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人陳文平日前正式被新加坡政府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簡稱PSP),成為《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令》(簡稱FICA)去年底生效後的首例。
坊間有些疑問,他並非唯一有類似身份和活動的新加坡人,因此想了解,陳文平究竟是具體踩到了哪些紅線,才讓他成為「第一人」。
官方說法這麼說:
根據內政部的文告,當局經評估後,基於以下三點理由將陳文平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
他展現了易受外國勢力影響的脆弱性,以及表現出推進後者利益的意願;
他在新加坡的活動具有推進政治目的的意圖;
援引FICA對陳文平實施對應措施是符合公共利益的。
文告簡短,連牽涉哪個「外國」都沒說,顯然未能解答一些具有類似經歷人士,尤其是本地華社和商會的疑問。
專家分析多重因素疊加導致陳文平被列PSP
一些本地學者專家開始分析陳文平的「與眾不同」之處。
首先是他曾以中國政協海外列席代表的身份,受邀出席在中國北京舉行的「兩會」。
但這並不夠「特別」,因為公開資料顯示,陳文平不是唯一和中國政協有關係的新加坡人。
陳文平還有其他面向。
他曾公開疾呼「海外僑胞」要義不容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同時不吝於在輿論場域談論相關議題,同時也在新加坡一些基層組織擔任贊助人,這可能產生了一些問題。
多重職務和言行表現疊加,分析認為,這可能就是陳文平為何被當局盯上的原因。
但這終究也只是歸納法,那條微妙的紅線究竟劃在何處,外界依然沒法說得准。
原因不難理解,當局顯然是為了避免未來其他有心人士藉此繞過FICA的規範,才不把相關標準講得太明。

商人陳文平正式被當局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聯合早報)「一內一外」兩名部長怎麼說?
不出意外,此事件在昨日(2月29日)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成為其中一個課題。
內政部長尚穆根和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分別針對此事做出了說明。
當時工人黨議員嚴燕松希望內政部能夠進一步向公眾點出所謂的界限究竟在哪裡,以避免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外國勢力影響或干預的代理人。
尚穆根:踩到什麼紅線,當局和當事人都清楚
尚穆根重申,被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的個人必須是外國立法機構或政治機構的成員,或他們在新加坡的活動具有推進政治目的的意圖。
同時,將個人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也必須達到滿足公共利益的標準。2021年,尚穆根在國會辯論FICA法案時也曾提到,相關程序必須符合對稱性。
一、行為、言論、影響力等等是考量標準
尚穆根說,當局評估的標準通常包括當事人過往在新加坡的行動、行為、言論、接觸群體和影響力,最重要的是,這個人有多大可能會成為外國勢力干預或影響的目標。
但接下來這一段話必須劃重點,尚穆根說:
這只是其中一些標準,這並非所有標準。

陳文平曾以海外列席代表身份出席中國兩會。(網際網路)二、被列為PSP不代表當下正在做某些不對的事
「具有政治影響力者」不盡然是個負面標籤。
根據FICA,國會議員和擔任政治職務者都會自動被歸類為「具有政治影響力者」。
作為一名「具有政治影響力者」,個人必須每年向內政部屬下的外國關係與政治信息披露註冊處(簡稱註冊處)披露以下三種資訊:
所收受的1萬新元或以上政治捐款;
與外國政治或立法機構的關係;
移民福利(例如是否是外國的榮譽公民,或擁有在當地長期工作或居住的優待等)
尚穆根解釋,一個普通人被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意味著他的處境和議員一樣,因為後者都是具政治影響力者,必須按FICA規定使相關資訊公開透明。
「這並非表示他在被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時做了一些錯事,政府只是評估認為他有更高的風險,更易受到外國勢力的左右,所以才會在他身上施加(讓相關信息)透明化的要求。」

當局認為陳文平有受到外國勢力左右的風險。(網際網路)三、當局曾與陳文平討論
尚穆根表示,當局會在適當的時候和相關人士進行討論,以評估是否有必要將他們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
「我可以透露的是,政府曾與當事人(陳文平)進行過討論,他也被告知我們政府關注的事情。因此,基於註冊處處長的評估,決定將他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
尚穆根也提到,政府認為將每位被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的人士公開是合理的,因為這樣一來,新加坡人就能保持醒覺,同時也希望能藉此「約束一些人的行為」。
沈穎:何謂正當接觸,何謂外來干預?
若尚穆根的說法依然保持了紅線的神秘感,那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的相關發言,或許可提供一些避免讓人「偏向虎山行」的線索。
她提出三大要點,本地華社人士、社團、商會只要能充分理解這些要點,即可在國際上發揮積極作用,協助建立合作共贏的國際關係。
一、當局歡迎社團商界領袖開展海外人脈
沈穎說,從外交部的角度來看,華社代表、商界領袖高度關注外交動態,踴躍參與相關討論,政府是認同並歡迎的。
「不少華社領袖不吝分享自己在外經商的心得、與外國官員打交道的經驗,有些還出任非常駐大使,對此,外交部深表感激。」
二、只能是新加坡人的觀點和視角
但沈穎強調,本地人若有意協助新加坡開展海外人脈,必須先充分掌握並了解新加坡的核心利益。
「說到底,因為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新加坡的核心利益必須代表屬於各種族的新加坡人。血緣、籍貫、語言、文化等因素幫助我們與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區域進行商貿、建立友誼。」
「不過我們的觀點和視角,只能是新加坡人的觀點和視角。」
「我們與其他國家打交道時,即便對方和新加坡有著十分親密友好的關係,我們採取的立場,也必須代表多元種族的新加坡。」
三、新加坡華人不是」華僑「
沈穎也提到,文化認同不等於國民認同。
「以新加坡華族人士為例,我們既是新加坡公民,也是新加坡華人,不是『華僑』。」
其實說了這麼多,最微妙之處就在於,紅線沒有劃出來,要踩到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