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是在家養老最舒服自在。(聯合早報)
作者 劉智澎
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原地養老,是許多新加坡年長者的訴求。
根據新加坡管理大學幸福老齡化研究中心今年9月,針對6000多名新加坡年長者展開的調查:
將近83%的受訪年長者希望在現有的住家安享晚年。
這個高比率其實不令人意外。
新加坡政府近年來從方方面面打造親樂齡的居住環境,趕建醫療護理等基礎設施,為的就是多管齊下,幫助年長者更好地原地養老。
黃循財總理今年8月也在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政府將繼續探討如何改善現有住宅,包括推出更多結合住屋和護理的單位,讓不想搬家的年長者可以「有尊嚴、有保障」地原地養老。
儘管如此,要實現原地養老的願望,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安全、便利和舒適的親樂齡環境。
或許更值得關注的是,另外17%不想原地養老的年長者,對晚年生活有什麼樣的安排?

若還有能力外出,就別整天待在家裡。(海峽時報)
缺乏養老支援 只能入住療養院?
根據新大的調查結果,不想原地養老的1037名受訪年長者中,超過一半(57.86%)打算搬到較小的房子。
說的也是,如果不跟孩子同住,其實也不需要那麼大的居住空間。「大屋換小屋」後,不僅可以節省水電費,打掃起來也更省時省力。
其他年長者考慮的選項包括:
搬到公共輔助生活設施(11.67%)
與家人或朋友同住。或住在親友附近(8.78%)
到國外定居(3.66%)
提升到更大、更新的房子(2.8%)
搬到私人輔助生活設施(2.03%)
搬到更靠近基礎設施的房子(1.54%)
這裡提到的「輔助生活設施」(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適合無法獨立生活,但健康還沒差到須要入住療養院的年長者。
這類設施除了有專人照料起居飲食和看病需求,也有工作人員上門幫忙做家務和代購日用品等。
設施內一般也會安裝緊急呼救按鈕、跌倒感應器和監控儀器,方便年長者及時求助。

一些輔助生活設施租用政府組屋,讓數名年長者同住一個單位,相互扶持陪伴。(聯合早報)
不過,輔助生活設施在新加坡畢竟仍是個新興領域,不像日本、台灣和澳大利亞等地那麼發達。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研究員謝慧嬋告訴《海峽時報》,療養院使用的是醫療用途的土地,但輔助生活設施使用的是住宅用途的土地,因此成本較高。
「很多年長者選擇入住療養院,是因為缺乏居家和社區養老支援,因此無法原地養老。」
「但療養院其實比原地養老更耗費金錢和資源,生活上也有許多限制;輔助生活設施反而對年長者的生活素質和身心健康更有益。」
年長者在專人協助下,可以如常社交、運動和外出購物,也能根據自己喜歡的居住環境和護理需求,自主地安享晚年,聽起來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整個鄰里社區都是「家」
新大的調查還有另一項有趣的發現:
超過七成的受訪年長者認為,活躍樂齡中心對原地養老非常重要,但只有半數年長者的住家附近有這類設施。
很顯然的,年長者的需求與實際情況仍存在落差。

打麻將三缺一,就去活躍樂齡中心找多一「腳」。(聯合早報)
在去年11月推出的樂齡SG計劃(Age Well SG)下,政府未來五年將撥款8億新元,拓展活躍樂齡中心的網絡。
預計到了2025年,設在鄰里的活躍樂齡中心將增至220家,到時每10名年長者就有八人可以在住家附近參與活動。
衛生部長王乙康說,這些活躍樂齡中心將針對社交、生理健康、心智、學習和志願服務五大方面,增加活動的類型和質量。
在紅螞蟻看來,增建活躍樂齡中心雖有必要提速進行,但也應該從一個整體社區的概念來規劃。
其實,目前已有許多親樂齡活動在購物商場、民眾俱樂部和公園舉行。

在公園也可以學扇子舞,不一定要去活躍樂齡中心。(海峽時報)
與其不斷在硬體設施的設計上推陳出新,或許「心件」的建設才是關鍵。
國家發展部兼數碼發展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陳傑豪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說,很多人認為醫療保健才是年長者養老最重要的因素。
但有研究顯示,環境、行為、社會和經濟因素也能產生不同的影響。
新大幸福老齡化研究中心主任鄭寶蓮教授在同一場研討會上,就強調了讓年長者覺得受包容和產生歸屬感的重要性。
塞「以前我們總認為,家是跟有血緣關係的人一起組成的。」
「不過,『家』的概念如今已超越同住的家庭成員,擴大至整個鄰里社區,包括你對鄰居了解多少,以及你對所住的社區是否有歸屬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