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舊相簿時被一張超過半個世紀的舊照片吸引了。
照片中的小女孩是我,扶著我合照的是幾年前病故的我的五叔,地點是新加坡獨立橋。照片哪一年拍的已記不得了,估計是獨立橋落成後不久。

作者與五叔共游獨立橋。
在那個許多窮人家的孩子,必須提著一籃媽媽做的咖喱角或一鍋咖喱雜菜,到組屋區沿家挨戶叫賣補貼家用的年代,相機是奢侈品,遊覽名勝更是過年時才會特別安排的家庭活動。
五叔在登嘉樓工作
我小時候家境比一般小朋友幸福得多。父親喜歡攝影,省吃儉用擁有一台相機,不必等新年,幾乎每個星期天,爸爸都會背了相機,帶著媽媽、我和弟弟到處遊逛,更不會錯過剛竣工的地標。
跨越加冷河的獨立橋是尼誥大道的一部分,1956年建成後,成了往返東海岸和市區的交通要道。那年五叔回新探親,我和他便有了這張難得的合照。
當年五叔在馬來西亞登嘉樓的龍運(Dungun)工作。龍運因為鐵礦業而發展起來。本地僧多粥少,不少人涌到那裡謀生。龍運的鐵礦業發跡於1916年,1960至70年代達到了高峰,隨後走向沒落,曾經輝煌的龍運便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也許只有5月到9月大海龜產卵的季節才有人想起它——距離龍運市區10公里的蘭道阿邦(Rantau Abang)是觀看海龜產卵的聞名海灘。
家喻戶曉的Bata鞋
獨立橋的石獅曾是該橋的重要標誌,記得石獅後方豎著高高的石碑。小時候必須抬頭仰望才能把石獅和石碑盡收眼底,感覺非常壯觀。石獅是義大利藝術家魯多夫·諾里(Rodolfo Nolli)的傑作,共有兩頭,分別豎立在獨立橋的兩端。1966年獨立橋擴建,兩頭石獅被遷移到加冷的勞動公園,幾經輾轉如今落戶新加坡武裝部隊軍事訓練學院操場。
小時候出門總是穿得漂漂亮亮的。媽媽愛縫紉,身上的裙子是媽媽精心縫製的,腳上穿的是一雙Bata皮鞋。目前總部設在瑞士洛桑的Bata是捷克人Thomas Bata於1894年創辦的國際品牌。小時候Bata是家喻戶曉的鞋子品牌,但一雙Bata皮革童鞋不是當時一個普通受薪階級能輕鬆負擔的。父親對它情有獨鍾,選擇新鞋款即將上架,舊鞋款舉行大減價時購買,這樣我們姐弟倆就有讓鄰家小孩羨慕,價廉物美的皮鞋穿了。
出門時,一身量身定做的小裙子,一雙亮麗的皮鞋,頭上還夾個小髮夾或一個小蝴蝶結。現在回想,那時的我簡直就是一個幸福快樂的小公主。
文/攝影:莫美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