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號
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
引起了媒體、公眾
對外賣小哥、平台系統的關注
文章從外賣騎手的視角
詳述了「外賣騎手成為高危職業」
並抨擊了
「配送時間太短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阿吐前兩天還在跟朋友抱怨
新加坡這邊送個外賣也太慢了
啥時候能像國內那樣
20分鐘就能取到餐
萬萬沒想到
這樣一篇文章
就把讓國人引以為傲的
「中國外賣速度」
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讀者情緒被引爆
社會輿論也在短時間內發酵
上一秒還在對著電話喊
』我的外賣怎麼還沒到?!』的社畜們
這一秒就已經開始感嘆
外賣小哥被束縛的命運

阿吐不由得想探究一下
什麼時候開始
外賣成了如此高風險的職業?

今天來看
中國外賣
從2013年到2016年迅速起飛
剛開始
沒有算法系統的支配,
配送時間還是一大痛點
但是這一痛點似乎被各個平台的
巨額補貼
所帶來的價格優勢所掩蓋了


隨著國內外賣市場
逐漸被美團、餓了麼、百度等幾家巨頭霸占
補貼戰逐漸熄火
當價格不再有巨大優勢的時候
用戶對「配送時間」的敏感度
就凸顯了出來

於是各大平台間的競爭
從價格優惠的強度上
轉移到了配送時間上

為了用戶體驗
為了比競爭對手送得更快
在極其慘烈的競爭環境之下
平台的系統
把配送時長縮短,再縮短。


這個鍋該平台來背嗎?
該!
平台算法系統必然有可以優化的地方。
9月9日凌晨,餓了麼表示將在app新版本中添加「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按鈕。
緊接著,美團發布聲明表示,調度系統會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惡劣天氣下,系統會延長騎手的配送時間,甚至停止接單。

但僅僅是平台來背鍋嗎?
我不這麼認為
市場供需決定了
平台的存在和算法的意義
哪家外賣平台
是靠安全、舒適
來贏得用戶,俘獲市場的?

2016年春節送所有外賣騎手回家過年的百度外賣,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它連被這次被社會大眾譴責的機會都沒有。

Grab Food在官網寫著:騎手的安全是第一位。即使沒有美團、餓了麼兩大巨頭,他敢進軍中國市場嗎?如果有這個膽量進去了,用戶會買單嗎?

千萬不要說:「我點外賣,從來不催小哥,愛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
美團、餓了麼兩個平台,日均用戶加起來7000萬,真的一點不在乎送餐時間的,又有幾人呢?
沒有「速度」,一切都不存在。 至少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

要讓配送速度放慢,配送時間延長,人心不允許,競爭不允許,外賣小哥也不允許。
配送時間變長,意味著單子變少,單子變少,意味著收入減少。
大多數外賣騎手,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頂樑柱。之所以選擇外賣行業,是因為自身技能匱乏,而送外賣又是為數不多靠譜的選擇之一。他們願意減少收入嗎?
身在能吃苦就有收入的外賣行業,他們抱怨歸抱怨,但還是會給自己上緊發條,加快腳步送下一單。

回到新加坡
為什麼新加坡的外賣騎手
似乎沒有這樣的困境?
或許是因為
在新加坡
我們工作相對輕鬆
競爭壓力小
還不至於到不吃外賣就不行的境地
即使是上班族
也能優哉游哉
到hawker center吃個午飯

不像國內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為了外賣爭分奪秒
沒有足夠的需求
平台自然也不會去」壓迫騎手「
是好事嗎?
或許吧

但對我這種
習慣了點外賣的死宅來講
我還挺希望
新加坡的外賣也稍微快點

什麼時候 Grab Food能出能一條通知 《你將少等5分鐘》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