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封城」記錄:我堅信抗疫人人有責

2020年04月12日   •   6327次閱讀

我昨晚報名了一個zoom講座,這種直播講座很不錯,一方面沒有距離感,一方面省時省力,防病毒。

想像一下,新加坡從東到西,要見面來迴路上也要兩個小時,所有的夜校學習都非常勞累,這給新型的學習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時,我也準備給一些學校做詩歌導讀,詩集為了年輕人閱讀,所以導讀非常有必要。

我的讀者群,一直進進出出不太滿,但自從我堅持讀詩和導讀後,現在想進的人多,出去的人少,一直是滿的。另外一個讀者群雖然建立起來,可能我自己有心理障礙,總覺得大咖多了,反而我綁住了自己。 明天,我想寫寫關於這段時間的健身體會與健康飲食中特別提醒注意的部分,為什麼攝取足夠的蛋白對抗病毒,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一種健康的理念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研究、去宣傳、去貫徹執行。 這次新冠狀病毒是19號,那麼未來可能有20號21號,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得好好對待這個獨立靈魂的載體,讓它好好地與我們一起和諧共存,並幫助我們完成自己的生命使命。 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新加坡阻斷措施第四天。 新加坡公布的數字是287個新病例,數據太驚人,為什麼我們一再控制,病毒一再反撲?

新聞播報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昨天一天,違反阻隔措施條例,並收到第一次警告的人數過萬。 有些民眾完全不了解阻斷措施的條例的詳細內容,一些老年人,他們不看電視、報紙,也沒有手機,甚至不聽廣播。 這確實是意想不到的調查結果,當然,也可能害怕面對懲罰,沒有實話實說。然而確實不排除,本地70歲以上的老人,有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偏低,他們對信息接受接納能力差,不太介意或關注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位老先生,買了食物還是習慣在外面吃,被警察規勸時不服氣,發生肢體衝突,最終被警察戴上手銬帶走。 年輕人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年長者認為又不是什麼大罪,何必使用手銬。年輕人認為,既然是年長者,那為什麼不為年輕人做出表率,還以老賣老耍無賴?如果制定的律法可以根據年齡來選擇使用或不使用,除對年輕人不公平外,就是有法不依。 疫情爆發後,出現各種連帶問題,產生各類形式討論,人們展示出不同看法。這使我們有機會重新看自己,看他人,重新審視,不斷刷新認知。 昨天新加坡眼轉載了我前天的小文,有些留言很奇葩,我意識到自己要非常謹慎地書寫。 這只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我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自己和讀者,僅此而已。 因此這裡,重申幾個重要的信息。

關於為什麼還有人去跑步,包括我在內。 首先這和新加坡的阻斷政策不矛盾,阻斷社交,除了同住家人外,我們周圍不能有任何人,任何人數或形式的聚集,都違反這個條例。 其次,到大自然中去鍛鍊,去公園獨自一人或與同住的人一起跑步是允許的,加強運動是被提倡的,並沒有違反任何法律法規和條例。 當然,要與其他人保持距離,也不能停下來社交。 昨天我看見新聞報道一些大眾運動項目,確實有問題,非常不可取。 比如聚集在公園或組屋樓下,一起打太極拳。這肯定違反條例規定的,這樣的違規第一次是提醒,第二次是罰款,第三次可能要面對罰款與監禁兩項並施。 在此,我特別提醒本地的讀者注意,不能與非同住的任何人一起晨運。 這與中國的某些地區的封城措施不同,本地並沒有禁足。政府建議其他時間,最好待在家裡工作或學習。

今天是本地的公共假期,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星期天是復活節。但是街上基本上看不到行人,絕大多數新加坡人,都已經做到了不社交。 本地義工,在幫助民眾停止社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令人欽佩。他們和氣地規勸違規的人,同時儘量給在疫情期間受困的人們提供幫助。 在本地受病毒感染的客工,都受到良好治療,另外有20000人正在隔離。他們現在的居住環境,都得到了改善,政府提供了新政府組給他們暫時居住,以達到隔離所需要的空間。 我所在的一個藝術團體,一些華人藝術家及團隊昨天購買了許多食物,給受困客工送去了家鄉的味道——手抓飯,幫他們緩解思鄉的情緒,加強營養,提高身體免疫力。

我看到照片時,開了一句玩笑,我說如果他們能用勺子吃飯的話,可能會減少病毒傳染。

圖片上可以看一些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客工,他們是用手吃飯的,雖然據說手抓飯,吃起來會比較香。 不過目前疫情嚴重,用手吃飯真是不提倡,畢竟我們指甲里沒有辦法完全清洗乾淨和消毒。

我們無法判斷這個用手吃飯,是不是除了他們居住環境比較狹窄外,另一個傳染病毒,並造成高病例的原因。

祝福患病客工早日康復,被隔離的客工都能平安度過隔離期。

談到加強營養,昨天我仔細閱讀了張文宏教授反覆提醒的幾個重要指標和建議。我想就飲食中蛋白質攝取的重要性,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覺得華族群體普遍蛋白質的攝取量不足,有些烹飪方法還破壞蛋白質,因此表面看起來很壯,但實際上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

所有的專業健身指導,都反覆強調兩三分練,七八分吃。幾乎所有營養學書籍中談及提高免疫力的關鍵,都與蛋白質的攝取有關。

今天,我且拿壽星來舉舉例子。

我母親已經過完95歲生日,她到現在每天都要吃一些高蛋白含量的食物,比如肉、蛋、豆、奶等食品。

她小時生活在以肉類食物為主食的家庭,一周只吃一次白粥和素菜來平衡飲食。除正常飲食外,喜食蛋白類食物,特別是牛羊肉和鴨肉。

我記得有一陣子我聽說素食的好處,明顯把肉類蛋白質食物減少,她覺得吃了飯像沒吃,非常沒精神。

我才注意到原來疲勞無神,一部分原因,可能缺失優質蛋白。

自從健身後,我再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早上健身回來,我一般吃三個煮蛋清,偶爾沒吃,上午工作時,精力不集中,容易犯困。

另外,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糖分高的食物,使人犯困想睡覺。多數中國人中午都要睡覺休息一兩個小時。

我原來以為是因為吃了飯,就會犯困,所以我不吃中午飯,下午三點吃飯,晚上不吃。 其實,犯困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吃了飯,而是吃了什麼,吃了多少。

如果按照三分一的攝取原則,綠色植物、纖維類食物三分一,各種蔬菜;蛋白類食物三分一,雞鴨魚肉雞蛋豆類奶酪等;碳水化合物、澱粉類食物三分一,各種粗糧細糧、穀物薯類等。

最重要的是,只吃到七八分,就不會犯困。困是一個重要的信息,我們的身體需要休息,它很累。這時就是不睡,也沒有工作效率,大腦思維不靈光。

其實,如果晚上睡眠充足,白天累了,閉一會眼就能緩解,但是如果困得呼呼睡不醒,說明我們的身體精力不足,它缺乏營養,需要補充蛋白質。

到目前為止,正常情況下,我母親是不睡午覺的,我是一直都不睡午覺的。累了,做點家務,看看雜誌,就是休息。

把早餐吃好,把一日三餐吃好,把每一頓飯吃好,好好吃飯。

疫情期間,如何消磨宅家時光,除了工作外,最好是營養膳食,既然有時間烹飪,不妨嘗試把早餐吃好,把一日三餐吃好,把每一頓飯吃好,好好吃飯。

比如,三個蛋清一個蛋黃,煎一個煎餅,裡面放一些喜歡的蔬菜沙拉,捲起來吃。

少量的綜合水果碎,就是很多種水果各取一些,把酸奶當水果沙拉醬,一小片穀物麵包,或兩勺燕麥麥片。

最後喝一杯早餐紅茶或咖啡。

如此攝取量的食物,最少能頂5-6個小時,中間再吃一根胡蘿蔔,或一個蘋果,或一把小西紅柿,或一小把綜合堅果當零食,就不會缺少營養,或營養不足而疲勞。

有些人說我們華人必須喝粥,這樣您可以煮五穀粥,花生粥,雞蛋瘦肉粥等。總之,白粥的營養中缺少我們需要的蛋白質。

正餐一頓,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比如魚類是一個好選擇,它非常健康的蛋白,但華人喜歡炸魚,然後燉魚,長時間烹煮的食物,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把食物中的營養都煮沒了。

另外味道太重,我們的腸胃要動用更多能量去消化它,由此還可能造成吸收不充分,又有一部分營養流失了。

總之,舌尖上的美味,偶爾嘗嘗還是棒棒的,但作為平時的營養攝取,烹飪方法越簡單的,腸胃越容易吸收。

如果像我這樣,一日兩餐,我們每頓應該有150-200克的蛋白,素食或非素食蛋白都可以,才能應付我們一天的消耗。

最吸引人的在這裡:這樣吃通常不會胖,肌肉不容易流失,形健而有力。

如果嚴格健身的人,還必須額外補充蛋白,才能練出肌肉,改造身材。

這是我早上拍的,

630分從34樓窗口望出去,

到730分我運動回來。

孫寬:

孫寬:原名孫寬餘,南京大學文學碩士。曾做過播音主持,經商從教;曾在香港、紐西蘭、美國、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學習;現旅行和自由寫作,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創辦微信公號《寬餘時光》,目前已發文300餘篇,部分作品曾發表於新加坡《聯合早報》和國內報刊雜誌。著有寬餘時光系列文集《遇見都是初戀》《雙城戀》等。

(文:孫寬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寬餘時光)

上一頁
2/2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