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形容條碼長得像「監獄」。(網際網路)
作者 侯佩瑜
4月3日是條碼(barcode)誕生的50周年紀念日。
由不同粗細條紋和數字組成的條形碼早已是零售業、醫療業、圖書業、物流業等各行業司空見慣的商品標籤。
這個看似簡單的圖案雖然只有短短半個世紀的歷史,卻為各行各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條碼記錄了產品的所有信息,讓你知道產品的來源、去向、價格和有效期等。
條碼可以讓超市了解每種產品的數量,知道什麼時候耗盡庫存,何時需補貨,該有多少庫存才合理,確保不會出現缺貨等情況。
條碼技術應用在庫存管理,省去了手寫票據和輸入電腦的步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數據顯示,全球至少有200萬家公司在使用條碼,每天會聽到Barcode被掃描的嗶嗶聲60億次,因為每秒就有約7萬件標有條碼的商品在全球各地售出。
別忘了我們的護照、身份證、駕照、機票等重要文件上也有條碼。
誰發明了條碼?
已故的美國發明家 Norman Joseph Woodland 和 Bernard Silver 聯手發明了條碼,並在1952年10月7日獲得這項技術的專利。
當時條碼採用的還是環形設計,需要一台裝有500瓦特發光體的巨型掃描儀才能完成掃描。
由於當時市場上沒有讀取代碼的方法,他始終無法對其進行開發。

(網際網路)
約20年後,到了1971年,已故美國工程師喬治·勞雷爾(George Laurer)才完善了這項技術,並開始走向商業化。
1973年4月3日,這個標識產品的標準UPC(Uniform Product Code System)得到了美國多家大型零售商和食品公司同意使用。
1974年6月26日在美國俄亥俄州(Ohio),全球第一個被掃描的產品是:
箭牌的Juicy Fruit口香糖口香糖!
如今,這包口香糖放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歷史博物館展覽。

(美國歷史博物館)
1977年,這套條碼國際化了,當時被稱為 EAN-13。EAN是歐洲商品編碼(European Article Number)的縮寫,13由13個數字組成的編碼。
其他條碼規格包括 EAN128、EAN8 和 ITF(Interleaved Two of Five)等。
如今,非營利組織國際物品編碼組織(Global Standard 1,簡稱GS1)負責管理條碼系統,其成員約有來自151個國家和地區的200萬家公司。
GS1是設立全球供應鏈條碼的非營利組織,為每種產品提供獨一無二的全球交易品項識別代碼,然後將其轉換為條碼。每家公司都必須根據銷售額支付年費,最高每年近5000美元(6650新元)。
新加坡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條碼?

樟宜機場推出行李追蹤服務,讓特定航空公司的旅客通過iChangi應用,隨時掌握自己的行李信息。使用行李追蹤服務不怕行李丟失或延誤。用iChangi應用掃描行李牌上的條碼。(聯合早報)
至於新加坡,則是在1987年3月19日,開始在本地推廣條碼。本地主要使用的是 EAN13 標準條碼。
它是一種由13個數字組成的編碼,首3個數字代表國家或地區,比方新加坡是888,香港是489,台灣是471,韓國是880,中國大陸是690–699,日本是490–499,澳大利亞是930–939、美國和加拿大是000–019。
接下來4個數字是廠商編號,這數字通常是廠商向當地編號組織申請成會員後,由組織所發給的編號。
再跟著的5個數字就是廠商所生產或代理的物品的編號,5位數可產生10萬個編號,足以讓產商自由地為自己的產品編碼。
相同的物品,不同的包裝,編號也不一。
最後一位數是檢核碼,它根據以上的12個數字,輔以特別方程式運算而來(原理就像是車牌號碼後頭的英文字母)。它的作用在於讓掃描器在讀取條碼後,加以核對,確保不會出錯。
條碼可能會被二維碼取代?

訪客可通過入口處新設的大型互動立方體了解國家美術館的各項活動詳情,還可掃描二維碼參與活動。(國家美術館提供)
不過,隨著二維碼(QR碼)的迅速崛起,條碼或終被取代。
國際物品編碼組織正在研究開發基於二維碼的新標準,新標準將於2027年左右推出。
QR碼是二維條碼的一種,QR來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縮寫,即快速反應的意思。
QR二維碼是由騰弘原(Masahiro Hara)領導的開發團隊在日本豐田子公司 Denso Wave 於1994年發明使用的一種矩陣二維碼符號,原本是為了在汽車製造廠便於追蹤零件而設計。
QR碼不僅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成本低還非常方便使用。因此,很快就在日韓地區迅速普及,後來歐美國家也開始大量使用。
QR碼呈正方形,只有黑白兩色。在4個角落的其中3個,印有較小,像「回」字的正方圖案。這3個是幫助解碼軟體定位的圖案,使用者不需要對準,無論以任何角度掃描,資料仍可正確被讀取。
和長方形的條碼相比,四方形的QR碼儲存的信息量更大,能夠儲存2500個數字或字母,而一般條碼只能儲存43個。因此QR碼可儲存的信息還可以包含名字、地點、網站等。
條碼只能用專用設備來掃描,但QR碼卻完全突破了這個限制,用手機對著QR碼一掃,就能立即讀取相關信息,或打開網頁或App讀取更多內容。
除了提供信息之外,二維碼也可直接用於收付款,這些功能是條形碼所不能提供的功能。
看來,在二維碼被普遍化之前,條碼應該還是能過上好幾個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