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南安梅山籍旅馬僑領、「新加坡報王」李成楓,幼年時僅念過兩年半私塾,自己被耽誤了,推己及人,惟恐下一代也誤了求學良機,為華文教育傾盡心血。
即使離開人世25年了,他的道德功業,仍巍然屹立,身後的事業正被後人發揚光大,馬來西亞眾多中小學、廈門大學成楓樓及其萬千學子,可以作證!
新加坡報王,每天嚼咖啡就為了省下2分錢

廈門大學嘉庚樓群之成楓樓(二號樓)
從南普陀一側看,廈大校園映入眼帘的最顯眼建築,就是嘉庚樓群。嘉庚樓群,是廈門大學邁入21世紀的標誌性工程,於1998年開工建設,於2001年學校八十周年校慶時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嘉庚樓群共有五座建築,分別為主樓頌恩樓(三號樓),樓高21層,其餘四座均是6層,分別為保欣麗英樓(一號樓)、成楓樓(二號樓)、祖營樓(四號樓)、和鍾銘選樓(五號樓)。其中,成楓樓由新加坡華僑吳定基、李織霞伉儷捐資528萬元興建,並以李織霞女士的父親李成楓先生的名字命名。
廈門大學建校於1921年,人人都說廈大美,勿忘校主陳嘉庚!可我要說,更不要忘了陳嘉庚女婿李光前的功勞,也不要忘了李光前身後的福建梅山芙蓉李氏家族。
南安梅山芙蓉李氏,以族規倡廉重義,務勤崇儉,在族規家訓的精神推動下,其族內賢達輩出,有為民伸張正義的清官,也有赴國難不懼殉軀的武將,更有愛國愛鄉的傑出僑領,比如李光前、李引桐、李成楓等著名僑界人物。

廈大成楓樓捐建人吳定基(右)、李織霞(中)夫婦
李光前與岳父陳嘉庚二人,有知遇之情、翁婿之情,亦有朋友之情,他也是陳嘉庚精神不折不扣的傳承者之一,是繼陳嘉庚之後又一位以傾資興學而彪炳青史的商界人物,翁婿接力慈善公益,在中國近現代商業歷史及華僑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
廈大初創時期,李光前就曾給予重要的辦學經費資助,特別是他幫助岳父陳嘉庚在經濟不濟的情況下渡過了難關,在維持廈大的生存和發展上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建國後,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進入擴建、重建時期,僅1950年起至1955年這五年,由女婿李光前捐款、陳嘉庚主持擴建的廈門大學新校舍共計有25幢。廈大的建南大會堂、南安樓、南光樓,「建」是福建之意,而「南」字,就是李光前祖地南安。
另外,李光前家鄉梅山的舊稱「芙蓉」,故有芙蓉樓;豐庭樓的「豐庭」,是李氏宗族祖居地;國光樓的「國」和「光」,取名於李光前的「光」及其父親李國專名字中的「國」。廈大的競豐樓,取名於李光前李氏祖居的競敏村、豐庭村;而成義樓、成智樓、成偉樓,則是陳嘉庚的外孫、李光前三個兒子李成義、李成智、李成偉名字來命名的。
芙蓉李氏先賢故事,光耀後世,李光前愛祖戀鄉,被新加坡、馬來西亞社會推崇為「華人中的第一人」,也影響了其族親及後人。像祖籍南安石井後店村的李成楓愛婿、新加坡愛國愛鄉僑胞吳定基、李織霞夫婦,除了捐資建設廈大嘉庚樓群「成楓樓」外,還資助家鄉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創辦幼兒園、遷建小學、助建中學,並設立南安市厚德學園。另外,像光前學村、光前醫院等建設,都留下了吳定基不辭辛勞的身影。
受新加坡李氏基金委任,吳定基還是芙蓉基金會名譽董事長。李光前長子李成義對他如此評價:「心繫家國,情傾公益,慷慨捐輸,當仁不讓,深孚眾望,更重要的是有一顆金子般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新加坡報王李成楓
「一個人擁有『勤』是一種福氣,要出人頭地,就要埋頭苦幹。一般第一代創業靠勤儉和拼搏而白手起家,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拓荒者』;到了第二代,由於第一代創下的基業已成氣候,生活條件比較寬裕,他們比第一代更有機會接受更高深的教育,從而以更加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來壯大父業,可稱得上是『守成者』;而第三代則是『咬著銀湯匙出世』的養尊處優的新生代,不僅很難理解第一代先輩的勤儉美德,而且天生擁有、不思進取,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敗家者』。因此,我是告誡我的子孫們,一定要謹記『富不過三代』祖訓,一生以勤儉為立身之本。」
以上這段話,是「新加坡報王」、曾任《南洋商報》董事會主席李成楓回顧自己一生,深有感觸而說的,更是詮釋傳承不易的最好警示語。
李成楓,1908年生於中國福建南安梅山鎮蓉溪村,和陳嘉庚女婿李光前是族親,他不但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積極的社會工作者,對慈善及教育事業更是不遺餘力,特別是其對華文教育所作的貢獻,至今仍為新馬華人所樂道。
李成楓生前,曾擔任馬來西亞橡膠公會總會長、吉隆坡及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副會長、名譽會長,雪蘭莪福建會館副會長、《南洋商報》董事主席、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董事長、南安市芙蓉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可他一介布衣起步,沒有顯赫家世和過億家財,卻因一生默默耕耘,立功立德,其精神及留下的事業永留人間,垂典萬代。
1995年10月17日,李成楓在吉隆坡逝世,享年87歲。靈柩發引還山那天,送殯隊伍長逾十公里。被譽為新加坡「國寶」的潘受先生撰輓聯:「真正理解並號召繼承陳嘉庚精神,君是健者;深切愛護且慷慨舉辦我華文教育,世失斯人。」

嘉庚樓群二號樓「成楓樓」
李成楓一生節儉淡泊,從不沾菸酒,有許多傳世佳話;其中,最為人樂道的當屬「半杯咖啡」的故事。
曾任《南洋商報》董事會主席的李成楓說:「當年一杯咖啡,不過區區4分錢,我又特別喜歡喝咖啡提神,可是又捨不得浪費千辛萬苦掙來的血汗錢,怎麼辦?」
李成楓回憶:「為了既過咖啡癮又能少花錢,我每次只喝半杯咖啡,然後再加半杯不要錢的水,如此一來,我每次嚼咖啡都可省下2分錢。」
五年前,50多歲李成楓的孫子李仲原,帶著自己的太太及兒子,從馬來西亞回梅山蓉溪村祭祖,他說:「們會一如既往地支持家鄉建設,讓李成楓的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為了省2分錢,只喝半杯咖啡,李成楓雖不是個大富豪,可他特別重視親情鄉情。上世紀80年代末,李成楓年年回南安家鄉,還特意帶著兒孫,讓他們參觀光前學村建設、熟悉鄉情民俗,引導其家族後裔關注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此外,讓李兆生出任芙蓉基金會理事長,就是由他物色力薦的。據報道,李成楓生前曾捐資興建南安耕儔幼兒園、耕儔公路大橋、梅蘇公路、蓉溪與梅峰兩村水泥路等慈善公益事業。為使家鄉農田免受旱澇之虐,李成楓還捐資建設蓉中第一抽水機站,修復競蓉圳渠、東溪攔水壩和蓉溪發電廠,建造村公廁,又在家鄉捐建南安全市首台水輪泵站和糧食加工廠等。
李成楓的人生哲學,就是做人一定要一諾千金,絕不能背信棄義。要在社會上立足,須做到「誠」及「信」,待人以誠,為人有信。他曾給兒孫晚輩的辦公室親筆題字:「勤奮不息」,作為對後輩的勉勵。
掙錢多少是個夠,財聚多少是個頭?

福建南安梅山芙蓉李氏家廟
數年之前,李光前、李成楓家鄉福建南安梅山芙蓉李氏家風家訓教育基地正式完工,基地原為「進士第」,是李氏祖先、明代進士李振盤之故居。
芙蓉李氏家風家訓教育基地基地展館展出的有李氏家訓范錄、典範人物故事、四字箴言、名人語錄等內容,甚至還有情景體驗區,讓人對芙蓉李氏的族規家訓有近距離、真實生動的體會。
據梅山鎮《芙蓉李氏族譜》記載,聲名鵲起的芙蓉李氏,其遠祖在唐末五代隨王潮南下,分居八閩各地;芙蓉李氏的開基祖為廣孫公(1324年-1379年),攜眷定居武榮芙蓉鄉,繁衍生息至今。李振盤,為芙蓉李氏九世祖,被敬奉為芙蓉李氏的「文章之祖」,當年他科舉中了進士,為芙蓉李氏首開甲第之門。
芙蓉李氏《家范錄》,迄今已傳承近500年歷史,《家范錄》「務勤崇儉」條規載稱:「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士勤於讀,則富詩書。農勤於耕,則裕谷粟。女勤於織,則余布帛。以至商賈百工未有不以勤立業者。」
芙蓉李氏湧現了很多著名僑界巨擘,如愛國僑領李光前、「新加坡報王」李成楓、中馬建交的「和平使者」李引桐等。像李成楓等從小從芙蓉李氏的族規家風汲取智慧,涵養德性、修身謹行。李成楓一生待人接物,講求原則,處事公私分明;他遇事認真,力求完美;以身作則,出錢出力,腳踏實地,興學辦教;這些都與其傳承家風家訓放不開的。
對於財富,李成楓有個超然的理念,他認為「掙錢多少是個夠,財聚多少是個頭,只要平平安安過日子才是最真實的,把所擁有的財富奉獻給社會,才是一個人賺錢的最終目的。」

梅山芙蓉李氏家風家訓教育基地
李成楓,1908年生於福建南安梅山鎮蓉溪村,其祖父是清末武舉人,他從小就被父母送給膝下無兒的舅舅做養子。
取名李成楓,還有個源頭,當年他叔叔到北京考舉人,看到京城街道兩側都是美麗的楓樹,歸來後聽說新生侄兒五行欠木,於是,就給新生的侄兒取名「李烏楓」。和族親李光前之子李成義一樣,他也是「成」字輩,後改名為李成楓。
幼年時,李成楓因家貧,難以系統求學,僅念過兩年半私塾。他日後回憶道,又為農事掣肘,常需下田耕作,實際坐在學堂讀書的時間,也就一年多,這也是他畢生憾事。他說:「我所受的教育不多,正式入學堂也不過幾年光景罷了。我的外公是晚清武舉人,設師塾班授課,我就是在他的教導下,自小熟讀四書五經,至於其它的知識,都是靠自修和工作實踐中得來的。」
為了謀生,1927年,19歲的李成楓下南洋。當時,母親賣了全家可賣的糧、糖,籌得9.6元讓他做盤纏。從南安鄉下到廈門碼頭時,李成楓那點錢差不多花光了;當時,他懇求船家讓他賒船費,可船家見他又瘦又小,擔心他無法還款,最後還是兩位同鄉叔輩作擔保人,從坐上前往新加坡的船。
初到新加坡,李成楓在陳嘉庚旗下的鞋廠當衛生巡察員,每個月薪金為18元,但他卻能省下一半的錢。後來,他換了第二份工作,在一家華人開的中式酒店身兼數職,從賣酒,到記帳、匯兌,再到代人讀信、寫信等,收入也比以前多。不過,後來酒店老闆生意失利,他只好到市郊一家雜貨鋪做事。1930年秋,李成楓回到南安老家成婚,但因當時軍閥混戰,無法立身,數月後只好攜妻子再度下南洋。

李成楓
二度到新加坡後,1931年,李成楓在同鄉族親、也就是陳嘉庚女婿李光前創辦的南益樹膠公司任書記,後被派往南益機構在吉隆坡的分廠,榮升為經理,月薪300元。
獨當一面,對於李成楓來說如魚得水,他兢兢業業,埋頭鑽研,特別是憑著個人聰明才智,頂著西方壟斷資本的重壓和橡膠行業不平等競爭,還化解了經濟蕭條帶來的各種衝擊。在南益,他精心開拓樹膠、植物油、餅乾及機械工程等業務,日後成為集團旗下南益油廠、聯興樹膠、南益餅乾董事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27歲那年,他已是北馬來西亞)10多家橡膠公司同業公會的會長,被稱為「老人家」,也就是業務老行家,經常領導同行討論橡膠價格的設定。此外,李成楓還曾擔任馬來西亞橡膠公會總會長、吉隆坡及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副會長、名譽會長,雪蘭莪福建會館副會長、《南洋商報》董事主席、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董事長、南安市芙蓉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
此後,李成楓一輩子都和南益結緣,深得李光前的信任和倚重,事實上也成為李光前開創偉業的左膀右臂和得力助手,光是在南益總行,他當了60年的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