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新加坡的家長型政府風格是頗受爭議的,也有人認為李顯龍接班李光耀的位子是一種父傳子的繼承行為。
但在我看來,李顯龍執政新加坡對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說是一件好事。
我在前面提到,新加坡的執政者已經把自己手裡僅有的牌打到了最好的局面,但這裡還有一個前提,就是新加坡手裡的這把牌其實挺爛的。
這個爛體現在國家體量太小,地緣環境又太複雜,所以這個國家的容錯性是極低的,非常依賴有才能的執政者(就目前來看,李顯龍還是相當有水平的)。
尤其是世界格局出現動盪的時候,新加坡的脆弱就表現得非常明顯。
就拿中美貿易戰來說,這本來不關新加坡的事,純粹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而向中國發難,但新加坡卻因此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新加坡雖然自己很努力,但有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就是,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經濟高度關聯國際貿易。
我們從新加坡進出口貿易總額和新加坡GDP的比值中可以發現,新加坡貿易總額是本國GDP的3倍,所以國際貿易一旦出現風吹草動,新加坡的經濟就會出現動盪。

2017年,新加坡經濟增速為3.5%;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新加坡經濟增速下降到3.2%,看上去降得不多,似乎是處於正常的波動狀態,但這是因為貿易戰的影響會有一個滯後性;2019年新加坡的經濟就出現了大幅下滑。
2019年一季度,新加坡GDP同比增長僅為1.3%,二季度同比增速更是掉到了0.1%,所以年中的時候,新加坡把年度經濟增長預期從1.5%-3.5%下調至1.5%-2.5%。
三季度,新加坡的經濟增速依然只有0.1%(同比0.1%,環比0.6%),新加坡也再次下調了增長預期:
據新加坡貿易及工業部和金管局披露的數據,2019年新加坡全年經濟增長將在0%至1%之間的區間內。

這就是典型的大國博弈,小國遭殃。
更讓李顯龍感到焦慮的是,他非常擔心新加坡會被逼著在中美之間站隊。
在今年5月底的香格里拉對話(指由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和新加坡國防部協辦的「亞洲安全峰會」,始於2002年,之後每年都會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因此也被稱為香格里拉對話)期間,李顯龍在開幕式的演講中專門回顧了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國家在歷史上曾因捲入大國博弈而遭受的苦難,並強調新加坡不會選邊站隊。
在演講中,李顯龍以比較委婉的口吻對中國在一些問題的做法上提出了批評(比如南海問題),並認為中國「須以克制的方式展現實力」,希望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仁慈大國。
類似的表述會讓一部分國人感到不太舒服,但正如連續三年出席會議的中國軍方代表何雷(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所言,「香會」本質上是西方智庫主辦、受美西方主導的多邊安全防務平台,針對中國的傾向十分明顯。在過去幾年,「香會」更是幾乎成了美西方散布「中國威脅論」的平台。
所以李顯龍在講話中對中國的一些做法抱有微詞,本身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李顯龍在演講中也有不少對中國的正面描述,比如:
「中國的經濟增長對中國本身,乃至全世界,都帶來巨大好處。」
「中國也成功讓超過8億5000萬中國人脫貧,這樣的成就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等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一條是,李顯龍認為大家都必須接受中國會繼續壯大,並且了解到阻止中國不斷強大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更非明智之舉。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所必須做的(心理上)調整最為艱難」,但李顯龍認為中國發展高端產業,並且在貿易、智慧財產權、網絡安全和社交媒體等方面擁有一定的規則制定權,是一個合理的要求。
李顯龍其實就是在告訴美國,你必須正視並且接受中國的崛起。
他能這麼說其實挺不容易的,畢竟在國防上新加坡依賴的是美國。
只是,美國雖然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但美國的海軍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不可能在新加坡部署太多的兵力,而中國又和新加坡離得如此之近,並且軍事實力還在不斷壯大。
所以對於新加坡來說,兩邊他誰都得罪不起,在中間做一個騎牆派,才最符合新加坡的利益。
比較有意思的是,就在李顯龍結束香會的開幕式講話之後,何雷中將現場向李顯龍提問:在當前這種局勢下,(新加坡)如何做到積極作為、避免選邊站隊?
李顯龍的回答是:「我們儘自己所能和兩邊都做朋友,發展並保持各個領域的關係,但主動地避免選邊站隊。」
其實對於小國的執政者來說,他們能做的非常有限,在避免站隊這件事上,也只能是「儘自己所能」和「主動避免」。

如果有一天,中美之間的對抗升級,美國要求新加坡封鎖馬六甲以切斷中國的石油供應和貿易路線,這種局面一旦出現,對於新加坡來說絕對是災難性的,因為他們承受不了來自另一個大國的反制。
這是新加坡竭力避免的。
但這種局面會不會出現,主動權並不掌握在新加坡人的手裡。
新加坡的命運,新加坡人的未來,並不是靠他們自己的努力就能夠掌控得了的。
這就是小國的悲哀。
這也是為什麼李顯龍會如此想方設法地在中美之間搞平衡,會對新加坡的未來如此的殫精竭慮。
08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小國的生存環境都如此艱難,世界上也有像聖馬利諾共和國這樣的世外桃源型國家。
但聖馬利諾和新加坡最大的差異於,這個國家沒有任何地緣價值,也就是沒有征服的價值。
這個位於義大利半島的迷你型國家,其成立本身就有很大偶然性。
公元4世紀初,義大利半島由羅馬帝國所統治,而當時的羅馬帝國正在打擊基督教。
於是有一個名叫馬力諾的信仰基督教的石匠帶著一群工友躲到了義大利東北部的一個山頭,並在那裡建造了一座修道院。
後來陸陸續續有更多的基督徒跑了過來,這個山頭慢慢就發展成了城邦,並於1631年被羅馬教廷正式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從聖馬利諾的起源就可以看出,馬力諾當初在選址的時候,就特意選了一個人跡罕至的山頭,這是它能世外桃源型國家的先天條件(而且這個國家完全被義大利的國土所包圍,所以根本不需要考慮國防,搭義大利的便車就行了)。

而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處於貿易和能源運輸通道的要害位置,好處是非常方便發展進出口貿易,但壞處是其地緣環境極其兇險,所以新加坡這個國家永遠都無法獨善其身。
類似的,還有像烏克蘭、波蘭、敘利亞、朝鮮這樣的國家,他們也都處於極其兇險的地緣環境之中,這些國家的歷史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苦難記憶。
隨著我對這些國家的了解越來越多,我現在越來越不相信這個世界會存在一套完美的、適合所有國家發展的政治制度。
一個國家該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選擇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必須因地制宜,也就是根據這個國家的國情(歷史、傳統、地緣環境等等)來決定。
只是現在我們提到意識形態,往往會劃分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其實還有無政府主義、帝國主義、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等等,但一般人總是會簡單劃分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類)。
但同樣是資本主義國家,你覺得新加坡和美國的意識形態能一樣嗎?
顯然不能。
然而《文明5》這個遊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這個遊戲在設置的時候,把意識形態劃分成「獨裁」「秩序」和「自由」三大類。
然後你就會發現,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很顯然屬於「自由」那一類,而新加坡則更看中「秩序」,至於「獨裁」,沙特這樣至今仍在實現君主專制制度的國家妥妥地對號入座。
獨裁顯然是不可取的。
而在自由和秩序之間,我認為對於那些先天容錯性很差的國家或者地區而言,秩序比自由更重要(有些人可能會希望兩者兼得,但在現實生活中,任何選擇都有代價,你想要獲得秩序,並必須放棄一部分自由)。
所以即便有人覺得新加坡實行的是假民主(新加坡有總統,總統每隔6年由全民選舉產生,候選人必須是無黨派人士,當選後成為國家名義上的元首,幾乎沒有實權;新加坡真正的掌權者是總理,由多數黨領袖擔任。新加坡從立國之後,就一直由人民行動黨執政,其中李光耀擔任總理長達40年,之後一度由吳作棟接班,現在總理之位又給了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覺得新加坡政府對老百姓的生活管得太寬,但我個人是非常理解新加坡執政者的執政風格的。如果讓我站在新加坡人的角度上,我也會支持李光耀、李顯龍父子構建的權威型政府(我個人也蠻欣賞李顯龍的,他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他說的話做的事,都是在為新加坡以及新加坡人爭取利益,我覺得執政者就應該如此)。
因為這個國家真的經不起亂,他們承擔不起試錯的代價。
相比之下,香港則要「自由」得多。
但香港確實有這個資本,因為它背靠著中國。
香港再怎麼折騰,對於中國來說,它都是自己的孩子,如果真出了問題,中國會為其兜底(在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央政府就公開喊話「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香港政府有底氣拿出外匯儲備和索羅斯放手一搏)。

(香港金融保衛戰我之前專門寫過,以上截圖來自一位親歷者的留言)
而且香港也不需要考慮外部侵略的問題,不需要特意去制定什麼「毒蝦」戰略,因為它的安全有中國的軍事力量在保障。
安全感——新加坡求之而不得的東西(新加坡執政者一直為安全問題而憂慮,但聽說新加坡的普通老百姓並沒有那麼深的憂慮感),香港人天生就已經擁有。
這是香港人的幸運(哪怕一些香港的年輕人並沒有意識到)。
09
而對於我們內地人來說,其實絕大多數都沒有考慮過國家大小對自身安全和前途命運的影響,因為我們天生就出生在一個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都很大的國家,無論我們是否考慮,這個事實都不會改變。
但最近這兩年,我越來越覺得大國其實是一種巨大的稟賦優勢。
這意味著我們這個國家,在遭受外部侵略時有更大戰略縱深去進行抵抗;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更強的韌性和容錯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發展水平的上限也會遠遠超過中小型國家。
而國家的發展程度越高,不僅是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會更高,其選擇面也會更寬,生活也會更有尊嚴。
就拿60後和90後這兩代人的擇業觀來說,60後非常保守,對職場不公以及論資排輩現象的忍耐程度非常高,而90後如果在工作時覺得不高興,不少人都會選擇辭職不幹。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代際差異?
因為60後在成長和就業的過程中,中國還處於物資匱乏的階段,60後一旦辭職,可能就吃不上飯,現實條件決定了他不敢隨意辭職,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
而在90後成長的階段,中國的物資要比過去充裕得多,一些90後的父母也已經積累了一定家產,所以90後有底氣辭職,甚至是裸辭。
這就是國家發展水平提高後,國民變得更有尊嚴的一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現象。
再拿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已開發國家的美國為例,前段時間歐巴馬投資拍攝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一度大火。
這個紀錄片記錄的是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到美國俄亥俄州投資建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