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李總理昨早(5月26日)在新加坡宏茂橋集選區和盛港西單選區舉行的開埠200年紀念活動上說,早期到新加坡落地生根的先輩在默默耕耘同時,也把各自的習俗傳統帶來,豐富了我國文化傳統、社會及國家,是寶貴的資產,值得傳承給下一代。
多姿多彩的傳統習俗有助建立國家身份認同,同時加深新加坡人的文化底蘊。李顯龍總理指出,先輩傳下來的風俗習慣是寶貴的資產,值得傳承給下一代。
新加坡宏茂橋集選區和盛港西區昨天上午舉行開埠200年紀念活動,也是該區基層組織顧問的李總理是活動嘉賓。
李總理致辭時指出,早期到新加坡落地生根的先輩從東南亞、中國、印度以及世界各地前來,默默耕耘辛苦工作,同時把各自的習俗和傳統帶到這片土地來,豐富了新加坡的文化傳統、社會以及國家。
他說:「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結婚的習俗,每個族群的結婚習俗都不相同,但是各有各的特點和重要的意義。」
李總理舉例說,就算是華族,不同籍貫的婚俗也有差異,例如福建人結婚時男方要準備米佬餅,廣東人要一整隻的燒豬,潮州人就得準備花生糖,而且要在天亮前娶新娘,以討個吉利。
為了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年,宏茂橋集選區和盛港西區邀請了90對夫妻到場重新宣誓婚約,其中不乏結婚超過50年的夫婦,也有些去年才剛踏入婚姻的殿堂。
李總理說:「今天我可以算是大家的見證人,所以恭祝在場的每一對『新人』……恩恩愛愛,白頭偕老,今後過著更幸福美滿的生活。」
超過1400名居民參加了昨天位於宏茂橋的德義民眾俱樂部舉行的活動。除了讓「新人」重新宣誓婚約,民眾俱樂部也準備了不同族群在婚禮上用來招待來賓的小食給出席者品嘗,其中就包括華族的豆沙餅、馬來族的千層糕等。
現場也展示了各族婚禮服飾及用品,更請來各族在不同年代結婚的夫妻,在場分享他們當年的婚姻習俗。
退休人士吳冠永(73歲)和同齡妻子1967年結婚的時候並沒有舉行傳統婚禮。他們當時手頭並不寬裕,也認為得到雙方家長和親友的祝福就已足夠,因此簡單地到婚姻註冊局登記之後就一起生活,不知不覺已共度了52年的光陰。
兩人婚後就在x宏茂橋附近的甘榜里租了個房間,到了1970年代才搬進一間三房式組屋,在那裡養育三名孩子和四名孫子,一直住到今天。
談到維持50多年婚姻的秘訣,吳太太微笑著說:「我們不是沒有吵架,但有事情一人退一步,很快就會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