津剑桥或美国的“藤校”,而新加坡最优秀的大学本科生也基本上会到这些学校读研究生。
除此之外,李光耀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光耀自1959年出任总理至2012年一共官式出访304次,到过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十分之一的外访都是前往中国。
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上台后,李光耀与邓维持极佳之私人关系,许多建言被邓慎重深思考虑。以至于后来中国大陆施行改革开放之后的国策,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新加坡的影响。

2018年12月18日,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李光耀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作为唯一获奖的东南亚国家政治人物,他获中国官方评价为,“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家”。
从1959年担任新加坡总理,到1990年卸任总理,转任内阁资政,再到2011年彻底淡出政坛,他成为民主政治世界中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理。
即便他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李光耀将一个资源匮乏的城邦国家建设成了比英国、美国甚至挪威都拥有更高物质水平的国家。
寥寥文章道不尽李光耀执掌新加坡长达半个世纪的伟大成就,如果真的要简短地总吉他的一生,或许引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他的评价最为合适:
“他是一位真正的历史巨人、现代新加坡之父、亚洲事务的伟大战略家,李光耀将被后代人世代铭记。”
03.
相濡以沫一甲子
在众人的眼中,李光耀的形象一直是严肃的,不怒自威的领袖。但那些人中,不包括他最爱的妻子。
自2008年起,因为两度中风,李光耀的妻子柯玉芝卧病在床。她不能言语,无法动弹,唯神智清醒。每天,李光耀都会花上几个小时陪她说话。有时跟她聊聊工作,有时为她读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者是简·奥斯汀的小说。那都是她的最爱。
多年前,还未改名的哈利·光耀·李习惯了自己在学校中成绩斐然的状态。然而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他发现自己在英文和经济上都落后了——“落在一个叫柯玉芝的小姐后面,她是这所男校唯一的女生,校长叫她颁奖给我。”

他们在新加坡沦陷时坠入爱河,并在战后相约考取剑桥大学,最终于1947年冬天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注册结婚,没有告知父母。李光耀回忆,自己最初只是“在前莱佛士学院的教育被中断的年轻人”,她的父母并不看好他,但妻子对李光耀有信心。
相濡以沫一甲子后,柯玉芝离世。
葬礼上,李光耀在妻子生前最爱的巴赫乐曲伴奏下,将一支红玫瑰放入其棺中,接着把手贴在嘴唇上,再用它轻抚她的脸颊和额头,然后再以其贴上自己嘴唇。
“在安静的时刻,我会重温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是幸福的。”
他在写给妻子的悼词中说:
“……没有她,我会是个不同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当他宣布隐退时,《外交政策》杂志曾试图为其政治生涯下一个结论:
“新加坡向世人证明了,即使没有西方式的民主,国家也同样可以有担当,政府永远都存在,对公民有求必应。”
但他们不觉得会有第二个国家能达到新加坡那样的效率,这一切都是因为李光耀——再难有一个当代领导人,像他那样自律,同时又有如他一般推行纪律的决心。
04. 让“神”安息
2015年3月23,李光耀逝世,享年91岁,同月29日,新加坡为他举行国葬。
李光耀逝世一周年之际,新加坡各地从本月起举办100多场活动,包括追思会、诗歌朗诵、植树和健走,缅怀这位“国父”。
2016年3月21日,新加坡《海峡时报》头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旗帜》,配图是一幅近两人高的李光耀画像,由110名青年用4877块代表新加坡国旗红白两色的橡皮擦拼成。

对此,李光耀的女儿,李玮玲在社交网站个人主页上发表日志说,这一活动“用心良苦”,“却令我畏缩”。她相信父亲如果在世,会反对这种“英雄式膜拜”。
李玮玲强调,李光耀“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和任何任人唯亲的迹象”。
“任何崇拜行为都可能导致反作用,使下一代新加坡人以为我父亲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名利或创建一个朝代。”
或许,我们应当留出一些空间,让一些觉得去年父亲去世后的活动不足以表达敬意的人抒发他们的情感,”李玮玲说,“但纪念李光耀的更好方式,是我们一起为了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福祉而努力工作。”
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前总理吴作栋赞同李玮玲的看法。
“我跟李光耀认识有40年左右,我清楚他的情感……他会更愿意我们思考他的价值观,思索他为新加坡作的贡献,为今后建设新加坡奠定基础。”
吴作栋在参加一场纪念活动时说,他也不赞成人们用高调的方式纪念李光耀。李光耀生前一直放眼未来,希望生活一如往常,“实际上,他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新加坡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是纪念他的最好方式。”
时任国会议长,现任新加坡总统的哈莉玛则认为,正在进行的众多纪念活动并不是要给李光耀唱赞歌。她说,今年是李光耀逝世一周年,考虑到李光耀逝世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悲痛,这些活动有助于抚平人们的心灵。
她表示,如果年年举办纪念活动,或者活动旨在展示对李光耀的崇拜,把他请上神坛,“那的确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