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前總理李光耀,在世界政壇上久負盛名,他不僅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大師。
新加坡能以區區彈丸之地,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李光耀功不可沒。
眾所周知,新加坡的民族主體構成是華人,占到了總人口的75%,這個比例非常大,李光耀也不例外,他同樣是華人的後代。
同宗同文就會有很強的民族認同感。

不得不說,老一輩的南洋華人是十分愛國的,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就是一位傑出代表。
陳嘉庚先生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抗戰期間,他組織成立「南僑總會」帶頭募捐,三年間共捐助4億國幣,衣服、食物和藥品更是不計其數。這種身在南洋卻心繫祖國的情懷,著實令人敬佩。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中華總商會的一組代表遊說李光耀,希望將華語定為新加坡國語,理由是:目前華人占到新加坡總人口的七成。
不過該提議被李光耀拒絕,並且他還訓斥道:「除非你們把我打倒,否則絕不可能。」
李光耀心裡非常清楚,得罪了中華總商會,將會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不利。那他為何寧願冒著得罪75%華人的危險,也不把華語作為新加坡的國語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怕引起新加坡的分裂
雖然新加坡的主體民族是華人,占到總人口的七成,但是畢竟新加坡還有三成的馬來人和印度人。
李光耀有自己的考量,他認為如果把華語定為新加坡國語,將引起馬來人和印度人的極大不滿,如果情況失控,就會引發內部騷亂,讓新加坡四分五裂。
正因為考慮到各民族的平衡性問題,李光耀才會拒絕將華語定為國語。同樣,他也不會同意選擇馬來語或者泰米爾語中的任何一個。

第二、英語比華語更具「優勢」
李光耀曾在自己的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指出:「歷史顯示,能講英語並與世界溝通的能力,已成為新加坡的成長故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是一個蕞爾小國,它能做到的只有適應和融入世界,而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因此只有掌握了英語,新加坡才能更為主動的與世界進行對話。顯然,在李光耀看來,華語在當時不具備這樣的優勢。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新加坡開始注重提升學校的華文水平,為的是新加坡人日後到中國工作或者跟中國做生意時,能夠具有一定的優勢。
參考資料:《李光耀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