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HDB
所以靠近地鐵站附近的99%一定是組屋而非公寓!
所以熟食店、鄰里商店雲集附近的住宅99%一定是組屋而非公寓!
遮陽遮雨的走廊從地鐵和購物商場開始,四通八達連接到的住宅區100%是組屋而非公寓。

有蓋走廊直接從巴士站通到咖啡店再通到組屋 至於公寓的擁有者麼……既然都有錢買公寓了還愁沒錢沒車麼?
下雨沒有雨棚的走廊?公寓屋主們,你們開車吧。 地鐵站離自己的公寓有點遠?公寓屋主們,你們開車吧。

3、公寓管理費是錢包刺客vs政府每月給組屋的錢包請客
新加坡公寓的物業管理費用會根據公寓的面積、單位數量、地段和設施而定,一般來說是300新幣至700新幣每月不等。
而大戶型或者黃金地段的公寓物業費用則更高,有時候甚至高達2000新幣/每月。
但組屋不僅支付的物業費用極其低廉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政府還會時不時給組屋住戶的水電費用、雜費以及房地產稅進行更大力度的補貼或折扣!

對不起,公寓住戶沒份~圖源:CNA
例如,2025年自住房屋的房地產稅回扣中,所有組屋擁有者回扣率達到了20%,而私宅則只有15%,最多不超過1000新幣。

圖源:早報
4、生意人更願意住組屋?
可能這個結論會令很多人驚訝,但是的,不少中小型企業主反而更願意購買組屋。
在全球經濟局勢都相對動盪的當下,很多產業都有一種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
有些企業主表示,公寓和有地房產都算是私產,如果真的生意遇到個天有不測風雲,是會被債主直接拍賣變現的。

但組屋卻不是,政府組屋在法律上不會被拍賣,至少當生意破產的時候,還有最後一塊屋檐可給全家人擋風遮雨。
所以對這些人來說:組屋是他們的安全保障——必須擁有。而公寓、有地的私產,則根據自己的資產選擇性擁有。
在這些人心中,組屋才是那個「人家是賓館只有你才是家」的「糟糠之妻」。或許沒有那麼美艷動人,但絕對可以鎮宅。
其實在椰子來看,真正造成如今這種「有錢寧可買組屋也不買公寓」現象的根源,是新加坡一部分中產正面臨的困境。

一套普通的三臥室1000平方英尺的公寓,普通地段就已經接近200萬新幣,更優質的地段則奔著250萬新幣而去。
而具有購買公寓能力的新加坡中產者們,收入卻並沒有質的飛躍,並不能跟得上快速飆升的房價。
而政府對於組屋的大力發展、政策的補貼、公共設施的傾向……都讓面臨中產困境的人們越來越多的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組屋。
而在這樣的趨勢之下不用很久就會有更多的人發現:越來越美、設計越來越貼近公寓的組屋,原來才是最!香!的!