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示海南一街
從右邊的小巷進去,便是端記
講起海南雞飯,不少人會想起瑞記。
瑞記在海南一街,就在我童年的住家斜對面。

▲瑞記飯店老闆莫履瑞
瑞記是當年海南雞飯業的老大,老闆莫履瑞(1914—1977)也是海南族群的名人,做過四年的海員,曾在海南二街的桃園咖啡店賣過雞飯,也在雞飯業前輩王義元的攤位幫過忙。1950年代他創辦瑞記,當年有個記者在報上幫他寫了一篇文章,從此瑞記遠近馳名。再後來,他在馬來西亞買地種植樹膠、棕櫚樹和做地產生意,鈔票滾滾而來,躋身海南富商的行列。

▲海南雞飯業的佼佼者「瑞記」雞飯餐館
當年生意紅火
爭賣雞肉,「冒牌」也火紅

▲未在海南一街創辦瑞記飯店之前,莫履瑞在海南二街咖啡店的攤位賣白斬雞,攤位的上面還有瑞記的招牌。
莫履瑞的兒子莫泰松說,父親一生的大部分歲月,都在雞飯店裡度過。他從小便學會選雞,一隻雞的年齡多大,他只看雞頭便知道。
「父親選雞時,比什麼都認真,他選中的雞都是皮薄肉嫩,味道特別鮮美,他便是憑這個專長,在雞飯業打出天下。」

▲瑞記老闆在飯店後門選雞
我住海南街的那些年,好多次看到他在瑞記的後門,爬上載雞的大羅厘,從籠子裡把雞一隻只抓出,選中的雞隻,還要在店裡養三幾天,肌肉結實後才送「上陣」變白斬雞。
瑞記20多年前退出江湖,店面拆後重建幾層樓,出租辦學校。
海南一街沒有了瑞記,街坊個個覺得惋惜。瑞記的招牌比真金還金,很多人在動這個招牌的腦筋,想用瑞記的招牌開雞飯店,但不知何故,瑞記兩字誰都沒法用。於是,只好取巧,海南三街出現兩家瑞記,一家「新瑞記」,另一家「正瑞記」,兩個瑞記隔幾間店,生意都火紅。
曾經傳出瑞記要東山再起,但終究沒有了下文。
李麗華也來打卡
回憶瑞記,想起很多往事。
年少時候,父親晚上喜歡喝點酒,叫我去瑞記買雞頸項。那個時間瑞記快要打烊,雞頸項所剩不多,可瑞記的頭手阿嫲見到我去買雞頸項,常爽快地說,「一塊錢,全拿去!」
那年在《新明日報》的《根的系列》,寫過全版的瑞記,瑞記老闆過後請美工把報紙精心整理,修飾得漂漂亮亮,放在門口做宣傳。我每次回海南一街老家,都會到瑞記門口站片刻,看看這個宣傳版。瑞記快要拆的時候,我也特地走一趟,看到的是滿地的瓦片和丟棄的桌椅,一片亂糟糟,那個鑲著鏡框的《根的系列》還在,被亂七八糟的電線捲住,依然擺在門口。
瑞記當年紅紅火火,我都看在眼裡。
1955年,「天皇巨星」李麗華來新加坡拍《風雨牛車水》。一下飛機,不是去下榻的國泰酒店,而是一行人先到海南一街的瑞記,吃頓海南雞飯。
那天,我也在場,海南一街第一次,街頭街尾都是人潮,爭著要看李麗華。結果,李麗華金蟬脫殼,從瑞記的後門走掉,從正門出來的是劉恩甲和莊元庸幾個演員。
有趣的是,李麗華的車子從小巷出來,在巷口停下轉右,在巷口賣冰水的小販,無心插柳柳成蔭,看到了車內的李麗華,喜出望外,逢人便說:「我看到李麗華了。」
驀然回首,這段往事記得清清楚楚。
新店重開掛舊照片
話說端記,很多朋友,常把馮京當馬良,瑞記與端記搞不清。
瑞記的老闆姓莫,端記的合伙人有好幾個。
端記有個老闆喜歡打麻將,常在端記打烊後從我家後門進來,和幾個麻將友打牌到天亮。老闆逝世後,兒子在新世界開了個端記,我吃過幾次。
那時有個啞巴,帶著弟弟,在端記為老饕擦皮鞋,擦一雙一塊錢,有時生意好,啞巴臉上笑咪咪。端記打烊後,他和弟弟坐在椅子上,慢慢數鈔票,肚子餓了便在「端記」吃盤雞飯。
那時的端記,就在我家旁邊,廚房在美芝路的大川咖啡店,後來搬去黃金大廈。20多年前端記重新裝修,老闆之一的符鴻標打電話給我,向我借了幾張端記早期的照片。原來他們念舊,要在牆壁掛上早期端記的照片。那天我到端記吃暖爐,那個老夥計看到我,還記得牆壁上的端記照片,是向我借的,但向我借照片的符鴻標老闆,早已離開端記了。

▲端記搬去美芝路黃金大廈後招牌改為黃金端記
海南一街那時是暖爐街,賣暖爐的除了瑞記,還有樂安和金隆。夜晚時分,老饕紛紛湧來,整條街鬧哄哄,不讓附近的白沙浮專美。
現在,海南一街的舊店屋早已走入歷史,瑞記和端記,兩個「記」都不在海南一街了。
好吃的雞飯要「三黃二小」
王共產四個兒子裡,我和共產四最熟。
共產四原名王邦昌,可街坊知道他名字的不多,都叫他共產四。
有一陣子,他長期住在瓊海老家。那年電視藝人林明倫在海南錄影,共產四帶著他,在街頭吃加積鴨,並在家裡講老爸王共產的故事。「老爸還未南下新加坡前,天天摸黑挑著一筐筐的魚到市場賣,做到半死還要挨餓。於是,1936年他跟著一群人搭帆船來新加坡,想不到賣白斬雞賣出名,那個年代,誰都知道海南一街的共產雞。」
2001年共產四跟王氏祠回家鄉祭祖,頭戴一頂帽子,身穿寬鬆的外套,一派藝術家的樣子。其實,說他是藝術家也未嘗不可,因為他用左手寫出來的英文字體,蒼勁有力,有款有型,當年本地一些大專學府就常請他寫學生的畢業文憑。

▲2001年4月,共產四(前排左三)
與新加坡的宗親在海口祭袓
去年他回來新加坡,和他聊了一陣,聊的話題當然離不開他父親的共產雞。
王共產當年煮雞飯,他也在場幫忙,懂得一些煮出好雞飯的方法。他說:「煮飯之前,先用水洗乾淨鍋里的米,放在一個竹筐里晾乾,然後用豬油加蒜頭去炒,炒好後用雞湯來煮。飯一煮好,香味四溢,吃起來便特別開胃可口了。」
他還說,煮雞湯的雞,肚裡放姜和蒜頭,姜越老越好。

▲共產伯爹的闔家照
父親也告訴他,雞要好吃,一定要三黃兩小,三黃是毛黃腳黃嘴黃,兩小是腳小頭小。聽了共產四的這段話,幾十年來,我上雞飯店,都是選「三黃二小」的雞。
50年代雞飯也「共產」
年少時,家在海南一街的順成隆匯莊,對面有間瓊霖園咖啡店,咖啡店最出名的是那個雞飯攤,招牌叫共產雞飯,賣雞飯的是個五六十歲的老頭,大家都叫他「共產伯爹」。
隔街對望,常常望到「共產伯爹」在斬雞。
「共產伯爹」是海南雞飯業的先驅人物,1930年代便來新加坡。那時美芝路前面有條海口路,海口路有個渡口,來往的人很多,賣白斬雞的「共產伯爹」,便在海口路挑擔叫賣,後來有了一些儲蓄,便在海南二街的吃了了咖啡店,租個攤位繼續賣海南雞飯,瑞記老闆莫履瑞,還曾替他打過工呢。
莫家講情講義,瑞記雞飯的名氣,後來獨步天下,鈔票滾滾而來,過年過節都會送個大紅包給「共產伯爹」,表示對他的感恩。

▲「共產伯爹」王義元
「共產伯爹」姓王,名叫義元,但街坊知道他名字的不多,都叫他「王共產」,有人擺婚宴請他喝酒,請帖上寫的也是王共產幾個字。
更有趣的是,「王共產」有四個兒子,街坊跟他們打招呼時,老大叫共產大,老二是共產二,老三當然是共產三,最小的共產四。「共產四」洋名王菲立。
「共產伯爹」賣的共產雞,那年頭在新加坡也風光一時,海南島出版的一本海南名人辭典,他也榜上有名。
「共產伯爹」不懂政治,在咖啡店賣白斬雞,招牌為什麼取名「共產雞飯」?
原來1949年新中國成立,「共產伯爹」特別高興,認為中國換了新政府,苦難的日子已過,老百姓可以翻身了。所以他的雞飯攤招牌也湊熱鬧地用了「共產」兩個字。
他萬沒想到,那時新加坡還是殖民地,英國人強烈反共,怎能讓人拿共產黨的名字做招牌?他的「共產雞飯」招牌掛上沒幾天,政府人員便找上門要他馬上拿下,不然等著吃官司,坐牢都有份。

▲王共產雞飯當年在報上的廣告
拿下招牌,他一百個不甘心。不知哪個高人這時出現,在文字上取巧,幫他把「王共產雞飯」的「共」字改成「供」,變成「王供產雞飯」,還在報上登個小小廣告,政府人員見他招牌已改,問題也就解決。
那年頭,父親的順成隆匯莊,有親友來訪,吃飯時總是坐滿一個圓桌,常叫我到對面斬兩三隻共產雞。皮薄滑爽,肉質肥美,辣椒和雞飯也做得好,難怪生意紅紅火火,遠近馳名,不是海南人,也會慕名來吃。
(圖片:王振春、檔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