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波骨痛熱疫情
終於快要過去了
根據環境部的統計數據
這波骨痛熱疫情已經越過高峰
開始逐步回落了~

圖源:新加坡環境部
謝天謝地,終於要過去了~
但是怎麼感覺周圍的蚊子 一點沒有變少呢?
小夥伴們也都紛紛表示
家裡的蚊子越來越多了.....
到底為什麼呢?
小夥伴們收到的學校郵件
終於幫大家解開了困惑!

學校郵件表示,國家環境局將擴大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雄性伊蚊的範圍。
國家環境局自2016年推出伊蚊絕育計劃,2019年設立蚊子繁殖設施以來,培育了2億多隻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並在計劃試行區的組屋樓層與走廊釋放。這些伊蚊會和傳播骨痛熱症的雌性伊蚊交配,產下無法孵化的卵。
這項計劃早前在淡濱尼和義順取得效果。在釋放雄性伊蚊後的一年,兩個試行區的伊蚊數量減少了98%,骨痛熱症病例下降了88%。
看來政府從這項高科技蚊子絕育計劃中嘗到了甜頭,要大規模推廣這項計劃了,所以如果最近大家在住家或者學校附近看到更多蚊子,也不用慌張,因為這些蚊子很可能是來幫助我們抵抗骨痛熱的!
什麼是伊蚊?
新加坡的骨痛熱疫情這麼嚴重
伊蚊到底有什麼威力?

「嗡嗡~是我!是我!我叫伊蚊,臭名昭彰的蚊子家族的長老!骨痛熱症就是我和我媽帶來的!我的兄弟姐妹遍布全球,再看,再看,再看我就咬你!」
伊蚊,就是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說的花蚊子,是一種中小型黑色蚊種。伊蚊叮咬了傳染源,它就有傳染性了。蚊子和傳染源進行結合,就能夠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然後再把病毒傳染給健康人。
早晨和傍晚都是它們叮咬的尖峰時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你習慣在這段時間參加戶外活動的話,那可就要做好防護措施啦!
伊蚊的幼蟲喜好潔凈的水,社區內的樹洞、石頭中的縫隙、垃圾堆、廢棄的碗、盒,存水的瓶瓶罐罐,還有植物等等,都是它們繁衍後代的溫床。
如何避免伊蚊滋生?
不僅是伊蚊,其實只要保持的環境的乾淨、清爽,所有的蚊子都會遠離你家。

這裡是一些小提示幫助大家遠離蚊子:
1 及時清理家裡的積水,對屋內及房前屋後的積水進行清理,可以防止蚊蟲產卵,從而減少蚊子的數量。(特別是浴室的水桶或是雨後積水的窗台!)
2 嘗試穿輕薄的長袖長褲,這樣蚊子就無處下口啦!
3 使用電蚊拍、蚊帳等物理防護,為孩子隔出一方小小的安全空間。有孩子的家庭儘量不要使用滅蚊噴霧,除非是純天然無害的。
除了物理的保護,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蚊香、藥物塗抹、防蚊手環防蚊貼等物品,來逼退蚊子。被叮咬後可用鹼性肥皂清洗,或使用花露水、風油精等減輕瘙癢,如出現大面積紅腫、身體疼痛、發燒等感染症狀,需及時就診。
什麼人會吸引蚊子?
為什麼有的人招蚊子「喜歡」 有的就不得蚊子「青睞」呢?

關於蚊子的「飲食偏好」,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血型論,即某一類血型更吸引蚊子。但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蚊子是非常一視同仁的,在不同血型,不同氣味的人中,隨機咬,並不會去區分你是什麼血型,畢竟它弱小的身軀上並沒有背著血型檢測機。

根據美國科研團隊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蚊子依靠多個感官進行檢測、識別和定位自己的「食物」,以二氧化碳為信號通過器官尋找,其中包括嗅覺、視覺和熱刺激等。
既然二氧化碳是蚊子覓食過程中的重要信號,那麼新陳代謝快的人就會更受到蚊子的喜歡,因為他們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孕婦以及甲亢患者總是容易被蚊子盯上。
此外,愛出汗的人,因為人體汗液中也含有多種揮發性化學物質可以吸引蚊子的注意力。汗腺發達、皮膚粗糙、毛孔粗大的人,排出的汗液等分泌物較多,血液中的酸性增強,所排出的汗液使得體表乳酸值較高,更容易對蚊子產生吸引力。

當然,每個人的身體各有差異,蚊子的叮咬也不僅僅只是這兩種理由。所以大家還是要學會,自己保護好自己才能避免蚊子還給你送「紅包」。
住哪兒沒蚊子?
你以為你住在20樓就沒有蚊子了? 人類!你真是太天真了! 作為一隻聰明而又勵志的蚊子 無論你走到哪兒它都能找到你!
首先蚊子將通過二氧化碳瘋狂探測氣味,當你的氣味合格了,它便開啟了自己的探食之旅。
首先藉助外部工具,例如:電梯啊,大風啊,人類搬動盆栽之類的,當它感受到已經靠近你了,第二步就要開始了。

在二氧化碳多的地方,他開始進行顏色掃描,通常黑紅顏色是它的最愛!如果你想勾引它,那就多穿紅色或者黑色的衣服吧,哈哈哈。
你走到哪蚊子就能到哪兒,運氣好的蚊子可以飛上324米。 324米是不是聽起來不太高?但事實上那已經是一個艾菲爾鐵塔的高度了。

不僅如此,人類居然還在海拔八千多米的喜馬拉雅山上,也發現有蚊子的身影~
小編的三觀再次被刷新,原來蚊子是那麼牛逼的生物。身體素質倍兒棒,分分鐘登上喜馬拉雅山還不需要穿羽絨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