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医生阿富汗人道行医18年,是什么牵引他一再道别父母,回到村庄?

2024年09月09日   •   2736次阅读

王德扬医生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为难民和居民提供了18年的医疗和人道服务,并成为首位获得国际普费弗和平奖(International Pfeffer Peace Award)的新加坡人。他为什么愿意放弃舒适的生活,选择在没有Wifi、没有抽水厕所的阿富汗村庄当义工?

本期《早人物》,王德扬医生分享了独特的经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富同理心、更有活力、并收获了更全面的健康。

为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居民和难民提供医疗和人道服务,王德扬成为唯一获得国际普费弗和平奖的新加坡人。(龙国雄摄)

坐在眼前,时不时发出爽朗笑声的王德扬(55岁),或许是新加坡唯一住在三房式组屋、出门搭公共交通工具的医生。

他的物质生活简朴,却是精神世界的富翁—享受生活、远离攀比。

1993年,他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做了七年普通科医生。

一次,一位病人离开诊室时随口问:“嘿,医生,有个巴基斯坦组织,需要医生帮忙难民。有兴趣吗?我可以帮你联系。”

病人还掏出一张阿富汗父女的合照送他。照片中的父亲穿传统服装,女孩乖巧可爱。

这张照片过后一直摆放在诊所桌上,他每天都能看到,最终牵引他到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奎达(Quetta)。

当了七年普通科医生之后,王德扬放弃舒适的生活,选择在没有Wifi、没有抽水厕所的阿富汗村庄当义工,人生却因此变得厚实。(龙国雄摄)

“这是生活里的偶然性,照片触动了我,决定去探索不同的机遇。”

访谈中,为了隐私与安全,他不愿公开这对阿富汗父女和加入和平志愿者组织者的照片与姓名。

王德扬说,他被人类的爱所激励。“那种发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慈悲与善意。我希望能运用自己的医学技能和训练来帮助他人。”

虽然可以在任何地方提供援助,但他尤其关心那些连基本生存需求都难以满足的人,“当帮助阿富汗难民的机会来到时,我义不容辞。”

王德扬也说,他对中亚地区(包括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感到好奇,想了解这些人如何在贫困和腐败的环境中生存,尤其是阿富汗人民,他们又如何应对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2002年,他踏上奎达的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教育”。奎达有约200万名难民,他先适应了两年,2004年才深入阿富汗村庄服务。

2020年3月,冠病疫情暴发初期,他返回新加坡,继续在线上帮助逃离家园的阿富汗难民,给予心理健康支持。2021年8月,塔利班宣布组建新政府,他就再也没回去。

治疗身体伤痛

也须修复心灵创伤

18年的生涯,他领悟到两点。

第一,健康不仅限于身体,还包括情感、社会健康和人性。他意识到,治疗身体伤痛固然重要,但心灵的修复同样不可忽视。

第二,他放下了对人的批判。智慧和科学应当帮助人们接纳和理解生活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将人以“成功”或“失败”区分。

“作为一个物种,所有智人(Homo sapiens)都算成功生存了。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没有‘成功’或‘失败’之人,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大脑和身体,帮助我们共同繁荣生存,而不是独自存活。”

人们不断攀比

引发更多焦虑

王德扬住在阿富汗巴米扬省(Bamiyan)的偏远村庄七年。这是他走回村庄的狭窄路段。皑皑白雪是阿富汗大部分水源的来源,但如今降雪量比过去少了许多。(受访者提供)

王德扬强调,在学校、工作或社会中,对人进行排名、贴“成功”或“失败”标签,既不科学也不友善。

他说,现今社会,人们容易陷入攀比的陷阱,不断想着如何超越他人,结果引发更多的焦虑,这是可悲的。

他坦言,每次回新加坡,见到富裕的医生朋友和同学时,难免会比较,甚至会问自己,人生是否错过了什么?

但他也反思,为什么要为虚荣牺牲生活?这些比较不过是虚假的架构,不值得追求。

他说,阿富汗人虽贫穷,却乐于分享食物,这是一种美好的体现。

新加坡诊所有关门时间

在阿富汗没下班这回事

王德扬在阿富汗巴米扬省(Bamiyan)的偏远村庄工作。他从住所骑电单车到巴米扬中心需半小时左右。(受访者提供)

在新加坡开诊所,时间一到就“收档”,但在阿富汗没下班这回事,工余若有村民从老远山谷跑来,都得看诊。

王德扬在阿富汗巴米扬省(Bamiyan)的偏远村庄工作了七年。除了看病,他也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和急救培训。

王德扬在乡村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当地村民教他骑马。(受访者提供)

当地村民卫生差,腹泻是死亡主因。为此,他与公共卫生部合作设立培训中心,并与省政府和当地大学合作,教育民众提高社区卫生水平。

王德扬也遇到了许多渴望和平的当地青年,促使他在2009年创办“阿富汗和平志愿者”,推动非暴力事业,并倡导平等与环保。

这组织活动包括帮助街头儿童上学、分派棉被和鞋子给贫困家庭、推广家用太阳能项目、组织心理健康讲座。

辍学男童大街上卖香烟

遇王德扬改变人生轨迹

他在街上遇见一名兜售香烟的13岁男孩法里德(假名)。那次偶遇改变了这男孩的人生。

法里德因为须半工半读,学习进度较慢,常遭老师处罚。他决定辍学,加入和平志愿者的组织,在成员协助下迅速掌握阿富汗方言达利语,协助管理有百多名街童办的学校。

男孩后来考上大学,结婚生子。2021年8月,美国盟军撤离阿富汗,和平志愿者等组织关闭,这名男孩获得庇护,移居欧洲国家。

2012年,王德扬转到喀布尔,这组织的一些青年也跟着他,继续推动和平项目。他也在那一年,获国际普费弗和平奖。这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设立的年度奖项,旨在表彰那些为世界和平、国际理解和冲突解决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在巴基斯坦奎达的王德扬,与阿富汗难民儿童在一起,分发一些冬衣给他们。(受访者提供)

塔利班统治时期,经常与介入的美国盟军在村庄战斗,苦了夹在中间的老百姓,面对生命威胁。

王德扬也经历过炸弹袭击惊魂。爆炸就发生在他住家附近,震碎了玻璃窗,幸而人无恙。

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信战争无法解决问题,还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新加坡没有战争,但学校和职场的竞争心态也像一场‘内心战争’,我们因为害怕失去(怕输),而不敢与人合作和分享。”

长时间处在战区,王德扬也和阿富汗人一样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演变为慢性压力。

他描述:“慢性压力让我始终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容易发怒,爆发时像火山,对阿富汗朋友大声喊叫。”

为了自我治愈,他学习情绪管理,并视为生存的必要条件,慢性压力与愤怒得以缓解,保持心理健康。

阿富汗的岁月教会王德扬情感关怀的重要。他现在提倡情感关怀,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人陷入压力和焦虑。

他说,如今的自己更有人性、更有活力,也更健康。“以前,我只关注身体健康,却忽视了情感和社交健康。结果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的健康,其他三分之二像机器人或半死不活!”

腹泻和肺炎等传染病是阿富汗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的营养不良加剧了这一状况。图为王德扬在当地的村落为一名腹泻的儿童看诊。(受访者提供)

回到新加坡后,王德扬继续服务于新加坡难民支援小组(Advocates For Refugees),主要为马来西亚的难民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他说,马来西亚非《联合国难民公约》签署国,不提供难民营,但允许联合国难民署(UNHCR)在吉隆坡设立办公室处理难民庇护申请。

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马国的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有约19万零370人,来自缅甸的有约16万7360人,包括近11万名罗兴亚人。

此外,王德扬每周二还到朋友的诊所Mission Chuan Medical Clinic看诊,也辅导和协助有心理压力的患者。

王德扬和几名阿富汗志愿者以及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在喀布尔教育大学(Kabul Education University)开办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受访者提供)

村庄没电没自来水

冬天得生火取暖

在阿富汗那样的环境生活,是不是像“苦行僧”?王德扬正是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坚持的人。

在那个保留“中世纪风貌”的村庄里,没有Wi-Fi的情况下,王德扬是如何与外界保持联系并生存的呢?

他说,村子不仅没有Wi-Fi,刚到的第一年,连电也没有。唯一上网的机会,是当他到工作的国际组织办公室里做一些要用到电力的工作。

后来,他买了一块太阳能板,每晚为房间供应几个小时的电力,那也只能点亮LED灯泡和为诺基亚3310这款“非智能”手机充电。

几年后,村民靠着流过村庄的河水,安装水力发电系统,但也只能在一些夜晚提供2到4小时不稳定的电力。

至于水源,他必须步行到附近汲取泉水;做饭则在房间的走廊上,用小煤气罐简单烹饪。

厕所是共用的,长方形地毯挂在入口,就是门了,“当然不能上锁!”王德扬笑着说道。

粪坑满了,房东会清理,用土壤混合粪便充当农作肥料。

“没有浴室,夏天时,每周去几次市集的公共浴室,冬天去得更少。骑电单车到市集大概要半小时,脚踏车则需45分钟。”

村里的泥房没有现代化的电气或燃气供暖系统,冬天的温度可以低至零下25摄氏度!

像其他村民一样,他用一个金属壶状的加热器取暖,烟雾通过管道从烟囱排出,“晚上,我大多用木材生火取暖,同时泡上一壶热茶。”

大多数阿富汗人以务农为生。王德扬(右)在邻村的农田,帮村民一点小忙。(受访者提供)

在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省生活期间,他常常在村庄周围的山谷和山上散步,有时还与村民一起在农田里劳作,尝试种植各种蔬菜。

“在土地上劳作对我来说不仅是疗愈,也是与村民建立社交联系的一种方式。”

移居到首都喀布尔后,他的休闲方式也不同了。他居住在一个多元种族的社区,最简单的消遣方式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偶尔去看一场电影。

1/2
下一页
新币兑人民币又新高!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新加坡人首选出国目的地!
2025年07月02日   •   6万次阅读
刚刚,新加坡人又能再领300新币补贴!
2025年07月02日   •   3万次阅读
新加坡人等了十年!5分钟出国,中国制造
2025年07月02日   •   3万次阅读
“从中产到破产,只隔着一个新加坡?”——新移民中产家庭生存实录曝光!
2025年07月01日   •   2万次阅读
事关准证、汇款、出入境!7月,这些大事将影响全岛604万人
2025年07月03日   •   2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如果接到+65或者8开头的电话要注意了
2025年06月28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毫无个性,冷漠!旅游后大失所望”
2025年06月29日   •   2万次阅读
83岁蔡澜安葬新加坡!来看看他笔下的海南鸡饭和咖喱鱼头
2025年06月30日   •   2万次阅读
看看七年内,新加坡地铁是否通到你家门口?
2025年06月29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电信公司狂推“无国界”数据配套!不用激活e
2025年06月30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这么小,抵抗有什么用?挡得住吗?
2025年07月04日   •   1万次阅读
新柔地铁要来了!中马跨境火车正式进入退役倒计时
2025年06月30日   •   1万次阅读
撕掉"最贵"标签!新加坡的平价生存法则
2025年06月28日   •   1万次阅读
你真的适合在新加坡生活吗?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2025年07月01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5大数字银行!存款消费更划算~
2025年06月28日   •   9918次阅读
看惯了珍珠坊熟悉的黄绿色外墙 你喜欢它红艳艳的新装吗?
2025年07月01日   •   9747次阅读
前夫抢人!她从杭州追到新加坡,只为夺回6岁的孩子......
2025年06月29日   •   9576次阅读
新加坡巴士上丢东西怎么找回来?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7月03日   •   9234次阅读
黄循财喊你领钱了,这些人最高可领800元
2025年07月03日   •   8892次阅读
新加坡华人正在消失?为啥70%华人选印度人做官,文化舆论成推手
2025年06月30日   •   8721次阅读
从清北到牛津再到南洋理工博士,在新加坡送外卖的背后真相
2025年07月02日   •   7011次阅读
在新加坡购买彩票指南!手把手教你
2025年07月02日   •   6840次阅读
新加坡前内阁部长将出任南洋理工大学高级顾问
2025年07月04日   •   6840次阅读
新加坡组屋区要开通无人巴士了!中国造,靠谱吗?司机怎么办?
2025年07月03日   •   6669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