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共有7107對新加坡夫妻解除婚約,比2021年的7890對來得少。(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作者 王震宇
新加坡預計在203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除了生育率持續低迷讓政府頭疼不已,離婚率相信也是當局關注的一組數據。
獅城離婚率曾在2019年創下新高,去年也有研究發現,新加坡夫妻當中,更多女性成了提出離婚的那一方。
但是,新加坡婚姻方面,說不定已經讓人看到一線希望。
新加坡統計局前天(26日)公布最新數據則發現,雖然還是離婚現象依然存在,但獅城離婚率從多方面而言確實有減緩的跡象。
年均離婚人數下跌

新加坡夫妻鴛偶變怨偶的主因,過去10年來維持不變。(新明日報示意圖)
統計局的調查範圍只限於居民夫婦(resident couples),也就是說,夫妻倆其中一方是新加坡人或永久居民。
2022年,共有7107對獅城夫妻解除婚約(即離婚或宣告婚姻無效),但這比2021年的7890對來得少。
同樣地,從2018年至2022年五年間,每年平均共有7385起離婚案例,比起2013年至2017年的7509起有所下滑。
與此同時,去年新加坡男女的離婚率也呈下滑趨勢:
每1000名年齡超過20歲的已婚男性中,有6.2起離婚案例,相較2012年的7.1起減少;
每1000名年齡超過20歲的已婚女性中,則有5.9起離婚案例,10年前有6.7起。
有趣的是,新加坡夫妻鴛偶變怨偶的主因,過去10年來維持不變。
去年有58.1%的女性坦言,她們之所以會和另一半離婚,是因對方「不合理的行為」;52.9%的男性給予的反饋則是「雙方已分開住或分居超過三年」,以致兩人都回歸單身,並沒有透露太多細節。
更多夫妻撐過結婚五周年或十周年的門檻
數據也揭露,婚姻介於五至十周年時,新加坡夫妻離婚的可能性最大。
以2001年結婚的夫婦為例,在結婚10周年之前就離婚的夫妻占了9.6%。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在兩年前的一份報告中就提過這個數字。

2001年結婚的夫婦當中,結婚未滿五周年和十周年就離異夫妻占比為16%。(取自統計局報告)
離婚率第二高的群體,是結婚低於五年的夫婦,占6.4%。
這也意味著,在那一年結婚的新加坡夫妻當中,有16%沒能慶祝木婚(結婚五周年)或錫婚(結婚十周年)。
這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印證了七年之癢的「魔咒」,甚至連五周年都撐不到就「拜了對方」,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夫妻只要過了這個坎,就更可能攜手到老。
統計局同樣引述2001年結婚夫婦的數據說,結婚15周年之前離婚的總占比為21.1%(即10周年至15周年之間離婚占比為5.1%);結婚20周年之前離婚的總占比則是24.3%(即15周年至20周年之間離婚占比為3.2%)。

去年離婚案例中,婚姻時長中位數達到10.9年。圖為新人到實里達蓄水池取景拍攝婚紗照。(聯合早報)
另一方面,還沒歡慶錫婚就離異的夫妻,也已減少。
2005年結婚的夫妻當中,有17%撐不到結婚10周年就解除婚約,比2001年結婚的夫妻(16%)稍高一些,但在2011年結婚的夫妻當中,這個數字已經下跌至14.5%. 還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新加坡人的結婚年數稍微增加了一些:
2022年的離婚案例中,婚姻時長的中位數(median duration of marriage)達到10.9年,比起2012年的10.3年久了一點。
政務部長:15年內接受四次婚姻輔導
針對統計局發表的數據,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發言人指出,為一段婚姻給予支援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夫妻倆共結連理後的首幾年。
發言人說,不論是在哪一個階段,當局都有合適的援助計劃,例如為準備結婚或新婚夫婦制定的婚姻準備、指導和支持計劃。
倘若夫妻面臨婚姻問題,也能透過家庭諮詢管道進行輔導。
無獨有偶,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陳聖輝前天(7月26日)也在個人臉書上貼文,慶祝他和妻子結婚15周年,並分享夫妻相處之道。


陳聖輝說,兩人婚後曾先後定居波士頓、紐約及香港,並在香港生下第一個寶寶。夫妻倆為了育兒養家,最終回到新加坡生活。
他坦言,跟其他夫妻一樣,他們過去15年也面對起起落落。 「我們的家庭背景非常不同,也因而塑造我們彼此溝通、表達情感和應對紛爭的方式。」
陳聖輝說,他們的婚姻道路因孩子和工作屢屢受到考驗,尤其在他步入政壇後,很多時候都得由太太單獨照顧孩子,加劇兩人面對的壓力。
他表示,即便如此,他和妻子還是共同面對各種難題,15年來也參與過兩次婚姻課程,及接受四次婚姻輔導,目前也還在接受輔導,「因為今年的壓力特別大」。
婚姻需要雙方努力經營,陳聖輝最後寫道:「我們都不斷地在進步及成長」。(We are a work in progress)

(海峽時報)
統計局指出,去年共有2萬9389對新人登記結婚,創下1961年開始統整和刊登婚姻數據以來的新高。 紙上數字固然亮眼,但如何讓婚姻持久下去,終究才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